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3.
杨眷时的《美学》在总体上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学术演进上看,这本著作代表了美学从一种思想形态的整体话语回归到个体话语;二是在创立理论和体系化的过程中,显出不顾"史"的知识和"学"的内容的模式先行的方式;三是在结构上的后现代拼贴.杨春时的美学在内容上有两点、在主题上有一点可以提出来讨论.美学内容上的两点:一是它的体系结构造就了一种概念为上的倾向,认为美的理想、意义,应该用概念和定义来表达,而且概念和定义表达是最高级的,这恰好是与美性质相违背的;二是为了解决主客体的对立,强调审美意象,但审美意象的存在方式,却遭到忽略,这样妨碍了对美的内容的深入研究.美学主题上的一点,是把一个崇高的理想的东西定为美的本质,并要美学理论和审美活动都服从这一本质.如果说,李泽厚美学(实践美学)是呈凡为圣的美学,那么,杨春时美学(反实践美学)则是逼凡为圣的美学.  相似文献   

4.
赵晓虎 《理论界》2009,(5):176-177
王向峰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专著,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全书整体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作者对美学之谜的不解求解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分析《道德经》原典中的母性之美、辩证之美、玄妙之美以及理雅各、韦利、林语堂和巴姆等多位译者的《道德经》英译本中相应的美学传译效果,本文揭示了《道德经》在英译过程中的审美问题,探讨了《道德经》的美学意蕴在英译过程中的再现和表现手法,并指出了今后的翻译传播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旧两版电视剧《红楼梦》诞生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并且主创人员的创作观念不同,因而它们的美学风格也迥然不同。在写意与写实方面,旧版存在庸俗批判现实主义之弊端,新版则表现出写意式的倾向。在新潮与流俗较量过程中,旧版为流俗所累,再加上技术手段拙劣,有意或者无意地对原著产生了较多的误读。新版追逐新潮,个性化特征明显,表现出消费时代艺术的特征。在真善美的表现方面,旧版强调"真"与"善"的结合,表现出近乎"伪善"之面目。新版更强调"真"与"美"的结合,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使个性化的唯美主义特征得到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蒋孔阳先生的《德国古典美学》已出版35年,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这一领域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其主要成就:一是运用唯物史观在多重关系中揭示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特殊性质和历史地位;二是运用辩证方法多方面发掘出贯穿德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辩证法因素;三是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德国古典美学的批判与继承。该书深入浅出、晓畅明白的叙述风格,达到了学术研究的很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肖鹰 《学术月刊》2020,(9):131-139
《红楼梦》以大观园为核心场景,以贾宝玉为主人公,以宝黛之恋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本文从大观园、贾宝玉和宝黛之恋三个意象层面探讨《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红楼梦》在虚实交融的叙事中,以极切实又极奇幻的笔法,展示了一出以贾宝玉为中心意象的凄美而炽烈的人生戏剧。在熔铸多元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庄子哲学的生命精神的阐发,是《红楼梦》的美学意蕴之真谛。本文认为,阅读《红楼梦》,解析贾宝玉,都须从反面-即庄子哲学的"无用之用"-着眼。这无用之用,就是自我生命的真实和自由,扩大讲,就是世界的生机和无限。  相似文献   

9.
蒋海霞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1):102-103,101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霍译《红楼梦》采用的以译语读者“期待视野”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语言和文化调节中的体现,并探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红楼梦》英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5):78-88
《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美学与文艺理论》收录吕澄、范寿康、张世禄、梁昆、宋寿昌、阴法鲁、齐如山、王钧初、林风眠、潘光旦出版的11册著作,其中既有美学理论,也有艺术学、文艺变迁史、音乐、绘画、戏曲等方面的专门论述。本文重在对这些著作逐一评点,以确认其学术价值;同时也指出,之所以能从这些学人的早期著述中看出大气象,是因为他们往往学贯中西,身兼数任,并未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而是以学术为志业,以人间情怀和乌托邦精神为支撑,这些也是他们著书立说的动力所在。凡此种种,均可丰富当今学界的学术话语和治学理念,成为当下学人追模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陈望衡 《河北学刊》2020,40(2):35-41
《韩非子》的环境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天与道、道与理、理与物、物与文、人工与天工等关系的论述中。在天与道的关系上,天是自然界,道是天存在的根据,但天有时会违反道,于是自然界会出现灾异现象。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自然环境可能会被破坏。在道与理的关系上,道是宇宙的总道理,而理则是一事一物的道理,通过循理而得道。这一观点提醒人们,自然环境既是多元的又是整一的。在理与物的关系上,理是物存在的根据,物是理的显现。在物与文的关系上,物有其存在的内在根据,即理,理外化为物之文,文就是物的形象。这一观点具有美学意味。在人工与天工的关系上,天工胜过人工,人工要"顺道"即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成就。《韩非子》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时期,自然资源丰富,人们无须过分劳累就可以得到生活资料;后来,由于人口增多,资源不足用,从而导致争夺。这一思想对于认识当今世界上的资源大战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手稿》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原点,《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最持久的美学启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手稿》美学研究所凸显出的经典阐释与开放阅读、文本依赖与语境研究、理论转译与思想误读等理论问题,仍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中国《手稿》美学研究需要走出“经典阐释”的单一选择,需要在进一步吸收其哲学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继承它的理论精神与美学精神,从而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经典"文本.在审美接受意义上,成为一个非理性吊诡的民间文化事件.然而,它却是官方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客观地说,它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话语"符号,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同构和逻辑化的全社会理性共谋.如此而已,它必然性地提升为一个值得我们展开哲学警惕和美学反思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对它缺乏基本的和清醒的美学批判,势必意味着我们民族整体的历史理性的沉沦和审美体验的麻木,意味着我们现代文明的建构依然面临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断裂和诗性情怀的缺席.<三国演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循环论和战争与正义的悖论,显示整个文本内涵的思维鄙陋,而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缺席则构成小说的精神背景的灰暗色调.与此相关的英雄崇拜、权力情结和男性霸权,在另一个场景呈现出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女性价值的贬损.最后,断裂的时间叙事和破碎的空间结构也影响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做出基本的审美判断,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思想粗俗、艺术上缺乏起码美感的民间流行小说而已.  相似文献   

15.
论《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密切相关.在中国禅学史与中国美学史上,禅与文学相互渗透,禅宗把俗世点化成佛土,把佛土还原为俗世的做法,大大影响了文士的生活与创作;而文士对禅法与禅门活动的参与,也对禅门造成影响,如导致文字禅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因广采诸子之言而被后世称为杂家,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汇编或大杂烩,而是有一个比诸子学说更稳健、也更具包容和超越精神的思想系统。单就音乐而论,它在音乐的自然起源和心性起源上打通了一条顺畅的通道,从而使儒、道在自然和心性之间制造的对立得以克服。它赞同墨家的节俭,认同儒家对侈乐的批判,但也肯定人嗜欲的正当性。这看似矛盾,但由于有自有道者观之这一更高的视点,有主张适情、性养等更趋中道的立场,诸子围绕音乐价值产生的争论至此也就被顺利消解。以此为背景,《吕氏春秋》重点探讨了音乐的自然和心性起源、音乐的空间地理分布、音乐的时间性及历史沿革、音乐的创作和鉴赏原则等问题。其中,自然、心灵、空间、时间、适音、知音是它介入音乐认知的主体词,也构成了其音乐理论体系的主干性内容。就其展现的体系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先秦诸子无人能出其右。  相似文献   

17.
《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越 《山东社会科学》2005,42(6):109-114
《考工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工艺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工艺美学思想,以前多从科技成就方面进行探索,鲜见其工艺美学思想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依据《考工记》对各种器物制作规范的记载,分别就器物的功能、造型、材料、工艺等审美特征进行系统探讨,概括总结出它的工艺观、审美观、设计艺术思想与基本原则,并重点挖掘其工艺美学思想及现实价值。它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专门著述,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是其工艺美学思想精髓,特别是“材美工巧”的工艺美学原则,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工艺美学思想成就是形成《考工记》久经不衰和富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楠楠 《理论界》2006,(5):180-181
《到灯塔去》是一首配乐诗,是一幅有声的画。本文从审美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使读者体验小说中诗歌的透视、抒情、象征、拟人、比喻、联想的手法,印象派的绘画因素和音乐奏鸣曲式的结构,从而通过直觉、知觉感知小说的诗意盎然,朦胧的印象和美妙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曲爱香 《南方论刊》2006,(11):92-93
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而《管子》的生态智慧却整合和超越了二者,以人—自然为理论基点,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权利,为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提供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高友工的律诗美学和中国抒情美学研究,建立在发掘形式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有意味的形式如何生成,意义如何积淀到形式中去的问题,也从形式切入建构了有特色的中国抒情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