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困境。社会组织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在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提升地方治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省新泰市依托平安协会构建的平安共建机制,就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参与地方治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的"新泰模式"体现了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和还政于民的治理趋势,这一模式为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进而实现"善治"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2.
公共治理权力结构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由集权向分权的态势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政府失灵"为治理权力结构的分化提供现实基础,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治理权力结构分化提供社会压力,知识普遍扩散为政府以外的主体行使治理权力提供技术准备,权力社会的内在冲突形成治理结构分化的社会基础。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社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市场发育的成熟,在经济治理领域,市场主体将成为治理的基础性力量;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组织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边界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政府培育"强市场",到政府建设"大社会",三元并存的社会治理模式趋于形成。要让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担当重任、成就大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确立社会组织参与合作共治的主体地位,实现政府部分权力、职责和功能的合理让渡,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能力建设,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体制,重构中国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公共权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乡村公共权力无论在结构体系重组还是在运行机制的创新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农村建设必须彻底转变乡村社会治理理念,强调多元治理主体,要求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乡镇政权及村“两委”的治理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为农村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服务的各种组织参与治理,共同构建新的民主合作型的基层公共权力体系,实现和谐共治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45-249
现代大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机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现代大学将从"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我国行政主导型大学治理结构导致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方面形成并留下了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问题:大学与政府关系不顺,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处于被支配、被控制地位;大学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学生权力缺失,教师游离于大学治理决策之外;作为社会大众参与大学治理代表的董事会组织不完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主体缺失。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合理配置大学权力、努力推动大学管理决策民主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赋予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权力,将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时期,社会共享将是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方向。社会转型要求政府治理模式变革以应对社会结构与社会机制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治理将在治理理念上向共享、全面与普惠转变,在治理结构上向多中心、多元主体、制衡型权力、多样性制度安排与差异化供给转变,在治理技术上向整合式治理与精细化治理转变。这意味着要构建现代化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行政体系、外部关系和支撑体系,与社会共享的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张继良  邵凡 《河北学刊》2022,(6):159-166
中国乡村治理主体职能结构对于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依然存在基层党委和政府主体职能宽泛、内涵界定模糊、权力制约不力,社会主体职能空泛、履职渠道不畅、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影响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农村居民主体功能均衡发挥和有效作为的不够完善的环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乡村治理主体职能结构,明确规范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职能,深入挖掘各类农村组织和农民群众潜能,拓展社会主体履职渠道,加强农民基本权利保障,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组织在发育机制方面表现为"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和"外部输入型"三种类型,受制于迥异的制度或行动者因素,三类组织的治理结构大相径庭:1)自上而下型表现出典型的科层化特征,对于政治权力极具依附性;2)自下而上型组织多为精英人治的治理模式,受精英个人影响严重;3)外部输入型组织则更多采用"移植"或"嫁接"而来的治理模式,往往表现出组织治理结构"外形化"的特征。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三类组织的治理模式都难以充分适应新的社会治理需要,从而制约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而明晰政社关系边界的内涵、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推动制度创新则是社会组织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不断转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都需要不断创新。社会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通过一系列精致的管理程序来促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构建多元主体的治理格局,引进专业队伍来达到规范操作、系统管理、技术服务等标准。同时,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依靠资源统筹联动化以及信息支撑现代化等途径来实现。此外,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需要调整社会治理中的权力结构,确保居民的主体地位。新形势下从城市社区"微治理"着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专业社会组织队伍,政府提供制度政策支持,对社区以及居民进行赋权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诸多新变化,涌现出不少新做法。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农村基层治理由传统村(居)支部书记和主任二元主体发展为多元主体,形成治理主体职能分离和党的领导力增强双重结构。农村基层治理主体职能分离后,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组织、村(居)委会、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站)、经济(联)社、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职责更为明晰,共同协调推进基层治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正由"权力型"政党转为"服务型"政党,农村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基层服务日益专业化、职业化,村(居)经济组织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网络平台运营监管集体经济,社会组织形成"合力"新机制,发挥"乡贤"等传统政治资源在现代化转型和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新经验为实现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创新、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1.
网格化社会管理及其非预期后果——以N市Q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我国基层政府自上而下主导推动的城市社会治理变革。它延长了治理链条、下沉并整合了治理资源,加强了基层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构建了服务与管理并重的治理体系。一些地方还引入数字信息技术,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但网格化管理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下非预期后果。"技术化"治理强调治理形式可能偏离目标实质;"科层化"的组织结构增加了治理的复杂程度;治理的"行政化"制约了社区社会资本生成;"选择性执行"行为导致了治理目标的不完全实现;"目标导向"下存有治理手段运用不当的风险;"网格泛化"则模糊了多元治理主体间的边界、致其权责不清。避免网格化管理非预期后果负面效应的关键是要改变社会治理由政府主导并无限承担责任的体制特征,在基层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相互制衡、彼此增能的制度性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微观先行的政治发展逻辑作用下,如何在权力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合法性来源由威权转为共识的宏观"治理化"变迁过程中切实践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成为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现实诘问。从理论上考量,社会正义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应有之维,其应建立起以内在价值导向、主体角色定位和共识达成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府正义治理模式,在回应社会正义内在诉求的同时,为推动行政模式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政府、市场和社会是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民主进程的三大主体.政治生态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只有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整个生态体系的考察中去寻求互利共赢与协作治理才能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达到善治状态.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在意识形态、治理格局、权力结构、市场形态等方面深刻变化,需要政府疏导以稳定社会秩序、市场发育以优化资源配置、社会参与以推进民主进程,建立起“小政府、活市场、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大转型,由政府扮演社会治理唯一主体的传统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寻求"治道变革",重构社会治理结构,这是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由之路。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本文旨在搞清楚社会复合主体在杭州孕育、生长的生态机理,进而探究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治理绩效,特别是对于社会转型和社会治理体系变革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政党被视为具备政治整合、组织动员和参与治理等功能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发挥政党基层治理效能重要路径在于党建引领,基层党建也更强调治理和服务功能。通过理清政党、政府和村庄社会三者的治理关系发现,政党能够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对政府进行政治领导和机制创新,对社会进行政治引导和整合动员,将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反馈到行政体制,优化政府政策和政策执行。基层党组织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党组织结构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机制创新以及党员的政治培养和转化机制创新等,从治理结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主体四个方面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建引领将是未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方法、创新治理机制还存在大量值得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村集体资产的收益与分配、各利益主体间复杂的矛盾和纠葛、从农村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的困境等问题都充斥在农村社区的转型过程中,使得城郊型农村社区治理陷入困境,迫切需要社区治理体系创新。金华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组务自治、融合性社会组织建设等多种形式,创新社区治理方式,探索出一条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城郊型农村社区治理的体系创新实践路径。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理顺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探索不同的社区治理有效实现形式,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府、村级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城郊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既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城市社区呈现出社区组织碎片化、社区公共性衰落、社区生活个体化三大新困境。"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化解城市社区问题的有效理念。此共同体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为主体,以社会再组织化为手段,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根本目标。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国家参与社会自治组织实现合作主义的具体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更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马珂  马骁 《天府新论》2014,(4):103-107
加快创新和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主体之一,要充分激发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活力,必须首先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中的主体间性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分散化、政府权力的下放和转移,表现为目标导引下的而不是由权力推动的治理,表现为社会治理中主体的多元性以及多主体的相互依存与合作。主体间性社会治理以市场经济为自己的实践基础,市场经济催生了政府改革以及由这种改革所导致的权力分化,而主体间治理规则则把分散的原子化的治理主体凝结在一起达致社会善治,没有主体间治理规则也就没有社会治理中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0.
张冉 《兰州学刊》2014,(12):145-152
政府是慈善组织声誉建设的重要责任和权力主体。经探析与梳理,国外慈善事业发达国家政府推进慈善声誉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可以归为五个方面,即法制建设、政府监管体系、慈善部门培育、社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我国政府部门应在推进慈善声誉建设过程中,把总结推广我国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结合起来,实现我国慈善组织的"模样再造",助推我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