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湖现代作家浓郁的忧国忧民的经邦济世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家国天下的“大写”之中往往交融着强烈的屈原式的孤独个体性感受和愤懑激情,这是两湖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书写的“异彩”与特色;与此平行的另外一条思想脉络是以老庄为起源的道家文化以及后来的佛禅文化,在两湖现代文学写作中亦有不同凡俗的表现。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为读者提供了面貌各异的地域风景、风俗和风情场景,增强了文学的地域色彩的丰富性,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其中,楚地巫骚文化的书写不仅是一种审美意义的呈现,而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已经引起作家和读者的关注,其间的得失成毁也足以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饥饿与苦难丛生,深深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现代文学从各个方面真实形象地刻画了哀鸿遍野、饿殍塞途的社会现实,对自然灾害下的经济与民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全面的书写。论文从文学角度切入民国时期的灾害史,从灾害史同文学的互文中去观察近现代社会,揭示人们面对灾害时的精神影像,展现了文学形态的多样性及其具有的丰富功能。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52-256
鄱阳湖地域各种文化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鄱湖渔歌作为典型代表,音乐旋法特点、调式特点、结构特点以及歌词特点等均深受赣鄱文化的影响,以水文化为核心。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渔歌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渔歌音乐展现了当地渔民在特殊环境中的生活状态,深刻反映其自然、人文与音乐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瘟疫频仍,经常爆发天花、霍乱、鼠疫、疟疾等重大疫情,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由于民智低下以及医学卫生条件的不发达等原因,许多人只能听天由命,出现求神驱鬼等消极迷信的思想。现代文学真实地展现了疫灾之下迷信之风盛行,产生了招魂、求神、躲病等形形色色的迷信救治现象。  相似文献   

7.
典妻,是我国历史上最野蛮的婚俗之一。自元代始,在国家法律层面就受到越来越严厉的禁止。但事实上,这一风俗却是屡禁不绝,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典妻的风俗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中国现代文学对之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书写,既表现出与相同题材古代文学书写的不同品格,又生动地呈现出民国时期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女性在一个"新法未昌,旧俗难移"的时代里婚姻权利的缺失和生存处境的艰难。这对于当代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观照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域文学研究领域中理论和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有待研讨。首先是地域的概念及其理解 ,地域是一个空间的、文化的概念 ,因此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 ,这是理解地域和地域文化的基点 ;地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因而涉及到时间和传统 ;地域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因此必定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或参照系 ;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 ,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而处于核心的、深层 (内在 )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在进行研究时 ,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纠正了目前地域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其次 ,应进一步讨论地域的划分 ,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划既不相同 ,又密切相关 ,行政区划有时也可转化为文化区划。第三 ,地域与文学之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这里第一次提出“地域文学场”概念 ,对解决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邓伟 《天府新论》2006,(1):140-142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韩松  刘淑玲 《社会科学战线》2022,321(3):270-274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丁丽燕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184-186
良好的生态保护离不开环保法规与生态文化的双重规范。温州自古以来许多有见识的官员,都曾对其生存环境的各方面给予关注,制订了许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政策法令。村民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也从切身的感受中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种朴素的传统生态文化往往以各类成文或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宗教禁忌或民俗风情为载体。充分挖掘并继承温州地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根治塘河污染不可偏废的一翼。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鄱文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构内涵明确的鄱文化概念,有助于理顺江西文化的内部关系.鄱文化适用的范围应为鄱阳湖周边与邻边地区,而过去使用的"赣文化"概念则可专指赣江流域的文化,如此赣鄱文化一词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整个江西地域文化的代表.鄱文化有其富而自足的内涵,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鄱阳湖水体的变动不居与桀骜不驯,培育了湖区人民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敏感,鄱文化因此打上了深刻的生态烙印.鄱文化的生态特征有四种表现:第一是对山水的热爱、向往与依傍,第二是对自然的敬畏、斗争与顺应,第三是对生态的保育、珍惜与尊重,第四是对资源环境的节约、友好以及对实务的注重.工业化浪潮一度使植根于农耕经济的鄱文化处于祛魅状态,随着生态文明曙光的升起,鄱文化的复魅时代应当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3.
14.
15.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4,11(5):74-77
道家思想以其不同于传统儒家、墨家等诸子的生死观念,影响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与文学观念。鲁迅的“反抗绝望”;自由派文人超脱生死的死亡书写;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视死亡为人生之常、人生的必然归趋,等等,都受到了老庄道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在中国作家的自觉接受下发生的.其目的是借用其宗教信仰、人格道德、博爱精神来启蒙人心.相反,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已十分淡漠.  相似文献   

17.
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视界中的东北地域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东北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不完全、不成熟性和世俗化倾向。东北文化的最大弱点是重感性而缺乏理性。经济发展形式迫切需要我们在研究并认识原有地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并发展地域文化传统,以现代文化精神洗礼与重塑人们的文化心理意识。以实现经济、社会、政治、人文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43-248
城市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魅力,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在逐渐减弱或消失。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西为例,城市公共空间地域文化的阐扬与建构有两条主线:一是对江西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分析与遴选,将具有江西鲜明特点、丰富文化内涵、较高艺术价值的部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提炼江西地域文化符号;二是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观念,保护、阐扬、建构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研究江西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现代文学对此作了大量形象生动的书写,反映了灾荒下人民的苦难生活,饥饿的感觉成为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隐痛,一直贯穿于百年中国文学记忆之中。现代文学把人性置于灾荒之下来拷问,表现了人们的觉醒与反抗。自然灾害密切了现代文学与乡土的联系,有些作品趋于简单直白的暴露与控诉,缺少含蓄与优美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地域生产方式是在一个地域空间或区域内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一种主导生产方式为主,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复合生产方式.地域生产方式对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能克服地域之间的交通、通讯等阻碍时,地域生产方式就从一个区域系统移动到另外一个区域系统,并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系统内的主导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