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中心的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深刻地提出和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问题.就文艺来讲,"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它的重要表现形态就是按照塑造典型和典型化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在文艺领域,近几年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作品和理论著作,大量地翻译和介绍到我国.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不论创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典型和类型的内涵及它们表现在艺术上的特征,二者有显著区别,典型高于类型.文学发展史上,由类型化创作转向典型化创作是人物艺术成熟的标志,它与社会进步、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及创作者的文化品格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典型化--高度地概括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这一界定,已约定俗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深究起来,却令人难以信服.这种忽视主体的界定,丝毫没有触及艺术典型化的特殊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现象着手,探寻典型化过程主体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典型化过程是一种"心理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略谈典型化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灵魂,正如典型是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生命一样:没有典型,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就不会存在;离开了典型化,也就没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若不借助于典型化,不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那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光彩夺目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如何也是创作不成的。因此,当文艺理论家们阐述现实主义,探讨典型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接触到典型化,不能不力圜给以确切的解释。对它的解释,也往往表明了一个文艺理论家是否懂得了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板桥画竹与典型化规律降大任,高有奎艺术的独创美集中地体现于艺术作品的典型形象。这种艺术典型是艺术家遵循典型化规律,对生活中得来的素材,运用独创性思维进行加工改造,构思成具有独创性的“内心意象”即“构思典型”,然后采用艺术技巧将其物化为具象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人间喜剧》典型化艺术辩证法孟宪义关键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典型化辩证法典型化是文学反映自然、反映社会独具的根本方法。它包括典型环境、情节、细节、语言等,这些都是为了塑造典型性格(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刻划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茅盾《关于艺术的技...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文艺思潮多元化、文学创作多样化的发展,理论方面的新命题、新方法、新范畴不断涌来,冲击着很多原有的理论范畴,非典型化、反典型化的呼声很高.典型真的要过时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应该怎样理解典型.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到我国引入主要是高尔基的典型理论以来,各个时期,各家各派对典型的阐述很多."共性说、"个性说"、"共性个性统一说"、"本质说"、"共名说"等等,各执与词.但是不管典型理论起于何时,怎样发展演变,有什么争论,而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典型化的手段来概括生活、表现生活,在叙事文学中塑造典型人物(并非典型这个名词),是由来已久了.我们应该根据这事实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典型化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而传统的典型化理论,正在被现代主义解构。在现代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已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化、典型形象。今天的现实主义,已经走过了对现实被动模仿的古典阶段、追求理性和主动模仿的现代阶段。现实主义,正成为一种状态,一种表现过程的真实状态、一种追求、一种倾向。艺术的逼真与否、典型与否,不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普遍的规范。由于生活多元化、思维的多层次和人性的复杂化,造就了现实主义典型论的多元化。“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人格…  相似文献   

9.
题记:本文对恩格斯和毛泽东人物创作理论所作的比较主要围绕他们关于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的典型化问题的论述展开。我们不因此而题曰“论典型化比较”,是由于在笔者看来,他们的“典型化”概念的内涵同我们今天的“典型化”概念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如果按照他们的“典型化”概念看待本文作的比较,那么,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典型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文学艺术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艺有些什么特点和生产规律?过去人们较多地是注意了它在创作上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如形象性、形象思维、典型化等等,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些只是文艺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问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有过不少深刻精辟的见解,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写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以后。这些见解,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同时又是他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如所共知,鲁迅曾经创作了象阿Q这样的举世闻名、概括了丰富的政治内容的不朽典型;创作了象《一件小事》中属于无产阶级的那个人力车工人的典型;创作了革命的先驱者夏瑜的典型;创作了勇于向封建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挑战的“狂人”和“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发展。毛泽东关于文艺美学的论述,包括美论,是其美学思想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它最集中地体现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本文试就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一个本体构成,即典型美、崇高美、理想美,作一专题性探讨。从艺术规律看典型美典型、典型化,是文艺审美创造的一个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毛泽东非常重视艺术典型的典型化规律,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而更带普遍性。”“例如  相似文献   

13.
人物性格的典型化鲁迅不但十分重视小说中的情节的典型化,同样也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因为两者有辩证的依存关系。情节的典型化,也正是为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14.
(一) 文艺创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借个别表现一般,特殊体现普遍,偶然展示必然,局部显示整体。艺术典型化的整个过程,始终离不开个别。观察、捕捉典型的生活现象,是从个别开始。构思过程中集中、概括、想象、虚构,也都结合着个别。最后创造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形象,还仍然是一个个别。正是由于从活的现实生活出发,创造性地描写了独特、鲜明、生动的个性、个别,典型性格才能尖锐、强烈、充分地展露  相似文献   

15.
明代"御用文人"群体及其文学活动,至少在生存样态、业务范畴及创作祈向等层面与科举制度存在关联。明代"御用文人"的主要来源是科举中人,相应地,其群体性职业取向也并不满足于担任单纯的文学侍从职务。其业务范畴既包括"典型御用文学活动",也包括与科举有涉的"非典型御用文学活动"。其创作祈向在整体上固然体现为"润色鸿业",但未尝不受科举背景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当今诸种文学作品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之一。鲁迅不仅对中外小说有极深入研究,而且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是鲁迅的一篇“创作谈”。据此梳理、总结其关于创作准备、创作动机和目的、创作过程中的典型化和民族特色以及小说批评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推动当今文学创作和评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露 《理论界》2012,(5):105-106
文徵明论诗重"法",强调要以博学充诗之资,追求师心自诣、神会意解,这与复古派在法度论上强调"拟议以成其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对"法"的具体特征的认识上,文徵明与复古派并不相同,他所倡导的"法",从博学、荡涤庸心到师心独诣,涵盖了创作构思的整个过程;而复古派则根柢创作过程中的摹拟环节,追求在"拟议"中达到化境。  相似文献   

18.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是写作课的"利器",而创意性又是案例教学的"锋刃"。教师选取最近发表于文学期刊的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贴近创作实践,可以对教材的不足起到补充和丰富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创作起到引领和激发作用。笔者在小说创作案例分析课上,以纯芦的短小说《葱》为例,借鉴美国写作课的教学方法,对作品的"开头"、"情节拐点"、"结尾"进行讨论,分析小说的"多种写法"。经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说的创作过程与多种可能性",并通过"填补空白"和"二次编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典型范畴随着历史变迁,意义不断演变,从具象描述蜕变为艺术范畴,再变为政治范畴.典型的本义是"模子",后逐渐衍生出"规范"、"代表"和"理想"等义.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对典型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文艺学、美学和哲学等学科,既有对典型的本体论追问,也有对艺术典型创作原则的适切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则强调艺术典型的阶级特质和社会典型的历史使命,把典型理论从艺术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在社会主义国家,典型理论成为政治实践的工具,并催生了大批现实政治典型,其结果是艺术典型政治化和政治典型艺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