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它可以将人的感官调动起来,使其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觉。文章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哲学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行了深刻剖析,并详细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幸福哲学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哲学以幸福学为其理论前提,它与传统的从哲学角度看幸福问题的"幸福的哲学"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幸福哲学"与"幸福的哲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辩证的统一,个人幸福的获得既靠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同时也靠其生存环境与社会制度;主观幸福与客观幸福是幸福的二重属性。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哲学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西方传统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西方近代的旧人道主义,而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则是不同于旧人道主义的新人道主义。"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有能力做的,就是应该做的"是西方旧人道主义哲学在发展问题上得出的必然结论。它否定了对发展本身进行评价、约束和规范的必要性,发展也因此失去了任何伦理的界限。新人道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有限论"的人道主义,它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的转变,实现了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也实现了从现世主义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托洛斯基与野兰花》中,对哲学的"使命"或"任务"这一问题罗蒂无法作出回答。在《民主先于哲学》中,罗蒂提出为自由而牺牲道德是一个合理的代价。论题从对这两个问题的疑问展开,然后从施米特的视角思考,通过施特劳斯对施米特的阅读来理解政治哲学的重要性,突显道德的"严肃性"。最后,重新提出"为什么要哲学"这一问题,对施米特的政治哲学提出质疑,对罗马人施米特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主要哲学思想观之一"生活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与"语言游戏"一起构成他后期哲学的灵魂。其中"生活形式"给当下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首次深入接触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对照此后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该文本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前夕,探讨其理论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转向。马克思同政治经济学的这一接触也是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的接触,在文本中他以哲学的方式"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的矛盾,赋予了哲学对其对立面的绝对统治,使哲学获得空前的理论"胜利",而这一"胜利"恰恰是哲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教育所教授的是儒家的思想观点,其教育哲学所强调的是"质料";古希腊教育注重的则是并不包含具体思想观点的辩证法与逻辑,其教育哲学所强调的是"形式"。"质料"与"形式"的差别不仅是中西教育的根本差别,也是中西传统知识状态的差别所在:前者和王权结盟,而后者则基本保持独立。进入现代语境之后,中国现代文化理念体系决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哲学必然从"质料"转向"形式",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美德即知识"已经成为千年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哲学界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哲学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解释。以当前哲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在肯定"美德即知识"命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判断下,从社会政治、思想价值、哲学风格三个方面重新对此命题进行真伪辨析,进而对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证和阐述,肯定"美德即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积极意义,德性伦理在现代哲学认识论中受到更多关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卢森堡和卢卡奇在运用总体性的理论方法来考察马克思的理论时,从中开显出了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在卢森堡的启示下,卢卡奇提出总体性,旨在审理实证主义理解"现实"与"事实"的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抗拒实证主义而展现出对政治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布洛赫所说的那种链接于价值判断或理想追求的"希望"的东西,在总体性的结构中得以显现,政治哲学由此在总体性视阈中"出场"。在卢森堡和卢卡奇总体性理论话语之背后,我们发现了通往马克思总体性以及政治哲学的一条思路,总体性对政治哲学的开显,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十分真实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与哲学课"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文化品质,是在长期的"自主——合作"式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意义上的文化品质。这种文化品质在本课程学习中的体现包括"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探究性文化品质、生活性文化品质、开放性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1.
对大众媒介与"文学终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终结"的西方"哲学终结"背景,还论述了在与西方哲学和文论异趣的中国哲学和文论中,少有"哲学终结"与"文学终结"之类的命题。认为中国哲学与文论讲"生",并从纵的角度讲通变,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从横的角度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可以指导文学应对各种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的论战双方"科学派"和"玄学派"的往复辩论中,科学成就了一种玄学的态度,获得了普遍的价值认同,哲学也使用了科学方法、贯彻了科学精神。结果不仅没有导致科学与哲学的对立,而是必然地实现了科学哲学化和哲学科学化的双向互动。科学与哲学的渗透和融合存在现实的基础,有其必然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门以"听"为本的艺术,这是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而声乐课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听觉世界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音乐鉴赏力和技艺精湛的歌唱能力。因此,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耳朵,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课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修斋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知名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家、莱布尼茨专家和杰出翻译家,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他的非凡的哲学成就和哲学事业,更为重要的还有他那崇高的哲学人格。陈修斋先生"完全摆脱自然机械作用"的"独立自由"的哲学人格铸就了他圆满的哲学人生,不仅体现在他对哲学道路的自由选择上,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铁肩担道义"、唯真理是从,对强势左倾教条主义的自由抗争上,体现在他在哲学研究中毕生不懈地自由践履他的老师贺麟先生的"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哲学观上,而且还体现在即使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死亡依然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存在着。他的哲学成就有一天或许会被超越,但他的哲学人格将作为难以逾越的道德标杆,永远被追随和仿效。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观就是指柏拉图对政治与哲学的关系的看法和思想。鉴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在柏拉图"政治-哲学"观中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正义与智慧的关系这个视角探查柏拉图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缘起;柏拉图"政治-哲学"观的正义与智慧视角;柏拉图"政治-哲学"问题的消解,即正义与智慧、政治与哲学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在当今的凸显使得哲学研究对象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理性文化转向了当代社会理论范式的文化。这不仅表明了文化哲学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批判和审视,而且也表明了文化哲学存在的"有限性"视域,但它并不局限在某一种"有限性"视域之下而是要超越其"有限性",这是文化形而上学本性使然。文化哲学批判的"有限性"视域以及在此视域中的"无限性"特征表明了文化哲学的"实践品质",这一品质在马克思社会历史文化哲学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序言"是一篇论战性的文字,其论辩对象是窃取哲学名声的诡辩。黑格尔将自己置身其中的论辩追溯到柏拉图,并且以"特殊性原则"作为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为了让哲学从诡辩哲学的基本原则中超越出来,黑格尔尝试建立起主观与客观、特殊与普遍、历史与逻辑相同一的"同一哲学"。这恰恰是导致现代性危机的"人而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删除了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的"历史科学",在基本含义上其实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科学"的接续和推进。两者都是用来规范、指引、守护"自然科学"的,并标明自然科学作为"人的科学"的存在性质。由"自然科学"来想象"历史科学"而构造历史唯物主义,是依照近代哲学原则来规制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建构了自律性。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阐扬这一自律性责无旁贷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从"共相"、"殊相"的分析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源工作置放于哲学研究的视域中,并结合哲学实践,力图将"以人为本"落到公司管理的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