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西昆文风除了表现在诗歌、四六文以外,还风靡于科场律诗、赋当中。太宗、真宗朝“贪才”、“佑文”的风气,加上日渐严密的取士制度,使得作为学者宗师的馆阁词臣与科场之间以“文”为中心密切互动。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文士频频担任各级贡举考试官,并利用其在文学上的话语权大量奖掖后进、编选文集,使西昆文风在科场中风靡一时。以律赋为例,其西昆风格表现为形式上的精工律切,内容上的博雅典赡。馆阁与科场间的互动,实际统一于宋初文教政策重心由“佑文”向“崇儒”的风气转变中,一方面,“崇儒”之风气已启,另一方面“佑文”之余烈尚存,由此形成了具有西昆风格的科场文章“以儒饰文”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宋人严有翼在《柳文序》中曾说:“唐之文章无虑三变,武德以来,沿江左余风,则以絺章绘句为尚。开元好经术,抵轹晋魏,上轧周汉,浑然为一王法者,独推大历、贞元,是时虽曰美才辈出,其能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者,不过韩退之、柳子厚而止耳。”对此,《新唐书·文苑传》亦有类似的论述,这是对唐代文风演变过程的基本概括,说明其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化:唐初文章受六朝浮艳的骈俪文风的影响,多重形式而略内容,进入开元以后,由于陈子昂等人的提倡复古,文风始有转变,然尚未根本解决问题;及至贞元元和时,在韩愈、柳宗元等人呼吁倡导下,从理论到实践都贯彻了“文以载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说法,“岭南三大家”合称始于王隼编选《岭南三大家诗选》之前。文章详细追溯了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三人合称形成的时间,纠正了这样一个似乎无可质疑的说法。屈、陈、梁三人的序第,自王隼选诗之后,即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分别以屈、陈、梁为首者各有其人。文章通过对数百年来不同说法的统计和归纳,得出的结论是首为大均,次为恭尹,梁殿其后。这一序第,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是综合数百年间人们多种评价的结果,而非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文心雕龙·原道》篇“道”的看法,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所谓“原道”,是说文原于道,或者,文本于道,此指自然之道。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圣人据道为文,道又因文而明,由此产生了圣人之道。故《原道》中的“道”,也包括了圣人之道。关于自然之道,《原道》篇认为自然界的色彩、形体,以及日月之使天空生辉,山川之使大地绮丽,都是体现宇宙间一切事物本质的文,它和天地并生,是自然的。作者从天地之文,联系到“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三才”中居主要地位的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思想而语言,语言而文章,这也是自然之道。而且“傍及万物,动植皆文”。《原道》用很大篇幅采阐述属于自然之道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汉魏以后的哲学,势必涉及儒、释、道三家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本文仅对三家之联结点作一尝试性探讨。所谓儒、释、道三家,系指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三大学派。其中,儒、道二家皆创立于先秦,释家则乃自后汉之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之。从此,儒、道、释三家并立,成为我国古代哲学舞台上的三个主角。毫无疑问,儒、道、释这三个主角之所以能够在同一舞台上表演,并在发展中趋于合流,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当然包括三者之间互相贯通的关系。本文所谓的“联结点”,正是指其相通之处而言的。我们说儒、释、道本来就存在着相通之处,这当然是指在它们的创始人的学说中就已内在地包含了某种相通的思想。这种相通的思想体现在他们所提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以他的勤奋和努力,在鲁迅研究史上留下了足迹。《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编选了他的《鲁迅批判》片断和《文学生家的鲁迅》,实事求是地肯定其贡献。 李长之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当然不仪这两篇,但这两篇确是其代表性的成就,並因此受到公开批判,《鲁迅批判》成了“打鲁迅”的罪证,《文学史家的鲁迅》成了“捧鲁迅”的罪证。可能基于这个原因,在其追悼会上,对鲁迅研究的成果只好避而不谈。如此,就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在文坛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文风,“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复古文风盛行近百年,自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渊源,茅盾曾在《夜读偶记》中加以说明。但流风所及,不能说没有严重的弊端。在复古文风笼罩下,竟至有人认为“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这就完全割断了社会生活同文学创作的联系,完全否定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实际上堵塞了文学创作的路子。物极必反,反对复古文风的人接二连三出现了。《明史·文苑传序》说: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推崇桐城诸老,文学理论师法桐城传统。他继承戴名世“率其自然”的主张,崇尚自然之文。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其雄奇文风被曾氏所张扬。曾国藩作品洋溢豪迈刚健之气,气吞山河之势。他沿袭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规则,添加文学经世主张,创建了桐城派一个变种湘乡文派,使桐城古文再度延伸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文学创作成就斐然,诗、词、文章皆具极高造诣;他全面而辩证的思维,集成了前人文论的精华,加以改善,建立了自身完整成熟的文学理论批评,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重道亦重文,其道纯实充于内,又外而生发出辉光之文;辩证文道观指导下,合理看待古文与时文;文学创作上对文学理论主张的切实践行,引导着当时文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儒、道、佛(禅宗)三家理论构架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从理论“终极关怀”的视角看,三家皆有自身的理论极限:在儒为“天命”,在道为“无极”,在佛为“拈花之境”。三家理论既有纵向的衔续性,又有横向的涵纳性。道家以“无限”实现了对儒家的超越,佛家以“心法”实现了对道家的超越,最后由宋明理学完成了对三家的综合性超越。准确地找到这三个极限,对于在宏观上重新认识儒、道、佛三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或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为选词底本,在力图保存底本基本面貌的基础上,通过例言即《蒿庵论词》整合选词与论词,在结构上起到关联和互补的作用;并阐发甄录本色的编选宗旨,以序次的调整和类组比较的方式勾勒出宋代词史的脉络,成为近代选本批评观念转变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南园纪事》是清时贵州务川县民间自发编的地方志手稿,里面选载有大量仡佬族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研究仡佬族文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以《南园纪事》选载的仡佬族文学作品为资料,探讨仡佬族文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苏青和林白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作家,并且成名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然而笔者发现,就是这两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私人化写作”倾向。文章试图以两位作家为基点,论述其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的“私人化写作”,从而揭示“私人化写作”这一独特的景观对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书序具有重要的传播作用,以北宋诗文集序为对象考察,书序作者在选择推动传播的因素时,对作品艺术性、知识性等文本因素的关注不如对作家身份、生平轶事等非文本因素普遍。其中原因,从书序作者的操作层面来看,是因为在书序中进行文艺批评是很难把握的;从面对读者的传播效果层面来分析,是因为非文本因素较之文本相关的评论因素可以产生显著的传播效果。于是,非文本因素在文学传播中变成了一位无形的操纵者,虽然它不是长远的传播之道,但却常常起着奇妙的传播作用,从而给书序这一文体增加活力。  相似文献   

15.
清代嘉道之际著名的史地学家徐松,其文学成就的研究至今阙如,这与其久负文名的实际状况极为不符。文章就徐松的文学成就、《新疆赋》的文学特点,进行了论述,初步揭示了徐松在楹联、诗、文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新疆赋》在篇幅、结构和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句式等诸方面的文学特点,从而彰显出徐松作为文学家尤其是赋家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6.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汪琬、魏禧以迥异的创作风格成为清初多样化文坛的典型代表。其扭转、改造文风的努力和文道合一的创作追求促成了清初经世文风的形成.直接影响清初文坛的格局变化和清代散文的走向.昭示出古文由明清之际的多样化文风向清代盛世桐城派正统文风逐渐转变的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桐城文派的形成开辟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文学史上所涌现的女性诗人中,语溪徐氏姊妹是相当杰出的;而在南社几对姊妹诗人中,徐氏姊妹亦卓然而立。在近代文化"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她们以古典的诗歌形式传播时代的思想风潮,为中国女性古典诗史赢得了绮丽风华和不朽声誉。虽然复杂的命运轨迹和自身的某种局限,使语溪姊妹诗人没有能跟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新一轮女性创作转型中发挥其更大的文学力量,但她们当年的豪侠壮举和革命姿态,连同其诗词作品,已足以挺秀于那个特定的时代,也足以让后人回忆和品味不已。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诗话繁荣的时期,珍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全宋诗话>因世所仅见而无人研究.文章对这一抄本著作的编者、成书经过、各卷的内容和体例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与<宋诗纪事>一书比较了异同,进而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是书的特点,从而说明向世人揭示是书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清代学宋风行,带来了宋诗选本的繁荣.据笔者仅见,现存可知见者共有59种.其大量出现,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反过来也促进了清代宋诗及宋诗学的复兴,并成为后人选宋诗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