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1世纪音乐的种类更多,形式也更广。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内容也应更为之多样和新颖。但当前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都是以传统音乐为主,而且绝大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材只介绍古典、民族音乐,而现代更新更多的音乐是几乎没有介绍的。但今天的大学生已有新的要求,新的审美观念。现代新音乐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的优点,而且与时代相结合,在一流的团体和最先进制作设备中,不断创新发展,使之更有大自然之美和生命的震憾力。所以大学音乐欣赏应全面而又丰富,应注入更多新的内容。当今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里,主要是以古典、民族、革命的音乐为…  相似文献   

2.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目标定位和开设现状出发,分析了音乐欣赏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制定了音乐欣赏课程改革的目标,并在些基础上提出了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教学探微秦太明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品味较高的专业课,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扩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的一门课程。音乐欣赏的核心是音乐形象,任何音乐作品的内容表现,都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声乐作品有歌词来说明,音乐形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黄静 《天府新论》2007,(Z1):285-286
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为教学手段,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音乐教育重要的实施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连网络为基础,探讨建立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学习系统及其学习的资源优化整合的策略、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音乐与形象     
幼师音乐欣赏课是幼师专业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它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使审美意识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各种不同形式、不同体裁的音乐理作品的风格与特点,从而在理论上为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打下一个基础。这是音乐欣赏课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田洁 《南方论刊》2016,(4):105-106,112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音乐欣赏独树一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为破解困局、提高心理健康的实效性开辟了一条高效率的新路径。面向大学生开设音乐欣赏课程,能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情感的释放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潜力,起到完善身心、情感修复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音乐欣赏可以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构建音乐欣赏"第二课堂",完善音乐教育的相关设施,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开设"音乐治疗法"等途径,发挥音乐欣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文 《兰州学刊》2002,(4):86-87
众所周知 ,目前中小学对美术欣赏课的研究和探索仍然很薄弱。首先是认识上陷入理论误区 ,认为美育即“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一提起美育往往只想到美术、音乐欣赏课的课程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就以城关区教育局为例 ,目前所属 12所中学中就有 11所仅仅把美术欣赏课视为一种“副课” ,在小学中 90 %的学校也是如此。长此以住 ,小学、中学的这种美术欣赏课理论认识上的误区 ,必然导致了素质教育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其次是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不明 ,甚至是决策性失误。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即放弃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社会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方向,结合海南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指出目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基本原因,强调"一专多能"与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探析新时期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强 《阴山学刊》2007,21(4):25-27
本文主要运用图论的一些知识,解决信息传输延迟与图的直径的关系。通过对强连通有向图D和连通无向图G的分析论证,得出了直径的下界,并且在此基础由局域网推广为广域网,对G为连通无向图时进行推广,通过严格的证明得到了直径的下界,但所得不等式只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图的直径大小的选择是相对的。如果要求网络中某两点的传输速度快,则直径越小越好;如果从源点发出一个信息要求网络中的客户都能收到,则直径越大越好。这样,图的直径就能直接反映点对点互连网络的传输延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松峰 《北方论丛》2011,(4):122-126
海德格尔的"实际性"概念主要来源于司各脱、费希特和拉斯克的相关思想。它所指涉的是个体的、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境域中之正所是的东西,是在意蕴世界域之中的生活的自足性和不断革新自我的历史性,更是二者之间的斗争及对这斗争的忧惧,从而既是前理论的又在来回摆荡的运动之中。"实际性"既指生活本身不得不承纳接受由意蕴性的世界境域所给定的存在可能性,也指生活在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实行和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决断中堕落-反堕落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荀子所推崇的子弓非孔子所赞赏的仲弓。仲弓即孔子弟子冉雍仲弓,鲁人,姓冉,名雍,字仲弓;子弓即馯臂子弓,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子弓从孔子弟子鲁人商瞿子木受易学,有传孔易之大功。子弓为孔子易学的正宗嫡传,他横跨在孔子、荀子之间,架起了"孔子—荀子"的天道论传承谱系,且这个谱系完全不同于由子思所架托的"孔子—孟子"之思想谱系。经验主义的"孔子—子弓—荀子"谱系有别于理性主义的"孔子—子思—孟子"谱系,前者的天道论、人性论是非本体论、非形而上学的,而后者糅合伦理信念与天道抽象本体的思想正为汉魏、唐宋的伦理忧心家所继承与发展,遂成道学之儒。  相似文献   

14.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15.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廖良初 《云梦学刊》2012,33(6):44-48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他的立场观点方法。而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的立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的实践前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依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民营经济在其发展中显示出大起大落、总体实力较弱和整体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偏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表明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总体水平还处在成长阶段,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18.
论不同类型实践对美和审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美学在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的特点就在于,它把实践美学全面地推向前进。这种前进,不仅表现在对以往实践美学的一些范畴、术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开掘,而且也表现在把实践美学的基本思想观点运用到以往实践美学所没有来得及涉及的各种问题和相关领域,还表现在对实践美学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观和实践美学思想进行重新整理、理解、诠释。新实践美学的这些新发展、新开掘、新研究,本期新实践美学研究专题中都有鲜明的反映。通过新实践美学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和活跃中国当代美学,让一个真正的多元共存、繁荣兴旺的美学研究新格局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的概念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命题的基本元素,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准确厘定和谐的概念域,是开展和谐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和谐的概念域,主要包括和谐的价值境域、存在境域、运动境域和状态境域。其中,"人"是和谐的价值境域,和谐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的存在境域,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关系规定着和谐;"实践"是和谐的运动境域,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是和谐问题产生的前提,也是和谐得以实现的场域;"共赢"是和谐的状态境域,不同主体间的共生共荣,是和谐表现出来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0.
冯济平 《云梦学刊》2005,26(2):18-19
我国高校社科学报数以千计,但相当普遍地存在着模式板滞僵硬的通病。初步归纳,高校文科学报普遍存在六个方面的弊病,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