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有计划市场经济”探析──以日美比较为中心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侯庆轩日本作为战后崛起的“赶超型”资本主义国家,将岛国思想、大陆逻辑、西方文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市场经济结构和日本式经营,并据以实现了经济跃进。目前我国正着手建立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相继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大大增强了非西方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信心。一些学者和政治家们在寻找东亚社会成功的秘诀时产生了一种浪漫的看法,即:亚洲国家不仅能够在家族、社会、国家优先,不破坏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而且这种形式的资本主义似乎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更胜一筹:它既能保持资本主义的效率,又能避免(至少是减轻)它的冷酷无情。所以,有人提出了与西方价值观相抗衡的所谓“亚洲价值观”概念,“21世纪是亚洲人的世纪”之类的预言也盛行一时。但是,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法国、西德和日本等国家,都缩短了工人的工作时间,每周五个工作日,每天工作八小时,与此同时,工人的工资又有所增长。人们在议论着这个社会现象。一部分青年同志由此误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讨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罪恶社会。马克思用了毕生的精力,详尽剖析了它,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资本  相似文献   

4.
泡沫经济与日本政治文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纪廷许 《日本学刊》2005,(2):111-12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特别是政治文化方面的变化,促进了日本学界对当代日本社会的新一轮探究。从“日本孩童资本主义”的定性到“日本异质论”,从对“日本奇迹”的质疑到对“日本模式”的否定,日本国家的现实及其走向似乎又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实际上,学界所说的日本政治保守化倾向是由其国家发展战略的外向性和大众意识的内向性特点所构成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不但加速了日本社会的结构疲劳,更扩大了社会思潮的混沌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妇女信息网络(WINAP)是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根据成员国多次提出的改进信息系统和建立“提高妇女地位”网络的要求,于1986年发起成立的。1986年12月在日本举行的有关妇女信息网络建设的地区件研讨会,审视了亚太地区妇女信息流通的现状和组织结构,制定了加强国家与地区妇女信息系统的方针,并选定了亚太地区妇女信息网络模式。该网的主要目标是收集、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历史上的一次社会大变革。这次变革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和频临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迅速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正如列宁所说,不到半个世纪,日本已同美国一样,显示出西欧类型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和民族上的”“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基本特征”。①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明治政府所制订与推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过程中逐步萌生,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近代文化,由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所规定、制约,并为其服务。众所周知,作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建立的日本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掀起一股空前未有的所谓“来自上面”的阶级斗争浪潮。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其制度本身危机新阶段的发展过程及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下加深了。另一方面,保守力量之所以也能动员起来,主要是由于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和政治情绪和行为在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现状维护者采取的策略,遵循着以下三个主要原则:(一)试图强行实施一种旨在公开捍卫和竭力维护私人资本家利益的新经济政策;(二)力求重新划分资本主义国家作用的范围,将其目标放在限制、甚至消灭广大群众通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某些权利;(三)为了保存处于结构危机的资本主义,尽力使其意识形态“重新合法化”。  相似文献   

9.
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学潮—动乱—反革命暴乱令人深思,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次事件“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主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作为上层建筑、国家制度的“民主”就是“民主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就是说“民主制”是一种国家形式,是一种政体。政体和国体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种国家形式,民主是和一定阶级的专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掌握着国家政权的那个阶级决定了民主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用阶级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勿庸讳言,资本主义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之一,资本主义民主作为封建专制的对立物  相似文献   

10.
(一)毛泽东同志曾经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內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指出:“这些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似乎都卷进了行政财政改革的浪潮,减少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缩小政府规模(一般以政府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国民负担率和公职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率为衡量尺度),即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然而,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直被视为“小政府”的日本(它的上述三项比率在70年代后期只相当于  相似文献   

12.
明治早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到19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历经了一个大约20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其政治基础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为今后产业革命奠定其物质基础的时期。由...  相似文献   

13.
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畅和 《日本学刊》2001,(3):89-105
一近年来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成功原因归结于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如认为 :“日本是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应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在日本“儒教是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 ,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日本有“一亿孔孟之徒”,等等。这种评价从表层上看不无道理 ,但究其实质并非如此 ,特别是同韩国 (以下需特指时将称朝鲜 )相比较就更为明显。笔者认为 ,日本和韩国文化在貌似相近而实质上大相径庭上极具典型意义 :两国在古代同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但一为“西方”,一为“东方”;一个是举剑的“武士文…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资本主义体系中,作为共性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着制度上的一致性,但就单位个体国家而言,彼此之间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作模式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美国是以自由市场经济居绝对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和德国也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轴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日德两国在其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却凸显出了某种脱资本主义的个性化制度特征。尤其是日本,它作为东方后发性赶超式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表现出了即不同于美国又有别于德国的个性化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本文通过日美德三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比较,揭示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二战前后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克罗斯兰的“后资本主义”等理论是30年代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发展时期社会改良主义的理论概括,对完善当代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有里程碑的意义。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倾向:用理论多元化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折衷主义思想方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改良的“中间道路”实质;越来越摒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可以用"国家"这个概念指称很多不同的对象,因此,有效的国家理论必须包含多重维度,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加以分别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类型,例如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之间的区别.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指现代国家的所有形式和特点;而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则把资本积累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迅速发展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于是,驱使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课题,便自然成了各国众多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仅就儒学观念在日本的历史轨迹和独特功能、儒学观念对日本现代化的精神驱动、日本当代儒学观念的蕴涵与效应略陈拙见。一、历史轨迹与独特功能:儒学在日本日本原本并无儒学,中国才是儒学的故乡。根据《日本书纪》所载,儒学典籍的东渡,最早经由朝鲜。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朝鲜的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和《千字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明确提出“技术立国”方针的日本官方文件,是1980年3月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制定的“80年代通商产业构想”。但是,“技术立国”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方针、国策,则有着一个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70年代初,当日本实现了持续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成长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基本完成了明治维新百年来追赶欧美先进国家的战略目标,在日本就展开了有关今后日本向何处去的大讨论,“技术立国”论就是在这场大讨论中产生的。进入80年代,尽管“技术立国”方针已被明确载入官方文件,但从日本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技术立国”论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丁建定  陈湘 《社会工作》2024,(1):37-49+159-160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推动西方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问题、阶级矛盾与社会对抗,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西方社会基于不同立场提出多种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其中,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将“自由放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功利主义者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理性社会制度”和“大家庭联盟”作为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理想社会。这些社会治理思想主张之间的相互影响乃至对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手段多样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周(文政12年~明治30年,即1829~1897年)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被人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借助西方先进文明,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这一历史进步与日本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密切相关。西周则是启蒙思想运动的哲学代表。他的哲学思想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进程中,曾起过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通过揭示西周哲学思想产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剖析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哲学思想的性质加以认定,对其哲学史地位及思想功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