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自然灾害与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与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梁景之自然灾害又称天灾,即由非人为的自然力的破坏所产生或造成的危害甚至灾难。因其常与自然界诸异常现象并发,故文献中多称灾异。历史上,自然灾害曾对游牧民族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迄今仍可见这种影响的陈迹。本...  相似文献   

2.
突厥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兴起于今新疆东北部,势力扩大到漠北、漠南及中亚一带,衰于八世纪中叶。本文综述阿尔泰以东的突厥即传统上所说的东突厥的范围近百余年的研究。包括族源、族属、社会性质、社会经济、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碑文、官号、与周边各族各国间的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百年来对突厥巨大成就,使国际学术同行了解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促进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该文可能对方家一些著述有遗漏,或者评述失当之处,请予指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可考文献资料中,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直接反映渤海与后东突厥汗国之间交涉的具体、完整的记述,突厥从未正面出现在渤海对外交涉的舞台上.但实际上,直到745年后东突厥汗国被回纥灭亡,渤海早期的对外交涉,特别是对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上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与后东突厥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有隋一朝对待东突厥的政策都被概括为"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但具体到隋炀帝时代,在隋炀帝统治前中期,面对日益强大的东突厥,隋炀帝却并没有采取这个选项以削弱东突厥。这里隐含着隋炀帝的政治考量,也表现了隋炀帝在处理东突厥问题上的矛盾。但事实上,隋炀帝未能尽早地分裂、削弱东突厥实力不代表他放弃了传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只是因为他准备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这一政策,但由于突发的远征高句丽事件而功亏一篑。  相似文献   

6.
荣宁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144-148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又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旱灾和雪灾对西部民族地区影响最大,并呈现出一定的发生规律。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的逐渐增强而呈弱化,但是这种影响始终存在,并造成一定的财产和生命损失。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研究和防治,提高农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云南哀牢山泥石流的研究,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与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文化密切联系.灾害能够导致人类文化的变迁,而人类文化也能够回应灾害并形成应急机制和预防手段.灾害后果、救灾过程和预防方法能够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改变原来的族群关系,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思乡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声、光、电物理现象,是一种自然灾害.雷电可能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当前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电子设备的日益向自动化、多功能化和自能化方面发展的同时,这些设备的电路和电器件存在着防雷电冲击能力的问题.因此,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常常被雷电击坏,甚至造成系统工作瘫痪和人员伤亡.雷电构成灾害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扩大趋势,日益严重.由于雷击出现的随机性和危害性,人们对它的了解和防护还不够.雷电防护是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自然的一门科学,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时雷电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和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科学防护.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阴山大败于唐朝。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突厥终为回纥所灭。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九姓靖部,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回纥汗国。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回纥同唐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骨力斐罗先后被唐玄宗加封为奉义王、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东突厥斯坦"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它既不是民族体概念,也不是民族学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突厥族和东突厥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未完全停止过.新疆的历史是由诸多民族和当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所谓"东突厥斯坦"理论,违背了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民间谚语的表象为题,阐述游牧民族的马和农耕民族的船在各自群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分析二者的异同和特点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南北民族不同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历史上的游牧民族,蒙古将对外征服的方向选在了西面,蒙古帝国产生于第一次西征中,通过分析蒙古西征的原因,可探究游牧文明兴起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环境观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游牧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关系、游牧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及游牧民族活动行为中的生态环境观等方面,阐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物质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解决了草畜平衡、草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内的能量节约与持续循环等重大问题;从精神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实现了生态化的生命观、自然观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观;从制度层面看,在当代生态科学系统性、整体性及相互依赖性这一总的精神与原则的理论视野中,藏族传统游牧文化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秩序化与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周书>等汉文书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救助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拉施特<史集>所载<额儿古涅-昆传说>中的"额儿古涅-昆"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两者并非指自然隧穴,而是神话传说中的幻想境界,是上述民族始祖"所生之窟"的象征.神话传说所描述的"符离之窟"和"额儿古涅-昆"的原型为山中自然隧穴,这些隧穴作为初民崇拜的神圣场所长期被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民族先民所敬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16.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农业一直是中国各民族重要的经济形态,很多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重视农业、以农作物种植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形式多样的风俗和信仰。台湾原住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一支,以农耕为主业,农作物的丰收与否,对其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认为人的一切吉凶祸福皆与广义的神灵存在有关联的族群部落中,祈求物产丰收、消除灾祸的种种祭祀仪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播种、收获的种种祭仪成了共同祭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任是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社会秩序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基础。中国与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证明,信任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今各民族基本上形成一种信任关系,但影响民族间不信任的因素仍然存在。要在各民族中形成一种信任关系的互动,必须坚持在各民族平等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同时需要各民族在沟通中加强相互理解、尊重与宽容,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诚相待、彼此取信。  相似文献   

19.
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0年以前,世界的军事优势一直控制在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手中.在此前两千五百多年间,游牧民族曾经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东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农业帝国纷纷被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吞并,其原因何在呢?本文认为,这正是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赋予游牧民族的灵活的机动性所致.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人、自然、社会,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如较低的人口素质,或动荡的社会环境,抑或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为之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