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活资料分配的基本原则.早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专门讲到按劳分配问题.他说:"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总之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述,为改革传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等价交换原则即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或等价物相交换原则,是一般商品经济社会交换的原则.一般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是以价值物的占有为前提,收入分配的来源不仅仅是劳动,有时还可以通过对价值物的占有来获得.商品经济等价物相交换中还派生出生产条件不能无偿被使用.如土地、资金、设备、技术、管理技能、信息、商标等商品生产经营条件的所有者不仅在让渡它们的所有权时得到等价补偿,而且在保留所有权而转让它们的使用权时也应得到相应的报偿.因此有时会造成收入与劳动  相似文献   

2.
第三产业的劳动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如果从是否创造新价值或国民收入的角度进行考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系统中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生产劳动,其产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一是那些不能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劳动属于非生产劳动,其产品(凡是收费的)尽管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而获得了一种商品形式,但并不真正具有商品的内在属性。 一、生产性服务行业劳动产品的价值确定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这是马克思阐述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具体构想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品将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具体构想。其主要内容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所有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完全的直接社会劳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数量、质量,按照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以“劳动券”为凭证,统一地来实施。现在看来,上述这些论述尤其是不存在商品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划分的问题进行了颇为广泛深入的讨论。但是,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学说的理解不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大体一致的意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就不存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分。 一、关于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 在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问题上,理论界现存的一种倾向性意见,是认为马克思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的一般定义。其根据不外乎是马克思的两段话。马克思说:“劳动过程最初是抽象地,撇开它的各种历史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按国际价值交换是等价交换。但由于商品的国际价值不是取决于个别国家的中等劳动强度,而是由“世界劳动平均单位”所决定,因此,商品必须把其国内价值折合成“世界劳动平均单位”之后才能进行国际交换。这样,商品在按国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同国家的不等量劳动时间的交换。这种不等量国民劳动相交换的国际等价交换就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表现。所以,一个国家要在国际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其国民劳动强度,提高本国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的关系,是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命题的关键。在探讨和讨论中,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同实行计划经济是统一的。但如何具体说明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的统一性,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就此发表如下浅见,望大家批评赐教。 一、有人认为,商品经济规律和计划经济规律,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所以,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一个东西。这就是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统一性的原因。笔者的异见是,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是…  相似文献   

7.
读了宫希魁《劳动供求规律初论》(载《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宫文)一文后,受到不少启发。但宫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1、“劳动供求规律不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来调节”,2、“调节劳动供求的杠杆已经不是劳动力的价格,而是劳动收入。”这两个观点却值得商榷。还联想到劳动供求规律和工资关系的有关问题,一并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一宫文的上述两个观点,首先牵涉到究竟如何理解劳动供求规律内涵的问题。宫文认为劳动供求规律仅仅“类似于商品供求规律”,而这两个规律“所不同的是,一个以商品为调节对象,一个以劳动为调节对象”。还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这样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有失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商品供求规律和劳动供求规律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劳动供求规律是个特殊的商品供求规律,特殊在它是以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为调节对象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供求规律之间,不是“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9.
王纲 《社科纵横》2003,18(6):15-16
人类劳动不单纯是劳动者对于劳动对象的作用 ,同时也是劳动对象对于劳动者的反作用 ,劳动是普遍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如果用“相互作用”的范畴来统一“劳动”与“自然力” ,统一解释人工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 ,就有可能实现价值理论的创新 ,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责任探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就国家赔偿责任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与法学界同仁探讨。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 全面正确认识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是全面正确解决国家赔偿责任有关法律问题的基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律性质,法学界主要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国家赔偿责任属民事关系的范畴,其法律性质属民事责任,应当由民事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并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判;另一种主张认为,国家赔偿责任属行政关系的范畴,其法律性质属行政责任,应当由行政法律规范加以调整,在法制健全的情况下,应按行政诉讼程序进行审判。依笔者之见,按上述的任何一种主张,…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理论界争论颇为热烈。包括笔者在内,是主张劳动力商品论的。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回答一个由此而产生的尖锐的理论问题: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究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能否在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 经济学界部分持劳动力商品论的同志,没有直接承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恐怕是因为在头脑里有一块禁区还没有打破,这就是:仍然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看成是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色彩的东…  相似文献   

12.
一、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多人在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时,都把价值规律理解为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由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里听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指在现有的社会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价值规律的内容还作了另种规定:价值规律是价值实现的规律,即商品价值量实现决定于社会需要该种商品使用价值量应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指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指社会需要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3.
要回答直接的社会关系与商品关系的统一问题,我认为应从社会关系的特征谈起。一部分经济学家将这一特征主要同计划性和直接社会劳动相联系,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则只将其同生产的有目的性联系起来,同时否认计划性这一直接社会关系的最重要特征。Б.拉季茨基在《经济科学》1987年第9期曾这样写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与生产的直接社会性范畴中唯一富有内容的因素是统一、战略目标的一致和行为的单向性因素。”这样,拉季茨基全部揭示出劳动与生产的直接的社会性质。但是我认为,在这里还应引证从上述情况中产生的各生产领域和部门中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一切财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问题。诚然,为了使可能的方案最优化,使现有的资源总和更充分地满足社会需求,目前还要利用价值关系,但它的宗旨只是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说明:1.劳动力商品理论存在两大疑点:从逻辑上看,这一理论无法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新创造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这一理论不能说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经济过程,暴力和掠夺作为非经济因素无法解释这个问题。2.在劳动力——劳动——劳动产品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三位一体”关系。3.由商品生产者的自身素质、生产条件和市场机会共同决定的综合劳动能力差异,是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唯一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西方学术界自 19世纪末以来一直争论不断。在马克思逝世后 ,随着《资本论》第 3卷的出版 ,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首先发难 ,利用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率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所谓矛盾 ,指责《资本论》第 3卷与第 1卷自相矛盾 ,前后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并主张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 0世纪中叶 ,在西方经济出现严重滞胀的氛围下 ,就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能否解释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决定问题 ,再次出现了争论热潮。到了 2 0世纪 80~ 90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方经济学界 ,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刮起了以商品价值理论修正或者替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风 ,一些人主张用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拉法的观点来“发展”或者“重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斯拉法主义者主张根据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所决定的投入—产出系数和实际工资水平 ,来解释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利润率 ,只承认剩余产品 ,而否认剩余价值的概念 ,实际上也就是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或主要源泉 ,强调商品价值的多要素决定论。素以敏感和勇于探索著称的意大利左翼理论界 ,在这场争论中也颇得风气之先 ,不但论战迭起 ,而且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 ,涌现出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远程通讯技术的政治含义和社会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谈四个方面的问题:远程通讯技术和世界经济根据某些"跨国公司资本主义"研究者的说法,世界经济(按这个用语的本义)不过是在前20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他们是指某种市场的形成,这种市场根据经营某些商品生产的经济要素,也根据商品所面向的消费范围和商品本身,构成一种统一的、具有世界规模的国际调度区(habitat).支配这类市场的生产主体是跨国性的,所产商品同时供应许多不同国家的市场.换句话说,这  相似文献   

18.
劳动商品性再探讨关柏春笔者曾在1987年发表的《劳动商品性探讨》①一文中,探讨了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回过头来看,感到当时对劳动商品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分析还很不够,现在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一、劳动商品的一般性质(一)劳动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以来,人口学界对两种生产以及共有人口规律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许多同志主张,“两种生产相适应”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人口规律,似乎已成定论。可是,近年来,有不少同志持怀疑乃至反对的意见。我们认为,不存在一个“两种生产相适应”的共有人口规律,理由如下:一、“两种生产相适应”不能说明人口发展过程的本质联系在阐述共有人口规律的多数文章中,都认为“两种生产相适应”是各个社会形态都适用的、一般的人口规律。这里指的两种生产相适应,就是“劳动力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相适应,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总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看来,其所说的含义是明白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口规律应该是人口现象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人口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技术成果商品化问题是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但是,这个问题给经济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许多新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本文拟就在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技术商品与一般商品的相异之处做些探讨。一、技术商品是非物质形态的劳务商品技术是能够物化在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和技能,属于非物质形式的智力劳动的创造物。伴随社会分工的发展,研究技术和使用技术已经成为相互独立的部门和行业,技术生产者和技术需求者具有各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技术生产者的直接生产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用技术,而更多的是将技术成果用于交换。这时,技术成果由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转化为用于交换的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