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苏轼和辛弃疾都写过一些农村词,由于苏、辛二公本是深富情趣、独具个性之人,在吟咏流连之际,自会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以下想就这一点做一些比较。苏轼的农村词有《浣溪沙》五首和散见于其他篇章中的个别词句。他的创作,色彩鲜明,擅长写阔大之景,并善于充分利用嗅觉、视觉和听觉来体味农村景色、人物的美。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场景中发现美,这是苏轼农村词的一大特点。农村景物在他笔下色泽鲜明,充满活力。在《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第一首中,他唱道:“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鸟。黄童白叟  相似文献   

2.
<正> 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仅示子诗就有二百余首,这在我国诗坛上实属罕见。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抒发自己爱国之深情,报国之壮志,并自始至终把这一情感灌输给他众多的儿孙。正因如此,他的示子诗并非寻常的训诫之词,而能给人以感染,以激励,堪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辞赋家,他的融汇古今的辞赋创作思想和深湛的辞赋艺术修养深刻地影响着北宋后期的辞赋创作。辞赋创作贯穿于苏轼文学创作的各个时期。苏轼的赋论与创作密切结合,综观其辞赋和辞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一、重视辞赋创作与作家素养的联系;二、融会贯通的集大成意识;三、寓深刻于平淡之中,追求理趣盎然;四、融聘词于流畅自然中的艺术表现。苏轼的辞赋观和辞赋创作代表着北宋后期赋坛的主调,众多赋家深受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谪黄,在黄州经历了人生的蜕变。这在他的诗词中,有着清晰的表现。为研究他对庄子的接受情况,本文采用文献比对研究法,将苏轼黄州创作的诗和词,与《庄子》一书进行比对。由此,统计出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词,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4%;在黄州创作的诗,引述《庄子》一书的,占比20%。通过释读这些诗、词,发现苏轼接受《庄子》有三个特点:其一,苏轼黄州词接受《庄子》,侧重于消解人生痛苦;其二,苏轼黄州诗接受《庄子》侧重于自新,并以此完成人生的升华与蜕变;其三,苏轼接受《庄子》思想,往往儒释道相结合,尤其是释道相融为一,如盐入水,彼此难分。苏轼对传统思想文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通判杭州任满,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市)任掌书记,于是请求调往山东,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十一月初苏轼抵密州任所,熙宁九年底,期满奉命离任。这两年多的时间,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词的创作,在经过数年的探求摸索之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期间共作词二十余首,无论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其中尤以悼亡词《江城子》,出猎词《江城子》,中秋词《水调歌头》最为著称。三篇杰作的出现,不同凡响,给北宋词坛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夏承焘先生《瞿髯论词绝句》论道;“猎余豪气勒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肝肺,密州三曲月经天。”本文试以三词为例,着重论述一下它们在苏轼词创作及整个词史上的地位,希望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正> 苏轼对诗文、词赋、书画都很善长,有丰富的创作实绩,并热衷于品诗、评画、谈艺、论文。虽然他也曾说:“文章小技安足程”,“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但这不过是一时的牢骚之谈。实际上他是把文艺当作不朽的事业,而倾注了毕生精力的。正由于此,苏轼的文艺思想是充实的、有特色的。其中有不少是深得创作三昧的经验之谈,是触及到文艺特质的真知灼见。因此,了解苏轼的文艺观,有助于我们研究他的创作成就,也是我们借鉴古代优秀文艺批评遗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密州所作词今可考知者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近二十首,是其词的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他在当时所写的《与鲜于子骏》一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宣言,他自觉地追求在风靡一时的柳词之外“自是一家”,开宗立派,树立新的词  相似文献   

8.
比苏轼小34岁的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在当时文坛颇负声名,据其《石门文字禅》部分诗作及陈敬《陈氏香谱》记载,他与苏轼大约于崇宁三年之前相识。惠洪著《冷斋夜话》十卷,其中涉及苏轼者达55篇。正由于惠洪与苏轼相识,并对其在海南、杭州等地的行迹进行过实地考察,因而《冷斋夜话》中的东坡记忆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与唯一性。在涉及苏轼的这55篇中,除记述其行迹、交游外,有的讲述苏轼前世今生的故事,为明清小说中有关这一故事创作提供了原型,也有一部分记载苏轼的创作轶事及其诗学观念,对我们考察苏轼被贬期间的创作心态、创作背景及其诗学思想提供了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9.
苏轼贬儋时期的理想追求与自我排遣邱俊鹏苏武于绍圣四年(1097)被滴膻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在腊州度过了艰难困苦而有意义的3年。从著作来看,苏试在后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百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说》进行...  相似文献   

10.
王先谦是近代著名学者,诗歌造诣也颇为精深。在创作上,他留下一千三百首诗歌,内容丰富全面,主要学习杜甫、苏轼,风格与二人比较接近。在理论上,他强调诗歌的感化功能,要求诗歌反映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还选编有《诗义标准》,为初学者开示作诗准的。其创作与理论在当时都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今存苏诗知多少近读陈迩冬的《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其《后记》云:“今存苏诗,约四千首,是他从二十四岁起,到六十六岁止,四十几年中的作品。”再读陈迩冬的《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其《前言》又称苏轼“所遗留下来的全部诗四千余首,词三百余首”。这样,苏诗总数“四千余首”,就此也成了一家之言。我查阅了现在所能找见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苏轼诗集,分别做了统计。先将自宋以来有代表性的几种苏诗注本收诗数目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从公元1094年贬谪惠州至公元1100年离开儋州,在岭海共度过了七个年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里苏轼提到的三州,岭海就有两州。由此可见,岭海的生活和创作在苏轼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思想极为复杂。“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同样的吸引力”。我们从他在岭海的咏物诗可考查出他晚年的思想轨迹。 一 苏轼岭海的咏物诗的主要内容是赞美岭海的琪花佳果,抒发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苏轼在岭海的咏物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岭海琪花佳果都成了他歌咏的对象。岭海荔枝是载誉天下的佳果。据文献记载,最早把荔枝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是汉朝的司马相如。到唐代荔枝成为文学的“宠儿”。白居易和杜牧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专咏荔枝的诗有四首。他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写道:  相似文献   

13.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苏轼留下的二千七百余首诗中,有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王十朋注苏诗序》说:“东坡先生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作为“胸有万卷书”的北宋诗坛大家,为什么要花那么些笔墨追和早他七八百年的陶渊明?本文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5.
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就苏轼现存集子来看,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应试时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年二十二岁;最早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1059)再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合编《南行集》里的四十首作品,时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9,(3):97-101
诗僧惠洪于北宋文士中极为推崇苏轼,在其流寓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通过诗文称引苏轼。海南之行,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困境,惠洪曾亲自寻访东坡行迹,创作多首补苏轼之遗的诗歌,追随与效仿苏轼的诗歌风格与人格精神,对苏轼的接受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与深刻的内涵。在相似的人生经历下,以佛禅思想为接引,惠洪与苏轼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世界音乐史上本无多大成就,但他引起的一桩“国际音乐奇案”却使他出了名。 1932年,查理斯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此后十余年间,竟有100多人因听了这首乐曲而伤感万分乃至自杀。 一个匈牙利青年在酒吧里边听演奏边喝酒。突然,他一仰脖喝光杯中酒,拔出手枪朝自己太阳穴扣动板机。警察赶到现场后,在他左手握着的《黑色星期天》乐谱上发现了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邓昭祺 《中州学刊》2007,16(4):192-196
不少评论家把柳永和苏轼分别看做“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对立词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苏轼很不满意格调日趋卑下的婉约词,而不少柳词正是格调不高、“浅近卑俗”,因此,苏轼就应被视为起来对抗柳词的健将。这些评论家的依据,是历代词话、诗话、笔记里的记载。其实,这些古代词话之类中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它们的作者的创作态度并不太严谨,以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或颠倒黑白的情况。如果只依这些不太可靠的二手资料,推断苏轼贬抑柳词,说服力并不强;但如果只根据苏轼本人的著作来判定他对柳词的态度,就看不出他有鄙薄柳词的意思。苏轼所谓词的“柳七郎风味”,其实并没有包含柳永词格调鄙俗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20.
宋代,咏梅诗的创作渐趋繁荣,梅花的审美意蕴也在不断的改变.在这当中,苏轼的咏梅诗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托物咏怀,使梅花的审美意蕴发生质的改变.他从"神"入手,整体把握梅花气韵;着重描写月下之梅,用"月"这个特殊意象来烘托塑造梅花形象提出"梅格"是苏轼升华梅花审美意蕴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