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孔子说:"仁通难道离得很远吗?我要仁,仁就来了。"我就是我,依附在我的身体之上,得以日日相伴,但是,我真的就离得那么近吗?你对着镜子看,  相似文献   

2.
“正名”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相当的地位。孔子为了维护贵贱有等的社会制度提出“正名”的思想。鲁哀公七年,孔子和子路有一段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  相似文献   

3.
《论语.先进.侍坐》章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4.
西北师大匡扶先生尝赐余一条幅,上书唐诗一联曰:“枥上骅骝嘶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徐生某君,临寒庐请益,瞻而问曰:“‘嘶鼓角’与‘识风云’动宾相对。‘风云’在目,固可为‘识’之宾语;‘鼓角’闻耳,焉可为‘嘶’所支配哉?”余答之曰:“‘嘶鼓角’形为动宾而与‘识风云’相骈,揆以诗义,实为动补也。‘嘶鼓角’者,嘶于鼓角也。犹今言‘在鼓角声中嘶鸣’也。”是生去,余因思焉。动宾结构,见之英俄诸语,后名自为前动所支配。见之汉语,则不可膠柱,须依义而慎辨之。前动支配后名者,若“观潮”、“听琴”、“饮酒”之类,固率常见之,然前动非支配后名  相似文献   

5.
善因与善缘     
《北方人》2008,(7)
《论语》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讲的其实就是善因与善缘的关系,即所谓:种下善因便得善缘。没有善因就没有善缘。春天的时候,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撒下种子,没有喧哗,没有躁动,只有安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7.
《论语·雍也》“仁之方”新解杨普罗《论语·雍也》有段孔子谈为仁之方的话,是在与子贡论仁时讲的。全文是:“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相似文献   

8.
《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雄,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是《论语》里很特别也很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固曰:“迥翔审观而后止。”邢昺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迴翔审观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  相似文献   

9.
汉语的方言歧异现象在周秦时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战国策·秦策》载:“周人谓鼠未腊者朴,郑人谓玉未理者朴。周人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乃死鼠也。因谢不取。”《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由于方言复杂,方言的调查也就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秦籍之,藏于科室。”这些乘着轻车(“輶轩”)调查方言的使者,其使命是“考八主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至于汉代,朝廷也“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齐策》有段文字:“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盂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中“绘事后素”一语,自古以来就被一些学者阐释为孔子的绘画美学观点。对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注释,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诸如: 汉末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49页)古代学者,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12.
“信、诚、实、果”是古汉语中表示“确实、的确”之义的情态副词.例如:《左传·宣公十一年》:“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孟子·梁惠王上》:“王曰:‘然.诚有百姓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小人实不才.”《孟子·离娄下》:“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辞王启事” 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职务后返北京.就在这个月底,《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代表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遣访老舍,欲请老舍做“笑王”,以资号召.他没有见到人,于是留下一信. 翌日,陈逸飞便接到老舍的“辞王启”:“您封我为‘笑王’,真是不敢当!依中国逻辑:王必有妃,王必有府,王必有八人大轿,而我无妃无府无轿,其‘不王’也明矣.”  相似文献   

14.
“异哉”——两码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包围了山头,淹没了高阜),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有可以使他治水的吗)?’佥曰:‘於,鲧哉!’帝曰:‘咈(不行),方命圯族(常不服从命令,又和同僚关系很糟)。’岳日:‘异哉!试可用乃已。’帝曰:‘往,钦哉(去吧,谨慎点)。’”这段文字中,“异战”一语,历来未有确解。作《〈书〉集传》的宋人蔡沈说:“‘异’,义未详。疑是巳废(否定)而强举之之意。”其实,细读上下文,“异哉”的意义是明白的。帝尧起初不同意让鲧去治水,是因为鲧这个人“方命圯族”。四岳却坚持要让鲧去治水试试。理  相似文献   

15.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却具有新的意义。在我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孔子伦理思想,作一点肤浅的剖析。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 “爱人”与“复礼”的统一 孔子把“仁”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仁”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对“仁”作了种种解释,其中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爱人”,一是“复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同上)所谓“爱人”是指对人要宽厚、同情,推己及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17.
据《史记·张仪传》载,在张仪的生平活动中,曾和楚国多次发生重要接触。张仪在历史上刚一露面,司马迁就把他和楚国的关系放在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之下。《张仪传》说: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往下,传  相似文献   

18.
14=陡发?     
打“的”,我坐司机边上,遇上红灯,前面一辆小轿车的尾巴近在眼前,我见那车的车牌尾数是68,笑说:“他这车牌挺值钱吧?”司机道:“您还不知道吗?如今已经不时兴花钱买数字啦!”我说:“是吗?不再认为168是‘一路发’了吗?遇上14什么,也不避讳了吗?”他说:“您怎么消息一点儿不灵啊!早被人破解啦!”我不明白,忙请教:“怎么个破解?”他笑说:“14,人家用音阶来唱,那不正好是‘陡’吗?‘一路发’虽然吉利,比起‘陡发’来,那不还是辛苦吗?所以,现在有的人喜欢14,比喜欢68还厉害哩!更有绝的啦,有的人把6唱成‘拉’,把8唱成‘高八度’的‘倒’,‘拉倒’,就是谈不成生意,什么也捞不着,有什么好的?当然啦,这么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20.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