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3,30(5):51-55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2.
追寻诗意的栖居——庄子与海德格尔诗学比较(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诗学命题。本文分析了海德格尔提出这一命题的思想和艺术意义。诗在海德格尔那里不是文学的,而是生存的,诗是存在之歌吟。从这一意义出发,海德格尔认为诗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诗意的,而诗是以语言的方式确立存在的。思与诗的结合是20世纪世界的最大理论收获。诗意的生存是海德格尔为人类指示的道路,这对普遍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具有重要意味。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心目中,卡尔·波佩尔爵士似乎主要是位科学哲学家,其实他对哲学的贡献涉及诸多领域,从逻辑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及精神哲学直到社会理论、历史哲学、道德哲学及政治哲学。波佩尔哲学鲜明的整体性使我们可以谈论一种波佩尔式的世界观,一个可与经典哲学家的体系相媲美的包罗万象的哲学大厦。只有一个哲学分支未经波佩尔系统探究,这就是美学。  相似文献   

4.
混合文化中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认为跨文化的哲学对话能够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因为哲学对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此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文化差异”这个观念将很快过时。在他看来,哲学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本质上反应的而不是自主的学科。文章对海德格尔式的关于技术和现代性关系的解释提出批评,并给出一种杜威式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大全”(又译“无所不包者”)概念是雅斯贝尔斯存在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他,甚至认为关于“大全”的思想,使哲学探索过程第一次变得明晰,并成为真实可能的①。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大全”的论述却晦暗不明,令人难以洞其玄奥,这引起了人们理解上的分歧,也使人们难以对“大全”论,进而对其全部哲学作出恰当的评价。 大全的形式界定 在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雅斯贝尔斯对哲学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海德格尔等人把存在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认为存在哲学不是一种普遍有效的知识,而只是一种思想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成为真正的存在②…  相似文献   

6.
1987年,维克多·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一书在法国出版,旋即引起了各国学者围绕这位“秘密的思维之王”(H.阿连德语)而展开的“海德格尔之争”。现代哲学家在引起世人的争论方面,诚未有出其右者。现在则更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人们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哲学当中去寻求他同第三帝国的关系的根源。联邦德国《宇宙》(UNIVERSITAS)杂志1989年9月号刊登了亚历山大·施万教授就海德格尔问题所发表的谈话。施万教授早年就读于弗赖堡大学,并于1959—1965年在该校任科学政治研  相似文献   

7.
马琳 《求是学刊》2006,33(5):15-24
如何确切理解海德格尔关于东西方对话的观点?文章将海德格尔的名篇《关于语言的对话》放在其哲学基本关怀与前提的视域中进行审慎解读。文章阐明,海德格尔所谓的异文化对话的危险性只与欧洲语言相关。他对日本概念的阐述有明显的改造痕迹。特别重要的是,文中所描绘的与“日本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海德格尔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独白,它可被称为一个宏大的独语。文章认为,隐藏在海德格尔对东西方对话的暧昧态度之后的是一种关于传统的整体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史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哲学家们老是退回到他们研究的起点上,去思索“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昭示给我们的是群星璀灿的思想家的行列,但哲学却老是在原地踏步,仿佛从来未向前跨过一步似的。也许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特点,也正是哲学吸相人们不倦地去探索真理的一个动力。 今天,在哲学走过了20多个世纪的漫长历程的今天,我们能否对这个令人困惑的哲学之谜有一个新的解答呢?毋庸讳言,解答是有的。但我们却不能用现成的、直接的方式把它说出来,哲学史自身的发展已经把我们正在寻求的谜底展示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  相似文献   

9.
R.罗蒂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1931年生于纽约,曾在普林斯顿执教20年,现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他早年的研究旨在沟通和比较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分析哲学和以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欧洲哲学。  相似文献   

10.
倪梁康 《求是学刊》2004,31(6):20-32
本文是对海德格尔与佛家思想的关系的一个尝试性探讨。这个探讨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对海德格尔思想作发生学意义上的考证,而是更多偏重于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海德格尔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历史实际关联在这里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的问题毋宁说在于:海德格尔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是否存在着他所承认的那种"深藏的亲缘关系"以及他所指出的那种"深层对话"的可能性。探讨的结果表明,海德格尔在与东方思想、尤其是佛教思想的相遇中所表达的误解多于理解,但在开启西方与远东之间对话上,海德格尔的确比其他任何欧洲哲学家都做得更多。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一代分析哲学家已经突破了传统分析哲学所设定的意识的哲学和语言的哲学的界限 ,并试图与欧洲大陆哲学进行积极的对话。应该说这是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向。虽然差别仍然存在 ,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殊途同归一样 ,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正在走向某种共同的主题 ,比如说 ,以对话的哲学取代意识的哲学等。这使得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面貌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界正在试图融入到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变之中 ,而中国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无疑是 :传统与现代的充分沟通以及东方与西方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2.
江怡 《求是学刊》2006,33(1):39-45
身心问题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也被看作形而上学问题的主要内容。但自从20世纪初的一场哲学革命之后,随着形而上学的被抛弃,身心问题也被英美哲学家们看作思辨哲学的最后堡垒而被抛弃了。由于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因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哲学家们愈加关注语言使用者的心灵活动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对心灵问题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英美语言哲学发展的最新形式,“心灵哲学”被看作是语言哲学的核心。而在这个领域中,他心问题则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13.
韩东是一位接受过系统哲学教育的当代诗人,他的写作观念透射出强烈的哲学思辨意识,其核心是对形而上学的哲学怀疑与反叛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紧密相连。他的创作口号诗到语言为止是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在写作过程中所坚守的民间立场达到了存在论中的解蔽状态,而他对写作与真理的关系的理解则与海氏对艺术品做出的真理的容器判断如出一辙。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解读韩东诗歌文本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一生创立了崭薪的哲学体系,可他却没有象他所批判的黑格尔那样给自己的哲学划上一个终结。马克思哲学自身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而且这一未封合的圆圈也是由供人学习、思考的问题点组成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点。意识形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大革命时代一个叫德斯图·德·特拉西的哲学家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常常被中国学者誉为“诗人哲学家”。这种称誉不无道理,只是不应该忘记,“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首先是一个熟悉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典型的“形而上学”家。1.海德格尔与符号逻辑海德格尔一直注意对传统逻辑的研究。1912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逻辑学新书的评论。那时,数理逻辑或符号逻辑还处在发展阶段,决定性成果已经提出,但是在逻辑学领域内它远没有强大到对传统形式逻辑的统治地位形成威胁的程度。所以,海德格尔的书评对数理逻辑的重要成果均有简短的评论,但主要篇幅仍然是针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当时数理逻辑的发展有清楚的了解,他指出:“逻辑学领域中,自亚里士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存在主义者对“畏”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不相容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文章主要涉及萨特,而海德格尔却很少被问津。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哲学有区别,这对于一直受海德格尔影响的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很不幸的。因此,本文主要重申和论述一些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海德格尔关于异化和真实性理论以及作为基础的情感本体论特别相关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相似文献   

18.
论著提要     
实用哲学的复兴[美] S.图尔明摘自美国《美国学者》杂志1988年夏季号1932年,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颇为遗憾地谈到了哲学的贫困。这使人们注意到了哲学的一个奇怪特征。自然科学工作者或多或少都具有共同的任务,而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却总存有争议,甚至哲学的最高权威们对哲学的范围和标志也抱有大不相同的看法。到了本世纪,哲学的自我怀疑就更为显著和强烈,杜威、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等都对哲学进行贬低和讽刺。他们的批评主要指向近代哲学,即17世纪以来的、由笛卡儿所开创的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以确定,以胡塞尔为中心的第一期现象学运动的瓦解是由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关系的破裂所导致的。破裂的明朗化发生在1929年。但两人关系的疏远则可以向前追溯得更早些。从许多迹象来看,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在二十年代之前还称得上亲密无间,至少在胡塞尔这方面的感觉是如此。据雅斯贝尔斯回忆,1920年春,他曾与妻子一同在弗莱堡逗留数日。恰逢胡塞尔61岁生日(4月2日),他和海德格尔一起去参加胡塞尔的生日庆祝会。当时,胡塞尔的妻子还称海德格尔为“现象学的孩子”。但雅斯贝尔斯已敏锐地观察到:当他谈到他的一个一流的女学生到弗莱堡想师从于胡塞尔,却被胡塞尔拒之门外这件事时,海德格尔积极地加入到雅斯贝尔斯这一边来。用雅斯贝尔斯的话来说:在海德格尔这方面已表现出一种“在反对抽象  相似文献   

20.
尚杰 《浙江学刊》2015,(2):18-33
当我们从瞬间的一种语言效果即"只言片语"的视角重新理解哲学的时候,我们至少揭示出思想的另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所代表的西方哲学传统中,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本文试图表明的一种新的学术价值,它是与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现当代哲学家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