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王馨娜 《社区》2010,(24):8-9
在有些时候,儿女虽未“远游”,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经意间就和原来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事实上“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对做儿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升至37.7%,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赡养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相对应的道德困境也逐一显现,主要体现在“父母在,不远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文基于上述问题,讨论孔子“孝”说与现世发展匹配不一致之处,探讨孔子“孝”说对现世的农村老年人赡养的启示。提出赡养老人应当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不仅应当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也应当关注父母的心理健康;行孝须及时,应当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而不是借着各种理由逃避等到父母离开后悔恨当初;敬重和关爱父母,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用孝的思想去践行孝,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信社会会越发充满爱。  相似文献   

4.
孔子所鼓吹的对祖先、父母遵奉不违的“孝道”是维护与固巩奴隶制度的重要手段。他为此宣扬的什么“父母在,不远游”的伦理观念一直被反动统治阶级捧为做人的“正道”,神圣不可踰越的“信条”,成为欺骗、奴役劳动群众而巩固其反动统治的一根精神支柱。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更是孔子思想的狂热鼓  相似文献   

5.
丁继东 《今日南国》2014,(11):36-36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每每听到这句古谚,我总是会心一笑,近十年间我们兄妹三人带着父母走中国的经历又一次浮现眼前.如今的时代出行方便快捷,与孔子时不可同日而语,“孝”的形式也应有所变化,“父母在,共远游”,是时代赋予我尽孝的新选择. 自20世纪50年代父母结婚以来,我们一家五口在一起生活的时光不足六年.最初是父亲在部队带兵,与母亲两地分居,后来父亲离开部队回到母亲身边,但那时我们兄妹三个已分散于祖国各地.在2005年以前的记忆里,一家五口人的合影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6.
除范畴研究与方面研究以外,船山研究还应再现其心路历程,深入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才能领会船山思想之精蕴。潘雨廷作为著名的易学家和道教学家,从易学时空观、三才观、道教身体观的角度,紧密结合船山出入险阻、辨章三教的一生经历,对船山思想的发展加以审视,深入完整地呈现了船山始终追求“行己有本末”,先历地道、天道、人道之“远游无穷”,后经“反身体认”,终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心路历程。该历程具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由地道而天道,救世而究理的阶段;第二是从社会学的人到生物学的人,“远游无穷”而体认“造化在我”的阶段;第三是诚合内外之道,回归六经而近观生面的阶段。开六经之生面是船山“行己有本末”,落实“诚合内外之道”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7.
“《远游》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无坚确的理由。《远游》是屈原的作品,而非唐勒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让爱回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应该改成“儿行千里担忧母”了吧。 “父母在,不远游”,在近20年,它慢慢不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信条。在外求学,在外工作,在外成家,鸟儿羽翼渐丰,越飞越远,只留下一个空空的巢。有人说,现在不是交通发达,通讯便利么?飞机高铁再方便,也架不住天天乘坐;电话短信再能聊,也架不住到点收线;就算住得不远,也架不住天天加班啊。  相似文献   

9.
叶健 《今日南国》2008,(13):22-23
随着今年我国节假日模式的“变脸”,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记者调查发现,在“小长假”主导节假日的情况下,“不远游”成为人们出游的主流心态。专家认为,这种出游心态将对旅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假期旅游将出现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尽孝不能等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同行。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父母在,多尽孝",讲的是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日晚,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不经意间听到的一段对话。男的问:"今年春节都去哪儿?"  相似文献   

11.
初读《论语》,那还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对书中的内容还是懵懵未懂。但不知怎么的,我却莫名地喜欢上了“一代儒学大师”仲尼老先生。今天我再读《论语》,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仲尼老先生的喜爱依旧。我不能认同陈独秀等人对仲尼及《论语》的成见而百般攻击。天下之大,难道容不下一位作古千年的老人和一部著作吗?我要为他鸣冤。人们对孔仲尼的不满,可能是因为他提出了儒者“三纲五常”之说,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固然,这些与民主、科学精神确实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儒家的孝道与贞…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弟子问"孝"时,提出了"无违"谓之"孝"的思想;在回答如何做到"孝"时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论断。有人由此认为,孔子提倡的"愚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压制了子女的开拓创新精神、阻碍了子女的发展。本文试图诠释《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思想,消除人们对其中"孝"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这是东汉许慎从“孝”的造字起源上的解释。用老百姓的大白话说,一个人心中要常有父母,就是“孝”。并且,心中要常有父母不是抽象的,它包含有诸多具体的内容。一是不忘养育恩。一个人的血肉之躯来自父母,长大成人也主要靠父母抚养。所以,不管他(她)长到多大岁数,也不管他(她)担当何等重要的职务,都仍是父母的孩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绝对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中常有父母,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孝顺父母。二是经济上供养。凡儿女都有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与马修斯强调的儿童哲学相比,朱熹的儿童哲学偏重于“成人哲学”与“家庭哲学”。因此,如果以马修斯的儿童哲学作比较,朱熹的儿童哲学是一种“没有儿童”的儿童哲学。这里的“没有儿童”,是指朱熹将儿童视为成人教育的前期阶段,表现为他的“小学”与“大学”的同构性。同时,朱熹在讨论儿童哲学时,主要是以成人与家庭的视角进行探入。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宋儿童观在哲学语境的兴起还处在萌芽阶段;二是中国传统呈现为家国天下一体,儿童是在家庭中得以体现。基于此,儿童无法形成马修斯主张的完全“主体性”,父母也不存在为儿童“释放权利”的要求。因此,朱熹希望通过父母和师长的干预使儿童形成上达“天理”的伦理目标。在这一点上,父母和师长构成儿童上达天理的中介。但是,儿童对父母与师长的干预不是消极的“服从”,父母与师长对儿童的干预必须在道德本心的前提下才有教育的有效性,即对儿童而言,“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这达到成人与儿童互相限制的教育情景。  相似文献   

16.
阿诤 《社区》2005,(20):1-1
“居家养老”,是本期杂志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这是近年来在老年研究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首先,我们可能需要分辨“居家养老”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什么区别?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老年赡养模式,是以“孝文化”为伦理基础,多数以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共同居住方式,在扩大家庭中“反哺式”地实现对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亲情抚慰。但是,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冲击几乎是摧毁性的。譬如,孝文化中倡导的“父母在,不远游”与市场化的劳动力流动的特点是不相容的,当代社会中种种工作压力和生活…  相似文献   

17.
孙燕 《社区》2010,(24):13-14
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也会有矛盾?当然会有。例如从电话中、亲友的口中,得知家中出了你认为不太“对头”的事情,于是马上就向父母“开炮”,也许你是好意,但听者却未必这样认为;如果你将孩子寄养在父母处。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你与父母的看法可能更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楚辞·远游》自清代有人提出质疑,否定为“屈原之所作”以来,具体探讨的论文并不算太多,然而从其论争的问题看,实在是涉及到对屈原思想评价的一些根本问题。所以,我认为对《远游》的讨论应该继续下去,它将有助于《楚辞》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宋玉《风赋》状令人“清清冷冷,愈病析酲”的“大王之风”有句云:“迴穴冲陵,萧条众芳。”“萧条”一词,于《楚辞·远游》王逸注为“寂寥”,于《淮南子·齐俗》高诱注为“深静”,义皆与风中众芳呈动貌不协。辞书尚列有“凋零”一义,《风赋》明言“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其风舒爽不狂可知,故谓“大王之风”进入宫中后使众芳凋零显然过分。  相似文献   

20.
父母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小时候不懂,只知道不能骗人,不能撒谎。但为何要“防人”,我实在想不明白。母亲对我说:“人心隔肚皮,你知道别人是真诚待你,还是虚伪地蒙你?”以致我老是觉得人一长大,看谁都不像好人,他们生活得很复杂,很疲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