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新爱 《新天地》2011,(12):293-293
为了遵循现代教学规律,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让每一个人得到发展,我校教师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贯彻“多学习、多交流、多练习、多展:示”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了“自合三步”教学模式。即一节课内“学、展、练”三步教学环环相扣,每一步中既有学生个体的“自动”,又有小组的“合作”,“自”而不散,“合”而有序,让优等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学困生够得着。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4,(8):36-37
长久以来,啮齿类的世界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世界,但最新研究发现,这个世界里面其实充满了“歌声”。 老鼠能像鸟儿一阵“唱歌”——这听上去让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生成”成了目前的热门话题。三月底,我承担了市属中学的语文阅读“问题生成与发现”专题研讨课。我积极探究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如何去丰富预设生成?如何来应对实时生成?如何落实反思生成?如何在问题的生成中发现知识,发现自我,发现文意,发现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规范过分,严谨有余,授课时一板一眼,有条有理,无懈可击。这种“密不透风”的“严谨”,把学生的脑袋当作容器,塞得满满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思考的时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下一点“空白”。可以“虚实相生”.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教师的建议》)笔者以为,讲究“空白”艺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5.
每个生命都是充满灵性、丰富多彩的。每个孩子也都是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是他们生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可是,作文中他们的童真哪儿去了?在作文教学中,可从“求真”入手,让学生放飞童心,倾吐真言,流露童趣。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同成为各种不同教育思想对话的基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教育界的主流声音。然而这种对学生主动学习的美好愿望,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还只是“星星之火”,在中国成千上万的课堂上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正日复一日地重演着或变相重演着,  相似文献   

7.
徜徉中国文化的长廊,我们不难发现,在仿写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佳作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仿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训练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选择一些名家名文,让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有意识地“仿写”,在亦步亦趋的仿写中让学生“人格”。当然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后,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出格”,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似。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革命导师...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学科。“活”与“实”的有效统一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背景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生成”成了目前的热门话题。三月底,我承担了市属中学的语文阅读“问题生成与发现”专题研讨课。我积极探究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如何去丰富预设生成?如何来应对实时生成?如何落实反思生成?如何在问题的生成中发现知识,发现自我,发现文意,发现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我要用心去读懂他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每一个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履行着“用心去爱,用爱去教”的誓言。可是.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昧浓,为师方知为师难。用爱去教.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2.
否定“地理大发现”之否定张箭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地理大发现这个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流行一种否定“地理大发现”这一提法的观点和说法。认为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或西欧人的提法,是欧洲中心论或酉欧中心论的表现,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法学学生的职业预期的调查·我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法学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法律人职业”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他们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充满焦虑。该文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对此现象进行了适度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把这句话引用到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上来,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学生才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才会以正确的审美观去看世界,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会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或者“我的理论是……”等形式表述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本身,而用“我发现……”、“我根据……”或者“我依据的证据事实是……”等形式报告其研究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按常理,面对事实并不一定都能正确挖掘或抽象出其中的理论,而理论却一定来自于特定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发展学生智能问题非常重视。我结合教学实践,也搜集与阅读了国内外一些资料,作了一些思考和比较,觉得“发现法”是开发学生智能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阶段习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们应该始终以总目标为依据,把“促使学生写老实话,表达真情实感,贴近生活,淡化文体,注重交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和加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作为习作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呢?下面我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画杨桃》(人教版)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发现或读懂了什么?”有一位学生说:“我发现了课文第一幅插图中的两个杨桃长得不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