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弊端并基于生态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协调型旅游活动,其健康、和谐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并有效促进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基于其特点、意义、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理念先行,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赢博弈"等措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乡村生态旅游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湘西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生态旅游是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湘西生态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文和政策基础,但也存在无序、破坏和盲目开发等问题。本文认为湘西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开发原则,实施差异化开发战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3.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需要新的视角。将乡村作为旅游发展的局域社会生态系统,借鉴社会资本理论,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450名农户为例,探索社会资本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关系网覆盖面越广,旅游信息获取量越多,农户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意愿越强;农户规范化程度越高,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农户合作对农户社会资本水平贡献率最高为4.03,农户合作程度越高,社会资本存量更丰厚。此外,民族属性、耕种类型、旅游经营产业类型等特征变量也会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上结论意味着,良好的社区参与、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是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业态资源;为浙江乡村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旅游业态的丰富创新创造了机遇和条件。同时,也正是乡村生态旅游,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盘活农业资源、做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公共设施,提高文明素质,真正实现了旅游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不同,在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依托旅游业等特色支撑产业的发展可以较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通过对云南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论述了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并就目前团结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形式,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新热点。对近十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出发,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7.
西南五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旅游经济的生力军。文章分析了我国西南五省乡村生态旅游的现状,结合本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组合情况,探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及策略,以期推动我国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城镇化下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城镇化下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基于此就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更好地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提出了几点对策。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所作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和作用,归纳总结了四川省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类型,探讨了四川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发方向、开发类型和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国内乡村旅游包含"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理念,它与传统旅游有着本质的区别。乡村旅游的心理实质是对特定地域的向往,是对与自己的往昔存在必然关联的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情感,乡村旅游开发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本文通过对南宁石埠"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的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的概念及优势劣势,并就其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以促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开始对森林文化有了新的审视。湘西少数民族森林文化中具有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林业开发的多样表现形式及其实践性,了解这些对实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民族文化及生态旅游发展起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基于经验取样法对江西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品牌推崇的影响机理展开研究,根据研究结果:(1)消费者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品质感知及其内在维度均能为品牌推崇带来积极影响;(2)品质感知中的文化价值与质量价值维度对消费者体验有较显著的影响;(3)消费者体验会积极影响品牌推崇;(4)消费者体验在乡村生态旅游品质感知与品牌推崇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故建议旅游企业与景区应在发展方向、机制优化与提升体验好感等方面塑造出"优质"的品牌推崇。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是2l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连云港市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在分析了连云港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连云港市5大生态旅游产品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乡村旅游开发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旅游迎合了新世纪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山西乡村地区分布着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游览价值极大的村落和建筑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古民居,拥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节庆等民俗风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但目前山西省在开发乡村旅游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山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辽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西地区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借以带动乡村经济,意义极为重大。但是,目前辽西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地域特色不明显、缺乏品牌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凸显地域特色,打响辽西地区乡村旅游品牌;明确辽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变观光为休闲,加强辽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等。  相似文献   

17.
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地区以怀化、吉首、张家界等三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湘西城乡商品市场割裂,物流的“二元鸿沟”相当严重,中心城市的现代化物流与湘西农村落后的物流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使得湘西农村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农民增产不增收。要搞活农村商品市场流通,消除城乡物流的“二元鸿沟”,可根据湘西城乡发展实际情况,采用“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等模式,实现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18.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三三>中一反以往对湘西乡村文明的一味赞美,在歌颂乡村文明的同时引入了城市文明,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明即为乡村生态文明和城市生态文明,作家在文本中反映了二者的特点并揭示了二者的碰撞和融合,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潜在的生态意识.在沈从文的整个创作中,<三三>在其对湘西乡村文明和两种生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中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商品化、真实性及文化生态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活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传统乡村是人们的劳绩之地和诗意栖居之所。工业革命摧毁了传统乡村,催生了现代乡村旅游业,乡村日益成为一个商品化的旅游消费空间。寻求真实体验是游客的自然愿望,但过度商品化会导致乡村文化变异,使其失去真实感和活力。文化生态旅游主张“文化生命观”、“均衡发展观”和“社区参与观”,并力求在商品化和真实性之间做到平衡,它可作为一条实现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