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生字会读了吗?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2.
这个题目,就发音部位分作“混合舌叶音”和“舌尖后音”两个部分来谈.壹,混合舌叶音罗常培先生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谈到混合舌叶音时说:由舌尖舌面之混合部分与齿龈后接近硬腭之处接触以节制外出之气息而成.发此音时,舌较发舌尖前音微缩.国际音标之属之.我国方音中山东临淄读“蒸”、“超”,“扇”及浙江金华读“准”、“春”、“书”等正齿音三等字之声母,亦属此类.  相似文献   

3.
都昌方音中存在着大量的娘母字,这些字分布较有规律,多数是三等字,少数是四等泥母字,只和齐齿呼、撮口呼(-i-、-y-介音)相拼。这些娘母字有三个来源:①泥母字在/-i(y)/前颚化的结果;②疑母字在高元音/-i(y)/前同化的结果;③娘日二母同从泥母分化出来、混同的结果。认清这些规律,有助于娘母方言区人读准相应的普通话读音。  相似文献   

4.
常州话里中古匣母的今读音类型主要有四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常州方言中零星存在的读[犂]的匣母字,应是上古音的保留;匣母读[]为中古音的南方变体;今读[w]、[j]、[]的现象,应是受后面韵母中的韵头(或韵腹)或主要元音的影响,属于同化现象;今读为[h]是浊音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几”在古代是同音而不同形的两个字,即“几”和“■”。“几”在作为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的简化字(替代字)时,属会意字,此时它也读jī(机)音。但若它在句中含有询问的意思和语气时,那么它的读音就不能再读jī(机),而应是jǐ(己)了。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筰都夷传·白狼歌》传抄了将近二千年,不可能没有错字的.特别是该歌的“夷言”记音汉字,是复原该歌的关键,是不允许有任何讹误的.清末王先谦曾以《东观汉纪》辑本、官本、《通志》本互校,得出的结果是:“异字方言,转译难明,声读今古有异.《东观记》又仅存辑本,无从定其得失矣.”在三十年代曾有人进行《校考》,把有些原来是正确的字,反而改错了.如出现四次的“多”的注音“邪”字,错改为“那”字.第五句“徵衣随旅”  相似文献   

7.
“点线面式”文言教学法即“点,读准每一字;线,读懂每一句;面,理解每一文”的教学方法。一、读通读通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正音的工作,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的读者,读通每一句。如《劝学》中解决如下字的读音问题,便可过读通这一关,如rou砺li趺qi跬kuinu镂lou锲qie槁gao暴pu等,通假字:“有”音“又”;“知”音“智”;“生”音“性”等。其次,遇到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或特殊句子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的结构,使语音上的停顿和语意、语言结构一致,音节上还要平稳。如《狱中杂记》,“其骈死,皆轻…  相似文献   

8.
日本语对汉语入声字的转读和中古汉语语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语音读单个入声汉字时有两个特点:一,读成双音拍;二,第二音拍通常是くつきち与四个假名之一,带有入声汉字的标识性质,并和中古汉语入声字[-p][-t][-k]三种语音韵尾之间有对应转读之关系。两个日本汉字组成一个单词时,如果前一个汉字是汉语入声字,那么,该汉字的第二音拍有时候读成促音。入声字转读也存在一字多音现象。  相似文献   

9.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10.
《三韵声汇》东音系统声母共14个,谚文标注为■、■、■、■、■、■、ロ、■、■、■、■、■、■、■,与现代韩语的松音系统吻合。其中端组声母中的一、四等字总体上符合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读舌头音■(t)、■(t?)。但是部分一、四等字和二、三等字的知组表现出与汉语端组字不同的发展趋势,存在与精组开、合口字合流的现象,读作齿头音■(ts)、■(ts?)。其原因在于端组字受到韩语腭化音的影响,而知组受到了韩语中■/ts、■/ts?、■/s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又读,即一字读多音而意义不变。本文阐述三个问题。一、广州话必须规范,又读不利于规范,防止音读混乱必须审辨又读。二、构成又读原因主要是传统读音和现今通行读音有差异,不同声调,不同声母,有无u介音、古影母今读舌根鼻音声母,等等。三、审辨又读以今读为主要根据,但必须充分运用古音。常用字古音与今读相同可列为正读,古音与今读不同可备注又读。不常用字可类推古音确定正读。本文剖析《广州音字典》410多个又读字,在两读中分别主次,清理误音,规范今读与古读。  相似文献   

12.
陕北晋语古塞音塞擦音声母的读音及演变层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古全清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在陕北晋语有部分字读送气清音.文章认为,陕北晋语曾经有部分全清混入全浊,然后是全浊变为次清即送气清音的浪潮,于是混入全浊的那部分全清字也跟着读为送气清音了.无论陕北晋语的哪个方言点,中古全浊声母仄声今读塞音、塞擦音的总有一部分字读为送气清音声母.文章认为,陕北晋语北、西、中大部分方言点,全浊声母仄声字原来读送气音,但随着权威方言平仄分音力量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曾读为送气音的全浊声母仄声字变读为不送气音;由于山川阻隔,陕北晋语东部沿黄河西岸地区方言点受到的影响较小,仍保留了比较多的送气音.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面语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借字和本字之间,必须音同。音同,是指字的声、韵、调三者都相同。如果不能完全相同,也要求相近。这三者之间,要求最严的是声,即两字之间必须是严格双声或宽式双声,对于声调,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通假字多出现于先秦书面语中,后代文人,有的故求古雅,也常常援用某些假借字,“音同”,说来道理简单,但语音古今变异,过口难凭,加上方音错杂,如无一些古汉语语音知识,认识通假,实有困难。下面举出一些通假字,认别它们的音读,意在通过语音关系的分析,认识通假条例,了解通假现象,对古代汉语词义、古代汉语语音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
甘肃方言里 n、η不分,普通话读 n组韵的字如“根、金、敦、寻”,和读η组韵的字如“耕、京、东、雄”,在甘肃方言里都是两两同音的字。甘肃方言是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它是单音节的,同音、近音字很多,因而能大量地谐音使用.这是汉字神奇的许多方面中最主要的.谐音形成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意想不到的"趣而难"的特点,在我国文化中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都有禁忌心理,而这些禁忌必然要反映在语言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心理和交际的需要对所说的意思忌讳时,往往采用委婉、间接等方式来代替直白。如:“死”,普通话一般说“逝世”,北方也有说“老(称老人死)”的。佛教对僧尼美称为:“圆寂”,意为:圆满、寂灭。日本更是忌讳,他们的医院里没有四号病房和四号床位,因“四”与“死”音同。在说到“四”的时候要训读,即用日语读汉字,不发“死”字的音。  相似文献   

17.
古音规律性地向现代音演变。这里,我们把表示音节的古反切依语音演变规律折成的普通话读音名为规律音。反映中古音系的《广韵》,收字26194个,分属206韵3873个反切。所收之字绝大多数的今读与它的原来反切的规律音相吻合。麻韵写邪切收一字“些”。此字今读与反切规律音俱读xiē。  相似文献   

18.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非注音”的直音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直音。  相似文献   

19.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8,(4):4-7
中国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很有中国特色。一直觉得中国人是幸运的,听到的第一个词,说的第一句话,读的第一篇文章,写的第一个字,都是被老外誉为最难学语言之一的中文,听难、说难、读难、写更难!我要说的就是写,写字,写中国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