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今年过年送什么?”春节将至,这成了时下人们最头疼的问题。殊不知,当送礼人在为送什么样的礼品而绞尽脑汁时,收礼人也在为如何处理那些不合心意的礼品而费尽心思,真可谓“人人都为礼品愁”!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只看广告轰炸盲目送礼的时代已经过去,人际交往也越来越讲品位和情调,送一份恰到好处的礼品确实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2.
那年年底,我想到自己在城里安家近十年了,如果能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便回乡下接父母。父亲答应了,但手头农活没忙完,不能随我同来;母亲却担心母猪快要下崽、家禽无人管等等。脱不开身。 不久,父亲刚忙完家里的农活就赶来了,布鞋上的泥巴还未磕干净就敲我家的门。妻一开门,随手送上一双棉拖鞋。父亲是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知道城里人进家门要换拖鞋,便问我换这个于啥。我只好说:“这是暖脚用的,您要是觉得不习惯,就不用换了。”于是,父亲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光洁的地板砖上,看傻了妻的眼,她一边摇头,一边下意识地抱怨起来。  相似文献   

3.
好不容易到了春天。这期间,我一次也没回娘家,父亲也一次没来看过我,他还在生我的气。一天,母亲偷偷来看我,一看我和儿子上午10点才吃早饭,而且是烤饼加开水,眼泪就落了下来。母亲说:“走,回家,妈给你们做顿热饭。别怕碰着你爸,他天天这个点儿去公园看人下棋,不在家。”母亲做的面条,儿子吃了三小碗,里面有荷包蛋、菠菜、西红柿。母亲看着外孙狼吞虎咽的样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流:“以后天天上午9点半来家吃饭,不来,我就做好给你送去。”从那以后,我每天上午9点半领着儿子去娘家吃饭,每次都没有遇到父亲。有时我的自尊心阻止我去,可看到儿子淅渐红润的小脸,我又不忍心苦了儿子。  相似文献   

4.
生意眼光     
情侣餐厅在北京的西四胡同,有一家面积仅40平方米的西餐厅,只对情侣开放。别小看了这家小餐厅,每天前来光顾的小情侣可是不少。该餐厅的妙招是让情侣边吃饭边接受出题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恋爱过程的一些很私密的小细节。如果对方答对了,该餐厅便会送他(她)一个小礼品;如果答错了,就要受到“惩罚”。“惩罚”的内容很简单,比如输的一方要满足对方去打球或去旅游的愿望。因此很多情侣都想前来试一试。  相似文献   

5.
瑞阳 《家庭科技》2006,(12):6-7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工厂区,父亲早逝,全家靠先天失明的母亲糊鞋盒的微薄收入生活。那样的境况里,我通常的娱乐就是和小伙伴到附近一个篮球场打球。球场边上有两张石条凳,温暖的午后或傍晚,母亲就坐在那里,一边做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听”我打球。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认为当一个社员就是种田吃饭,队长派我干活,我光问工分多少,看划不划得来;再问和哪些人一伙,看合不合得来;还问活路要求,看累不累。在党支部的教育和帮助下,我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想,我不正是这个队伍解放的吗?在解放前,父亲给地主做长工,婆婆和妈妈讨米,先后四次被地主逼迫搬家。现  相似文献   

7.
去年盛夏的一天,正值中午,酷暑难当。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正要吃,这时我发现有个人站在我家门外的走廊上。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个老年妇女来乞讨。当时我想,这么热的天,年岁那么大还爬了三楼,说明真的是迫不得已,于是叫女儿拿出一块钱给她。老妇接钱后转过身子,贴着墙根小心地挪着脚步,不敢抬头,更不敢朝走廊外面看一眼。她一边摸着墙,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很少上楼,一上来就怕高。”就在她快要走到楼梯口时,我叫住她,让女儿从冰箱里拿一根价格最贵的雪糕,递到她手上。老妇下楼后,女儿不高兴地问我:“爸爸,你怎么对她这么大方?给一块钱,再加上一根雪糕四块钱,一下子给了她五块钱!”我问女儿:“你知道她为什么那么穷吗?”女儿说:“也许她家发大水了吧。”我摸着女儿的小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编辑同志: 你们好!首先感谢你们为广大读者办了一个好科普杂志——《家庭科技》。 最近的一天,我妻子下班回到家里,拿着一本杂志递给我,说:“你看,我借来一本好书。”我接过来一看,是本8月份的《家庭科技》杂志。翻阅了一遍,被里面的文章内容迷住了,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了第8期,又叫妻子把前几期借来了,每天一下班回来,我就看,  相似文献   

9.
我妈极少说自己的事情,我们对她的过去知之甚少。4月,父亲腿伤,我回去看他,给他买了一个智能触屏手机,里面存了他和我妈年轻时候的照片。我妈翻看照片,忽然对她的过去大谈特谈。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大为惊讶。我妈在公社当过会计,管理两百多人的大食堂,表现出色,公社要保送她去上大学,可我妈拒绝了,因为要照顾瞎子外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不少人在谈论所谓“史学危机”,在报刊上撰文者有之,在会上大声疾呼者亦有之,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我国的史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情况果真如此吗?我看是很值得商榷的。 “史学危机”论涉及的  相似文献   

11.
打掉那堵墙     
我在八一路口开了个烩面馆,味道、价格和场所都有优势,可效益就是上不去,来吃饭的人很少。 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来吃饭,要了一瓶酒,点了几样小菜,要了一碗烩面。他吃饱喝足了却对我说:“老板,对不起,我忘带钱了,下次补吧!”我夫人一听就要发火。我看那人文质彬彬,不像吃霸王餐的无赖,就笑着大度地说:“没关系,没关系……”  相似文献   

12.
那天店里进来一个穿皮夹克的小伙子。进门后,小伙子把手里提着的挎包放到柜台上,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钞叫我给他拿瓶矿泉水。我往钱箱里看,发现找不开,便到对门烟摊换零钱。 摆烟摊的大爷接过那张钱捏捏,又对着阳光看了看,疑惑地说:这张钞票软塌塌的,会不会是假的?听他这么一说,我接过来使劲甩了甩,果然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赶紧回到店里,用商量的语气对小伙子说:“你这钱恐怕有问题,能不能重新换一张?”小伙子惊讶地接过钞票,用手捻了捻:“不会吧,刚从银行取出来的工资,难道还会有假?”我坚持己见:“这钱我不敢收,对不  相似文献   

13.
永不放弃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从小他父亲就希望他长大后能当一名出色的律师,但他在浪费掉父亲毕生的积蓄后,却从律师学校休学了。他父亲失望得流下了眼泪,并生气地对他说:“我看你这辈子都不会成功了!”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广西陆川县 吕静灵 从贵刊1992年8月创刊至今,我父亲一直自费订阅。过去由于较忙,我只是大概翻阅。今年6月以来,我失业在家,时间较充足,便仔细阅读这几年的《家庭科技》,希望能从中找些门路。 终于,我发现贵刊2000年第11期《投资8000元当个小老板》一文中介绍有“气球礼品店”。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这个项目在本地没人做,很有前途。只是礼品气球机和小  相似文献   

15.
乞丐的回报     
单意 《快乐青春》2014,(10):40-41
本月初,单位派我到省城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结束后,我给爱人和孩子买了些小礼品,然后就去了火车站。在售票大厅的门口,我被一个拄着双拐的20多岁的乞丐叫住了:“大哥,可怜可怜我,帮帮我吧!”我低头一看,心里不禁“咯噔”一下愣住了,因为这个年轻人实在很像我在部队当兵的弟弟,只不过他的眼睛比我弟弟的眼睛要大一些。乞丐似乎注意到了我的神情,他用很低的声音对我说:“8岁那年一场车祸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机遇与勇气     
经商成功人士常说:“满街都是钱,就看你会不会捡。”我经商并不算成功,但对此话感触颇深。 那是三年前春节后的一天,一个顾客带着小孩找上门来要购买“语言复读机”。我们的文具店从来没有卖过这种商品,只好告诉他没货。稍后,又有人上门询问该货,我也只好报以摇头,说实在的,当时我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里。而吃晚饭时,妻子却递给我一张报纸,说:“语言复读机,广东有生产。”我拿起报  相似文献   

17.
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了篇作文给父亲看,想叫他帮改改。可父亲接过一看,说:“不行,怎么写得这么别别扭扭的?我看你像你妈,作文很差。”父亲和母亲原是高中同学,父亲自然知道母亲的底子,她外语很好,但作文较差。于是,他就在孩子面前这样说。 另一个读初二的孩子,上学时经常忘记带东西,钥匙、钢笔、雨伞等多次不知去向。每次忘记,他母亲总会说:“哼,你像你爸,没记性,做事老是丢三落四的。你爷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08,(1):11-11
一、看瓶的质量及外包装。真天然矿泉水外包装上印的字体、标志及瓶上的日期、条码、条纹都非常清晰,不易抹掉,外包装粘合好,不易撕下,瓶盖紧,封盖质量好,瓶盖螺纹清晰光滑没有磨损。假冒的天然矿泉水一般字体模糊,生产日期容易抹掉,瓶盖松.瓶盖螺纹与瓶不很吻合.塑料瓶不光滑.外包装也显得陈旧。有的外包装塑纸有明显重粘合痕迹,瓶盖颜色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笔者常常收到莫名其妙的来信。里面有1张印制精美的“喜报”,说:“恭喜你中了1等奖,你只要汇68元包装邮寄费来,就可以收到价值几百元的奖品,奖品中有照相机、收音机、手表、高保真立体声耳机等等,随你挑选。”有的甚至有VCD机、彩电等奖励。这类信件多来自湖南、河南、河北等省的一些县、镇。 最近笔者下乡,有位农民朋友拿着这样的“喜报”给我看,问要不要寄钱  相似文献   

20.
多年前,每年春节回老家陪奶奶过年,父亲总会去商场买一桶红星二锅头.那种5公斤装的大桶,拎着上客车下客车,到了一个小城镇还要倒一次车,但父亲总是不厌其烦.那酒,是带给大伯的. 沉默对饮 小时候不晓得大伯比父亲大几岁,看上去要大许多.他们的面貌有几分相似,气质却有天壤之别.父亲是武装部的干部,衣着得体,气宇轩昂.而大伯,我在冬天见到他,永远穿一件灰扑扑的旧棉袄,面容黝黑,额头上早早就有了深深的皱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