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判例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的古代判例研究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西方概念与中国实际接榫的困难,导致了古今词语对接的错位,表现为将古代的例、条例、案例和判例混同,以及不加分析地将廷行事、决事比、法例和判例完全等同起来。本文采取个案举证的方式,分析了古代判例的构成要素,判例和成文法体系的关系,以及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变化。可以说,判例在中国古代始终居于辅助的地位,不能和成文法平分秋色。由于它和成文法制度存在原则冲突,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不过成文法体系对判例既有拒斥的一面,又有吸纳的一面。吸纳的方式是编例。明清时期,通过编例活动,判例被成功改造并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律例实现了一体化。律例一体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最高形态。而从判例的角度看,融入成文法的过程也是其异化消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盐中心产地之一,其古代盐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发挥着巨大的行业作用。适宜的自然条件,加之政府有效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使黄河三角洲古代制盐业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佛教语境中,自由主要表示修行达到最高层级意义上的通畅无碍;在唐宋禅宗语境中,自由逐渐摆脱神秘主义色彩,意指个人识见本性之后的了无物碍;唐代诗人多用自由表达不受世事羁绊、随意适性的情感追求;宋代全真教则以自由表示清心寡欲、回归真我的得道境地。这些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词义虽有细微差别,但皆视自由为自我具足之事,必待消解外物始能获得解脱。对于儒家学者来说,这种自由乃是最大的自私和破坏,因而始终对其抱有拒斥态度。  相似文献   

4.
朱卿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167-177
近代中国,在立法上出现过三种刑事预审模式,分别是规定在《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等法律中的"起诉后的审判官预审",规定在《刑事诉讼律(草案)》中的"起诉前的检察官预审"和规定在《刑事诉讼条例》中的"起诉前的审判官预审"。其中,两种审判官预审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先后得到实施,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查明案件事实的功能。但是,由于预审制度,特别是"起诉前的审判官预审"被认为会对弹劾式诉讼造成破坏,并存在导致诉讼迟延、影响诉讼效率等诸多弊病,1928年《刑事诉讼法》正式将其废除。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并不是封建社会传统教育孕育出来的,而是在西方列强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背景下,被动地产生的.在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经验的过程中,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从模仿日本逐步转向模仿美国,高等教育宗旨从固守封建伦理到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再到提倡所谓的三民主义教育,各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际关系、国家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6.
尹富 《文史哲》2007,3(4):35-41
地藏菩萨之名虽然可能早在三国时期已传入中国,但倡导地藏信仰的经典则是在6世纪初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目前我们所知隋前地藏信仰的资料均出自唐人之手,并不可信;隋及唐初(581650)的地藏信仰状况则庶几可征。从文献记载来看,隋及唐初的70年中已有地藏造像出现,但数量少,并且分布不广,可能是它们今天在石窟遗迹及出土造像碑中不见踪迹的原因,而这又与三阶教人对造像的态度有关。相反,称念地藏名号在当时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信仰行为。故与后世的地藏信仰相比,早期的地藏信仰表现出以称念地藏名号为主的特点。不过这一特点又常常被以造像为中心的偶像崇拜研究所忽略,因而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一时段的地藏信仰状况认识模糊。  相似文献   

7.
紫藤茶馆     
《徽州社会科学》2006,(5):I0004-I0004
茶之品味 真正的爱茶之人,则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8.
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半岛及对古代朝鲜文学的影响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诗文很快就东传到朝鲜,对朝鲜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文人以阅读其诗文、次其韵、刊印其文集等方式接受了他的作品.同时也时他的诗文及理论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批评.多数人对他的文学理论、创作风格、总体成就持赞誉态度,肯定其在明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也有少数人对他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责难.而李梦阳诗文东传朝鲜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了朝鲜李朝中期的文学革新.  相似文献   

9.
王志跃 《天府新论》2011,(3):133-136
由于我国古代各地列女所受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通过对某一地区列女教子的情况进行考察,即可以小见大,从而管窥我国古代所有列女的教子情形。探讨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列女教子的环境、内容、方法和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列女教子时,在教育环境上将出外就傅和在家学习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有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和行为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严慈并举、教以勤奋以及言传身教等。但也存在闭门课子、教育职业狭窄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宋代茶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荣 《中州学刊》2006,(3):189-192
宋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茶馆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地域广的特点展示了宋代茶馆兴盛的面貌,而其丰富多彩的经营特色则彰显了宋代茶馆的丰富内涵。宋代茶馆的兴盛是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是宋代茶业发展的结果,与当时的饮茶习俗及唐代茶馆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徽州社会科学》2005,(10):I0002-I0002
  相似文献   

12.
“比德”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以物喻人之审美传统.松柏生性耐寒,常年青翠,材质坚韧密实,在暗示、象征主体理想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比德传统的影响下,松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累积起丰富的文化意蕴,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等内涵,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竹、莲相比,松柏在象征君子人格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松柏是“树”立的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65-65
  相似文献   

14.
兰亭诗考论     
兰亭诗是东晋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所作的一批诗作。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约十三公里处,有山名兰渚,渚有亭。记载兰亭地理的最古文献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卷四十“渐江水”条云: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 按照郦道元的说法,东晋一代,除王羲之等人所游的兰亭外,还有王廙之和何无忌所建的兰亭。王廙之生平不详,何无忌生活年代较晚,以此推知,二人所建的兰亭当都在王羲之等所游的兰亭之后,很可能是羲之等所游的兰亭毁坏之后,王廙之在水中另建一亭,后此亭又为水所淹没,于是何无忌又在高处再建一亭。何无忌所建的亭,后来自然也难逃脱毁灭的命运。这样一来,客观上给后人考定兰亭的确切地址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5.
楚调考论     
楚调是一种由楚歌发展而成的音乐种类。它流行于汉代,是相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和曲的艺术特征。汉代房中乐皆用楚调。东晋以后,楚调渐渐不传,其乐曲并入了瑟调。这是由于瑟调出自南音,与楚调的音乐性质相同。唐宋以后,借楚调曲旧题而作新辞者甚众,可见它对后世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6.
刑讯,亦称拷讯,是审讯时施行拷打、逼取被告人口供的一种审讯方式。在古代诉讼中,通常情况下,以犯人自白服罪为定罪的重要条件,为了索取犯人口供,刑讯也是审判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刑讯逼供乃是古代审判制度落后、野蛮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的刑讯作一简略的考察。 刑讯始于何时,尚难考定。《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郑注:“掠,谓捶治人。”既然周朝仲春,不得“捶治人”,即不得刑讯,那么平时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17.
宜,按照《辞海》和《辞源》等辞书的解释,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涵义即是合适、相称。如从哲学角度来理解,它可以被描述为:客观的自然状况总是多样的和具体的,因此,主观的运作方式或手段应当且必须与这种多样性和具体性相适应。也即所谓因物而宜,因人而宜等,它姑且可称作宜思维。在古代中国,宜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样式。它使用的宽泛程度决不在以阴阳概念为核心的两思维之  相似文献   

18.
周树志 《中州学刊》2002,(6):112-114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主要表现在 :加强封建道德伦理教化 ,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 ,建立御史制度监控官员行为 ,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是 ,中国古代受封建专制制度和人治的限制 ,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只是事后治表 ,封建道德伦理教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说明中国古代尚未找到遏制和铲除腐败的治本之路。因此 ,中国古代贪污腐败现象总是反复不断地发生 ,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不仅国人引以自豪,也使国际友人为之惊叹。然而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未予重视。所以《文史哲》今年第一期刊登一组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文章,颇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把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谈出来,也算是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艳诗是指以描写女性之美及男女之情为主的一类诗作.艳诗得名于南朝,并常与艳歌混用.艳歌在最初仅具有音乐上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丰满和清晰其诗作含义,成为定型的艳诗.历代对于艳诗大致存在着三种评价:一因其无益于教化而加以批判;二肯定其艺术价值;三赋予其比兴美刺的内涵并将其纳入儒家诗论体系,总体而言以第一种评价居多.历代艳诗的发展呈现出三次繁盛,分别是南朝期、中晚唐期和明末清初,延绵不绝形成了一条不断衍变的轨迹.艳诗不仅在中国诗歌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东亚汉诗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