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论述城市经济群功能的基础上,从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发挥辽宁城市群的作用,打造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应遵循的原则。论文分析了发挥辽宁中城市群的作用打造沈阳经济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沈阳经济区的途径和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正值我国大力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中部地区所处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中部城市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对三大城市采用区位商、加权变异系数等相关经济指标,比较其1999~2010年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法可以预测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三大城市群在中部崛起背景下的政策选择.其政策目标是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中部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点.本文从界定城市群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促进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4.
拥有19个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集群的中原城市群,占据了河南全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大半江山".中原城市群旅游业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地位优势和企业优势,造就了河南郑、洛、焦和汴四大强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聚集区,形成了类型全面的旅游集群,其空间布局和产业配套都已初具规模,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不过,中原城市群内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极不平衡性、集聚效应低、产业关联度两极分化等制约性因素,因此,要推行四个战略和两个重点等一系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以便使中原城市群旅游业获得超常规发展,使区域旅游产业结构体系进入健康成长轨道,加快中原城市群旅游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使中原城市群的旅游产业集群成为牵引河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的空间支配形式.我国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依靠各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地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应在充分发挥区住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区域整合和城市化战略,以经济的腾飞带动中部地区的整体起飞.  相似文献   

6.
中部城市群在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世纪"、"城市时代"的到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为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新的复杂性的问题和矛盾,需要从城市群(圈)甚至更大的空间范围加强战略研究。文章以中部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重点是分析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格局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为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于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支点的关中城市群,是西北地区经济和人口的重要集聚地,是西北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本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分析了关中城市群的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中城市群未来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群协作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空间合作发展的道路,认为泛珠区域要形成以若干个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组团式协调联动,跨区域发挥城市群集聚与扩散作用,构建分工明确的内外圈层,以产业链推动城市群协作联动,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逐渐形成中心突出、多点支撑、整体优化、多层次梯度辐射的网状空间合作结构.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大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器”,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双重差分倾向匹配法(PSM-DID),检验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对同一区域内的都市圈影响存在异质性;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对其他区域具有潜在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城镇人均消费、工业增加值以及外商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科技创新则具有抑制效应。为此,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兼顾战略协同性及区域发展的异质性,以实现战略叠加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崛起的城市群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按照城市群应该具有的特征来考察,中部地区城市群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发展还不成熟。有必要把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中央提出的又一重大举措。辽宁要构建区域经济三大板块,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扩散功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化过程也大大加快,但是城乡发展、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城市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协调的因素,顾此失彼的现象较为突出,需要我们运用科学发展观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强调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目前各地区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所展开的城市首位度提升、强化中心城市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究竟是会导致城中心城市形成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劣化区域的协调发展,还是会形成更强的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其辐射扩散范围,缩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研究针对性分析我国现阶段重要的空间形态——城市群,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变化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城市最优规模倒U型模型对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构建形成中心城市首位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分别从中心城市在集聚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抑制作用、中心城市在扩散效应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心城市不同首位度水平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中心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实证层面,研究以中国十九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7年中国十九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展开固定效应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生性...  相似文献   

14.
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现实困惑是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从经济角度分析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之因,指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是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脱困并发展的必然选择,且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法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为中国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是个新的法律问题。着重运用经济法来调整城市群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关系,将是中国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发展法制保障模式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辽宁省各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通过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的模型对辽宁省各城市1996-2005年间相对技术效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呈现缩小趋势,通过分析得出技术效率的提升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同时为提升辽宁省各城市技术效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东北亚地缘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以东北亚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安全和地缘文化为例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得出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促进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唯一选择的结论。最后论述了开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滨海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辽宁省内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本区域所属的六座城市,目前在旅游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但是,由于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存在共性,必然在面临区域外竞争的同时还面临内部的竞争,文章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合理定位、分析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条件,指出各城市合作发展的方向,并给出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滞后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努力寻找合理途径促进工业旅游的开发,发挥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等作用,进而实现其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工业旅游区域性发展成果和分析辽宁省工业资源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辽宁工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城市间联合开发,打造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做好工业旅游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对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从国际合作功能、产业互补功能、腹地延伸功能、生态环境优化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选择互补型战略合作联盟的形式,具体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建立科技教育及劳务领域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合作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以优化港口资源、实现共赢发展为目的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各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区域金融合作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