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葬习俗是藏族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的折射,是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葬这种在青藏高原上普遍实行的葬俗,从内容和形式上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风格。但是,在有关天葬习俗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上,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而它的文化含义及其价值则有待深入探讨。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析天葬的起源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3.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折射,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藏族地区的丧葬习俗极具特色,几乎存在了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藏族葬俗具有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受藏传佛教影响大、葬式种类齐全的三大特点。藏族葬俗的形成受诸如民族信仰、民族间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哪一种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丧葬礼仪是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有较大的比较价值,就相同点而言,有临终仪式的相同;丧葬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就不同点而言,有奠仪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两个民族在丧葬形式的具体操作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两民族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存在异同的原因如下:藏族与傣族在丧葬习俗上造成差异的应该是两族不同的生死观;原始宗教对两个民族的影响程度不同;佛教的传入与地理环境影响了两个民族的丧葬习俗。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西藏佛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本教内容,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丽江、宁蒗等县,为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西藏佛教传入之始,就与这些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点。  相似文献   

6.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7.
藏族爱情叙事诗展现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叙事诗中传达天葬信息的民俗素、民俗链等民俗单位的分析,阐述其中印证的天葬习俗。  相似文献   

8.
藏族的丧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初是土葬,在藏文化的核心地带,逐渐从传统的土葬过渡为天葬,另有部分水葬、火葬、塔藏和树葬等.与其他藏区相比,处于汉藏文化边缘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的丧葬习俗多种方式并存,其中土葬和树葬要进行二次葬,具有明显的无等级差别性、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性,其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特征既源于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又源于他们对生与死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彭卫 《东岳论丛》2005,26(3):31-39
在汉代性别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或成为定说的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如第一,关于齐地“巫儿”风俗,作者参照文化人类学资料,不同意“巫儿”是古代内婚制遗存和“巫儿”即赘婚两种意见,认为“巫儿”实际上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因与神灵交往而不能与人发生性关系习俗的遗存。第二,关于祓禊,学界的一种看法是,它反映了当时的求子习俗,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认为祓禊与求子无关。第三,关于不举女婴,学界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在汉代广泛存在,并将之作为古代社会性别歧视的重要依据。汉代社会杀婴的原因有多种,最常见、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是贫困杀婴,多数情形下是男女均不举,因此不宜简单地将之作为汉代社会重男轻女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是藏族古代文化与古老佛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佛教的藏族化和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的漫长过程。其中佛教的藏族化体现了古代藏族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整合的客观需要,也为其民间化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过程使藏传佛教作为体系化宗教,成为藏族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成为藏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藏传佛教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这一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对正确认识宗教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古代丧服制度形成和确立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文章认为我国古代以《仪礼·丧服》为代表的系统、严整的丧服制度,大约形成于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 之后。当是周人在原始丧服习俗的简单内容上,逐步增添,注入“尊尊”、“贵贵” 的内容,经长期损益、修正,至春秋末期才基本上形成比较周密的丧服制度,并由孔子及其弟子将此一制度著于竹帛,编定为《仪礼·丧服》。《仪礼·丧服》的编定成书即是丧服制度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通常被看做是有关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本文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此传说并非神话 ,而是藏族的重要祖源传说 ,是关涉藏族起源真相的具有实际含义的文本。文章指出 ,传说中的“猕猴”与“罗刹女”是血缘图腾符号 ,“罗刹女”种系人群应为藏地土著 ,“猕猴”种系人群则出自东部横断山区 ,二者结合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远古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这一内涵与藏文史料中关于藏地最初四大或六大氏族中曾存在藏地腹心地区同横断山区氏族相互联姻的史实记载一致 ,二者逻辑结构、族群背景与地望均完全对应。文章还对此传说在藏族起源研究上的价值及所预示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3.
李传军 《西域研究》2007,4(4):108-114
在元宵节的起源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认为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汉武帝于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活动的观点及相类似的看法,都是不妥的。元宵节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受西域佛教社会燃灯供佛宗教习俗的影响,而在唐代最终确立的一个民俗节日。佛教涅槃部的经典及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弄清了文化的起源和道德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就会基本上弄清楚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道德作为指令性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从属于广义习俗,是由原始习俗演化而来。原始习俗形成于原始人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道德虽源于习俗,但也存在差异,品质规范的出现乃是道德脱离习俗而独立的显著标志。所有文化之物满足的都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只有道德是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其特定价值指向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陶器起源说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陶器的起源问题是古代文化史和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由于资料的缺乏,始终未能获得满意的解答。远在百余年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总结了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认为:“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这一论断很富于启发性,然而遗憾的是,在这百余年间,尽管世界的和中国的考古发掘事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却从未发现这样制作的原始陶器,民族调查方面也没听说有关这一习俗的报导。因此,关于陶器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古老”的、值得继续探索的研究课题。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一些著名学者,如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藏族地区,经千百年来的传播发展,已基本上成为全体藏民族成员的共同信仰。在这千百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佛教与藏族文化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文化的勃兴与衰落,都与佛教的传播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佛教传入之初,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给古老的藏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藏族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但随着它征服各种“邪教异说’、唯我独尊之后,这股冲击波便势衰而成为禁锢圈,禁锢了藏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纵观藏族文化史,佛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发生影响之深之甚,恐怕是举世仅见的。笔者在此仅就佛教对藏族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发表一点个人肤浅的一窥之见,期盼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读了《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见《学术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有些不同看法。认为要解决粤北瑶族来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瑶族的原始居地问题。但是,由于瑶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居住分散、语言复杂、称谓颇多,造成我国史籍记载较为混乱,给研究这一问题的民族史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也有人认为在湖南的大部分和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①;另一种认为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②;第三种意见认为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南京十宝店(一作  相似文献   

18.
谈谈维吾尔族的某些传统禁忌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维吾尔族先民曾奉行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观念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习俗。后来,维吾尔族又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扶教、摩尼教、佛教等,并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但是,维吾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早期形成的宗教观念和习俗完全摒弃,而是与伊斯兰教的信仰相融合,形成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一些并非伊斯兰教内容的古代习俗甚至被保留至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不许对苍天吐唾沫。这是敬天信仰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两种不同类型奴隶制的区分根据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奴隶制基本上存在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类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时指出: “由于这种野蛮状态,他们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奴隶制:既没有达到古代的劳动奴隶制,也没有达到东方的家庭奴隶制”(第八章,以下引文简称《起源》)。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每一个人都与法息息相关。但法起源于什么?最早的习惯。法是什么?最早的婚姻法是什么?本文仅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术界。 一、关于法的起源 法起源于何时?这是学术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一部分人认为原始社会只有社会生活规范,不存在法律。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只有在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之时,原始习俗才演变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习惯法。同时,法也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归于消亡。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