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自"五·四"时期登陆中国就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开始,现代主义逐渐为中国新诗坛所接纳,并被探索中的中国诗人"为我所用",成就了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九叶诗派"和"朦胧诗派".从20年代到30、40年代至80年代,现代主义在新诗歌史上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与戴望舒的现代主义诗歌王泽龙不少人认为,戴望舒是站在李金发失败的起点上前进的。或者认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艺探索最终走入了死胡同,戴望舒的诗歌代表了现代象征主义的成功探索。这种将本为一脉相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两个阶段的创作对立起来的倾向,是与...  相似文献   

3.
论新诗潮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诗坛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锐意创新、把目光转向被冷落的李金发、戴望舒及九叶派诗诗人、转向西方现代主义,写出一些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我们习惯的30年代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迥然不同的作品。他们虎虎有生气,在新诗发展的长河中掀起一股汹涌奔腾令人或欣喜或惊愕的潮流。这股潮流姑称之曰新诗潮。  相似文献   

4.
新诗四时代论纲(下)汪东发收稿日期:1998—02—06戴望舒时代戴望舒时代的大致时段是1925—1928—1932—1937年左右,这是现代新诗的整合期、掘进期。尽管这个时代的标志诗人戴望舒及先行者李金发的新诗创作早在20年代初就开始了,但我们确认...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与都市文化的关系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难题。由于都市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尴尬位置,致使现代文学中的都市身影如吹皱的池水中的倒影,模糊且变形。从资料看,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现代主义诗歌丰富了相当薄弱的都市文化的表现领域。然而新诗的现代主义和“都市文明”曾经都遭受过蔑视,因此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的密切关系至今仍很少被人注意。发掘这份文学资料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主义的源头及重要流派象征主义,五四前后登陆中国就对中国新诗的建设、发展生了深远的影 响。从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开始,象征主义逐渐为中国新诗坛所接纳,并被探索中的中国诗人“为我所用”成就了中 国史上的“现代派”“九叶诗派”。从20年代到30年代40年代,在中国新诗中涌动着一条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并 行发展的象征主义诗潮。  相似文献   

7.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是戴望舒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的象征主义诗艺引入和诗学探索,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推进了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远取譬”的比喻方式、“省珠串”的句式以及表现“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是李金发诗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改变了诗歌意象的肌质、组接方式并显现出一种不以意境为归宿的艺术追求,这就突破了以意境为核心的中国古典诗学的统驭,为白话新诗的创作,引入了一种新的诗学精神。李金发诗的特点,也就是现代诗的特点,作为象征诗派代表人物的李金发,开创了中国现代诗的范型。  相似文献   

9.
李金发诗歌“凄迷奇幻”的抒情品格,是新诗史上独特的一品。其“凄迷”主要表现为诗的情绪或诗人的主体情感倾向,“奇幻”主要表现为情绪抒写的艺术倾向,二者是互容而且互为因果的。李金发的诗艺探索留给后来者很多的思考和镜鉴。  相似文献   

10.
新月诗歌不仅仅反驳了新诗初期的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而且在吸收传统和域外诗歌资源的情况下,大胆创造,为新诗确立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格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厘定了新诗的语言表述。虽然新月诗派在后来趋向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从音韵、视觉等具有浓厚传统格律观念的新诗规律化语言理念。但它所确立的对传统汉语诗歌和域外诗歌资源的理性思辩观念却是成就现代主义新诗的关键所在。以往的研究.单从传统汉语诗歌的视角看到新月诗歌的格律化追求,却在整体上忽视了新月诗歌对新诗语言的真正理念和对传统汉语诗歌语言表述的创造性改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象征诗派的先驱诗人李金发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怪”.他的怪异的艺术个性主要体现在:强调诗歌形象意境象征化的多义性,注重诗歌形象之间的全部联想的新奇怪丽;并且注重人的情绪波动与自然现象变异之间的相对应的契合.李金发的这种选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新诗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本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诗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散漫,格律诗的僵化,象征主义的晦涩、怪异后,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融汇既往新诗优点和长处的现代主义诗歌诞生了,以戴望舒、梁宗岱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大胆探索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性新诗的历史性情境入手,分析新诗创作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极为相似的社会心理背景。现代主义成为新诗写作的时髦样式,在与本土诗人群及其创作观发生分歧的同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还从地缘角度,即岛国混杂性文化的角度揭示台湾新诗创作显示出的本土方面的现代性,进而探讨目前诗学研究存在的理论空隙。肯定台湾现代主义新诗有其独到敏锐眼光的同时,借助张默的理论揭示其中存在的疏漏之处。结合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个案说明现代新诗对台湾诗人的冲击。最后,提出小说和诗共同开发认识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先后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共收诗三百首,其中爱情诗有一半多。这些爱情诗,内容丰富,情感复杂,充满浓郁的异国气息,不乏美感,具有鲜明的象征派诗歌特色。虽少数作品思想斑驳,杂乱无章,文字生硬、怪癖,但瑕不掩瑜。李金发以象征派新诗表现爱情,当属首创,他别开生面,给后来的爱情诗创作以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宁波籍的袁可嘉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家的代表,他在系列文章中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和具体策略,其中针对新诗感伤诗风提出的反抒情,针对新诗“意义明晰”阅读惯性所倡导的“晦涩”,针对“单纯”式诗思模式提出新诗的综合性特质,都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些理论在后来的新诗发展中仍得到明晰的回响。  相似文献   

16.
李金发对于中国新诗的贡献不但拓宽了诗歌主题,将现代艺术所关注的命题——诸如丑恶、死亡、虚无、恐怖等介入主题,思想内容更具有现代特征;而且还提供了与以往新诗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表现技能,即将波德莱尔等西方象征诗派所提倡的“发掘恶中之美、强调色彩的表现力”等艺术表现手法借用并移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赋新诗于新的变化和生机,开创一代新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大陆与台湾新诗是逆向展开的:当大陆新诗倾心于现实主义的时候,台湾新诗却亲近现代主义;当大陆新诗向现代主义转过身来的时候,台湾新诗总体地又趋向现实主义。两岸诗歌美学的错位,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诗歌现象。现在,学术界在呼吁对文学进行贯通性研究,近、现、当代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其实,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还有一个海峡两岸的贯通。尤其是相同艺术取向的新诗在海峡两岸的状况如何,是具有很多可比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开发的领域。刘士杰研究员的论文从政治背景、艺术传承、表现手法等几个视角考察…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光照之下的中国文学如何发生变化 ,走向何处 ,一直是个吸引人的话题。本文就试图借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 ,尤其是进入 90年代以后的新诗创作特点和与之相比较早时期新诗创作特点的比较 ,展示出在后现代主义大潮影响之下 ,中国文学中的一隅———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变异。进而对这种潮流之下新诗的创作与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金发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直接开启了新诗象征主义诗歌的新传统。因为他的"新",在"来者不拒"的"五四"时代,他的诗歌受到了相当多批评者的赞颂,因为他的古怪晦涩,更是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指责。本文试图通过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梳理,为导致的诗歌特殊性,继而导致受批评的多样化这样一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古称神州,在先秦的典籍中也有“神人以和”的古训,但后来我们民族淡化了神性信仰之维而强化了实用理性之维.而从西方来看,其诗学和神学有一个交汇之处便是现代主义.当代中国现代主义也应该汲取现代神性信仰的价值,以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新诗学.基督教徒作家北村的现代主义诗学呈现出了这方面的鲜明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