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批文人士子由中原核心文化区移入处于汉文化边缘的岭南地区,造成了其身份和心态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感与岭南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相作用,使唐人岭南诗歌在意象的特征和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异变,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以"岭海和瘴疠"、"客和囚"、"虞翻和尉佗"三种形态为标志的岭南诗歌意象群落;这一意象群文化心理内涵丰富,普遍表现为"去中原化"审美倾向,有着突出的悲惧感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实践美学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及其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体系及其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意象论美学成为被关注的重点。意象范畴在中国美学思想发展中,源远流长,含义丰富,研究成果丰厚,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建设意象论美学,是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切实可行的路径。意象论美学的美论应该以符号化的意象为美,区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与意象的不同关系;意象论美学的美感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构成中的心理要素及其整体构成;意象论美学的艺术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艺术形象的构成,分辨抒情性艺术中的意象(意境)、叙事性艺术中的意象(典型)、论说性艺术中的意象(寓意);意象论美学的美育论应该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研究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培养以及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广泛路径,明确美育以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造就自然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其发轫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从浅层到深层,从单面到多面,从零星到繁多,到世纪之交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而且日趋深化。随着时间的推进,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观照和探究20世纪中国文学,必然会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别致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古典名著《红楼梦》凭借丰富的文化意象,向世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不同处理策略,发现两个译本在目的语中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身份方面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杨译本忠实再现了其中的文化意象,真正发挥了"文化传真"的功能,从而真实地构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身份。相比之下,霍译本则在很大程度上篡改了其中的文化意象,造成原语的"文化失真",从而扭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异化法处理文化意象是在异域文化中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名山文化是诗歌意象的重要来源。庐山是山水结合得最默契的中国名山,又是最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江南名山之一,它的美在不断被发现的同时也培育了诗人的审美情怀。庐山独特的自然风物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文物事是构成庐山诗歌意象的基本元素。从诗人直觉式思维方式看,它们是心物交感的起点,是诗人感物兴情的触媒;而从反省式的运思途径看,它们又是诗人观物取象的直接对应物,是假象见意的最终依托。这些自然物象或人文形象有的逐渐凝固为一种集体记忆,有的则呈现出历史的层积性,但都被诗人即时的情思激活,充当鲜活的性情载体,由此而成为诗歌意象。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对生命本真的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对审美自由的追寻,是庐山诗歌意象的独特意味,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庐山常作为城市缺陷的理想参照,作为解救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这些,都是江南地域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客家族群意象的形塑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发展语境下被不断建构和再生产,呈现出时空的交织和理性与非理性的扭结状态,并形成客家情潮、客家学潮和客家商潮这三种主流的文化表述和发展态势。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客家,还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客家,或者是作为文化资源的客家,其族群意象都在动态过程中被重新编织,统摄于客家的自我发展和文化表述之中,实现了客家族群和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彰显出客家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对客家族群意象的脉络化梳理和情、学、商这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形成对客家族群和文化的总体性认识,并促使我们对当下客家研究的严肃反思和未来客家发展方向的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7.
琵琶女、商山竹和黄州海棠——谪臣的文化心态和诗歌意象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王禹偁和苏轼都属于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遭贬黜的文臣,在泽畔行吟的谪居生活里,都走过了复杂的心路历程:愤懑、委屈、敏感、多疑、羞辱,并进而生成孤高自许或伤感沉沦等种种情绪。这种心态往往会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来,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对某种意象的钟情和反复吟咏。白居易引琵琶女为同调,王禹偁对商山竹大加颂赞,苏轼则将黄州的海棠花作为知己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再创造的过程,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美学策略,才能达到翻译上的功能对等,再现广告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9.
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儒家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义"文化不仅为山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形象品牌,而且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山东"情义"文化作系统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能为山东文化品牌的塑造、区域"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新的视角、新的理论增长点;亦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元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牡丹文化意象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西部多元文化中所蕴含着的牡丹文化意象内涵丰富,符合了人们对文明生活的美好期盼。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深受人们内心喜爱的牡丹意象得到了众多民族的认同,这一意象以各类民俗事项为载体,源源不断地为各民族之间达成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域文学研究领域中理论和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有待研讨。首先是地域的概念及其理解 ,地域是一个空间的、文化的概念 ,因此必须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 ,这是理解地域和地域文化的基点 ;地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因而涉及到时间和传统 ;地域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因此必定要有某种可资比较的参照物或参照系 ;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可能是其最外在最表层的东西 ,再深一层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 ,而处于核心的、深层 (内在 )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在进行研究时 ,必须把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上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纠正了目前地域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其次 ,应进一步讨论地域的划分 ,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划既不相同 ,又密切相关 ,行政区划有时也可转化为文化区划。第三 ,地域与文学之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尤其是对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这里第一次提出“地域文学场”概念 ,对解决地域文学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城市意象与当代文化身份冲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意象是近年来城市研究的热点,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和都市文化研究中构建的城市意象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形成的关于城市的完美想象.这种现代乌托邦意象与都市社会的文化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城市文化研究应当突破乌托邦式的想象性构建,立足于当下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关系现实,正视城市中日愈复杂的城市空间与文化群落.在对各种文化群落,特别是亚文化群落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为不同文化群落间的沟通创造机会,构建既相互差异又彼此平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3.
北方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以天津相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北方说唱艺术繁盛,说唱艺术又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地域方言是影响说唱艺术的主要因素。中国北方自古农耕文明发达,有相同的文化历史积淀,方言上又具有同质性,以天津相声为例,可以明晰地发现说唱艺术与地域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并能挖掘出曲艺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共生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话语有不同的具象和意象,是不断修补人类历史记忆、舒缓社会情绪以及体现思想接力的工具。神话与传说是体现人类历史记忆的古朴话语,诗歌与诗性是体现人类栖息方式的浪漫话语,俗俚与粗鄙之语是呈现市井生活的世俗话语,施魅与祛魅是孕育文化活力的创新话语,这些话语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给人们提供了生动的交流工具。 相似文献
15.
韦新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95-96
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地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化意象重构问题,以期实现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寄寓着中国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品鉴与期盼,渗透着中国人文精神传统的追求与坚守.国人观赏梅花,除赏其外丽,更欣赏其蕴含的人格品质.研究古典诗歌中的梅文化意象,有利于深入了解中国梅文化的高趣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古代文化在哲学萌芽阶段的“象”思维,到“意象”一词被引入文艺创作、审美领域,“意象”一词都同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然而,由于严谨的学科划分规范,外加研究范式不同,文艺学与心理科学的研究互相分离,学科间壁垒形成,研究成果难以整合。长期以来,意象研究仅停留在人文学科的思辨范畴里,其产生的心理机制、认知特点和原理,却被文艺研究领域所忽略。本文尝试整合文艺与心理学科对意象研究的成果,重在揭示意象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关系,从认知维度和心理分析角度探讨意象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规律,为理解文艺现象背后深刻的心理动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中国古典美学还是西方近代美学,"文学意象"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它作为审美范畴是在理论上对存在于创作者和欣赏者大脑中的意识形态的艺术世界的概括。本文主要以人物意象为例,从文学创作心理学角度探讨文学意象在文学艺术家的意识空间中的动态流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兴盛地,呈现出东京、临安--金陵、苏州、杭州--上海的变迁轨迹,而这几地都是当朝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兴盛地的转移情况清晰地显示出,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所受到的地域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经济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读者保证、印刷支持,并不断丰富其创作题材;文化的发达,为其兴盛提供了作者保证,并创造了作者之间交流的便利和创作技巧提高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东营利津县历史文化形态丰富多彩,主要有盐文化、黄河(大清河)文化、港口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凤凰城文化等.由于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东营利津县地域文化形成了包容性、地域性、多元性的特征.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东营利津地区的生产民俗、地名文化、居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等深刻的变化.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发展乡土文化特色旅游、增加乡土文化认同感、提升乡土文化品味等渠道,积极开发东营市利津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