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红 《中华魂》2014,(22):24-27
2014年11月10日,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师昌绪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高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周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困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科学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的养生之道是:一心向善,笑对人生。黎明即起,锻炼有恒。生活规范,心态平衡。顺时应变,珍惜生命。并且,自觉坚持做到:一、一心向善。为人正直,心地善良,修身养性,与人为善。老子说:"无道无私,常与善人。"无私无邪,幸福一生。好人一心向善,好人一生平安。  相似文献   

3.
一、从阳明样说起王阳明先生的学问曾被一些人讥之为"阳明掸",其言下之意谓阳明之学恐非儒学正统,而几近佛老,故以"禅"称之。吾以为阳明的学问乃儒学之正宗无疑,阳明先生的一生亦是体现了"内圣外王"的标准与风范的儒者的一生。虽然,王阳明先生在世之时确曾与一些道士、掸师过从甚密,他的奇特的经历亦表明了他与佛道两家有着不解之缘,而阳明心学体系之建立确实有从佛学(尤其是禅与华严)借用资源的痕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阳明心学只是儒化了的禅佛学。事实上历史已经向人们证明了阳明先生无认是其人生的践行,还是其学问在世间的影…  相似文献   

4.
论者多以寅恪先生为中国文化之承传者、固守者、史料集成者.这固然不错,然而仅仅以此涵盖先生之学术襟怀,伟大一生,则不但远远不够,甚且未得先生之真精神. 寅恪先生十三岁留日,求学欧美诸国,历经二十四载,精通十数国语言,他抱负宏大,学术视野深远,不仅远远超出始终封闭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内的张南皮,就是他所尊崇看重的许多同代人恐怕也难望其项背. 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之研究,首先着眼于中国文化之更新.先生毕生崇奉并热爱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宁生 《新天地》2011,(9):30-31
7月21日1 5时,正在开会,我接到同事发来的短信告之:"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我们《环球飞行》杂志的首席顾问王大珩先生因病逝世了,享年96岁。接着,此信息在其他媒体得到了证实。噩耗传来,我们十分悲痛,王老对《环球飞行》的温慈厚爱历历在目,特别想到他晚年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所作出的不懈  相似文献   

6.
十年浩劫把学校教育引入死胡同,十年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生。今天,我们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追求真理的一生陶行知一生,正值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求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远离家乡,初入歙县崇一学堂,后入南京金陵大学,继而甘愿负债留学美国,不久就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时年仅二十六岁。他在二十年代前后,全力以赴致力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毛笔、一支钢笔,好像是他中西融通的象征。他的"拿来"和"送出"是值得中国文人学习的。老舍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是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家,是把世界上最难的文字之一中文送向世界的人。老舍先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体味的谜面(编者)  相似文献   

8.
余飘 《中华魂》2010,(8):20-23
李尔重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突出的作家,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于2009年12月26日在武汉病逝,终年96岁。他的逝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重大损失。人们深深地怀念他,高度评价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9.
莫奈的花园     
车晟 《中国农村》2011,(10):137-141
<正>莫奈一生追求自然的光色变幻,从中寻找瞬间的宁静和喜悦。43岁时,他从塞纳河边的阿让特伊搬到了吉维尼小镇,和妻儿在此生活了43年,并在这里完成了余生的绘画创作:他的花园、他的睡莲、他的水塘和他的小桥。奈曾说:"我的花园是我一生最美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人格精神可一言以蔽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之所以拥有这种人格精神,实与他沟通了必然之"命"与当然之"理"的观念有密切的联系。文天祥的一生,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也是知"道"循"道"卫"道"的楷模。从他一生的事迹可以看到作为思想家的文天祥与一般的学者不同的是:他不仅以理论的探讨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以其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所服膺的儒学之基本价值,从而耸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历史丰碑,让世人在敬仰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人格上的锤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圣贤才子、英雄豪杰虽然扮演了中国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但其经历多半跟家乡没有关系。例外的估计就要数大清状元张謇,他的成名不仅跟故乡南通的关系密切,而且在故乡成就了他一生的事业。张謇的科第之路非常坎坷。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排行第四,故南通民间称他为"四先生"。13岁时,张謇  相似文献   

12.
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由于参加“水贞革新”之故。一生多难。从三十四岁开始,直到五十七岁,渡过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远谪年犹少,放归鬓已衰。”这种磨难,对他一生的命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他的诗歌创作,却提供了一般人无法得到的源泉和动力。刘禹锡的大量诗文,都是他在被贬期间的发愤之作。他一生写了八百余首诗,而在被贬期间所写的大量的咏史诗、寓言诗和抒情诗,则是其诗作中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一部分。这里仅就其咏史诗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序论张元济先生一生痛苦地经历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沉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身上时刻熠熠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思想光彩,展示出救国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他的一生,基本上走的是教育救国的道路,然而,教育救国仅是他选择的救国途径,其精神核心,却是民主思想。他自己说:“吾之意在欲取泰西种种学术,以与吾国之民质、俗尚、教宗、政体相为调剂,扫腐儒之陈说,而振新吾国民之精神耳。”(《答友人问学堂事书》)综观张元济的一生,不难看出,他的民主思想发端于戊戌变法时期,即早期的民主思想,其实质是君主立宪,君民合治。而清廷的腐败,光绪的无能,戊戌政变的发生,将他的政治思想击得粉碎,  相似文献   

14.
陈修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莱布尼茨哲学专家和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出版专著4部,译著15部(含与人合译),组译15部著作,写作论文70多篇,约计600万字之谱。他为祖国的哲学和哲学史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陈修斋先生是新中国西方哲学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中期,他与人合著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16.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7.
明成祖朱棣生于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宋龙凤六年),死于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他十一岁封燕王,二十二岁就藩北平,至建文元年(1399年)发起“靖难之役”时,已经四十多岁。尽管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二十二年之中,但是以前的这四十年,不仅占了朱棣一生的大半时间,而且与他发起“靖难之役”及即位后的许多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这一点过去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加上朱棣夺位后,对这段历史颇多忌讳,特意改窜《明太祖实录》,至使史实湮没,面目多非。我们从一些有关资料中搜集综合,分析他在这一段时间里的活动概况,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朱棣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郭梁陈嘉庚光辉的一生,是竭尽全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奋斗的一生,是热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生。国内学者评价他是“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于一身的领袖人物,他一生立言、立德、立功之处,多之又多。他的丰功伟绩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祖孙侃成语     
二孙子7岁时,一个晚上,我给他在浴缸里洗澡。我用肥皂给他擦颈项、耳后,我说:"耳朵背后是‘藏污纳垢’之所,要多擦洗。"孙儿听了这个成语,很感兴趣地说:"爷爷,你再往下说。"我便指着他的眼睛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