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形成了一股较为强劲的态势,其中,"京味"、"京派"被作为与北京地域文学相关的重要概括由来已久.但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仔细剖析,不加分析梳理而简单认定所谓的"京味"进而提出什么"京派"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地域文学批评的成就与问题,重新确立我们的文化资源,恰切地把握文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度,对我们正确推进现代文学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巴金的巴蜀文化研究中,"出生地"与"作品"简单对接的思维模式潜藏其中.完整考察"出生地--地域--地域文化--作家--作品"的过程,可以发现巴金文学创作的巴蜀文化特征没有充分的根据.而且,巴金文学创作"内返性"、"超越性"、"时间性"的特征对"地域性"构成消解,表现出"反地域文化"的特征."反地域文化"特征成就了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学,也成就了巴金.巴金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值得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性文化".因此,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仲高 《西域研究》2002,(4):103-105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于2002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态势"、"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兴衰缘由及复兴的可能性"、"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间的互动对其发展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遗存的价值判断"、"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6.
贵州古代文学史研究,从现有的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为单位的省域文学研究;以黔中、黔北、黔西北等为单位的地域文学研究;以著名文化世家为中心的家族文学研究;以族属为单位的族别文学研究;以知名文士为中心的作家个案文学研究,等.文士过境云贵走廊创作的文学作品,往往被人为割裂划入该作家所属省份、地域、家族、民族、流派等范畴的文学史,从文化线路层面论述道路文学的研究成果鲜见.从文化线路视野去探究云贵走廊道路文学遗产,特别是道路诗歌的作者类型、路景、内容及特点,提供有别于贵州地域文学史或文化史研究的"路域"文学研究新路径,践行陈寅恪"以诗文证史"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8.
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儒家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义"文化不仅为山东提供了鲜明的地域形象品牌,而且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对山东"情义"文化作系统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能为山东文化品牌的塑造、区域"软实力"的增强提供新的视角、新的理论增长点;亦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元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20世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是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在"五四"之后的西化背景下,独树一帜地开民族比较研究之先河,以"意欲"这一范畴为理论的契入点而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列成人类文化顺次发展的三条路向.他的文化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加以平等地讨论,在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也引起过很大反响,重新阐释与发扬了新儒学,重新鉴定了传统文化的蕴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缘于地理环境和历史遭遇的交叉作用,"草根文化"成为台州文化的特色精魂.其内涵包括:在处理主客体关系时,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鲜明的以生存为旨归的功利倾向;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刚"性与"灵"气.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草根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如何提升"草根文化",已成为台州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原作家群"的创作灵感、创作激情、文学表现与原乡故土、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其文学创作深植于故乡田园、本土经验和乡风民俗之中,在诗意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自觉链接地域文明基因、深刻揭示中原文化内涵中,内嵌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隐喻,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挽歌情调、寻梦心结与怀旧意识.作为深耕中原文化的主要创作群体,"中原作家群"以浸润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的文学乐章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倾心打造,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唤起了时代的记忆,启示着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边界在理论上是清晰的,而借用了考古学的"文化"概念的历史地域文化或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则表达了稍显杂乱的交叉,并且许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或者混乱.文章对赵文化的概念的界定、它和"燕赵文化"、"燕文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赵文化的上限与下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4.
邓伟 《天府新论》2006,(1):140-142
在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义形成有着深刻共时性意识形态内容.地域、国家、全球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现象中有着"三位一体"的价值整合,从而在深层规定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周人在泾渭流域发祥,受商朝策封,自称"西土之人",称商王畿为"中国".武王灭纣后,饼商王畿入周王畿,称关中-洛邑-朝歌一线为"中国",在"中国"之内分封采邑,承认周边氏族势力为诸侯,"中国"词称具有了明确的地域、民族、文化和主权归属意义.成王与周公东征,巩固了王畿,并灭掉周边旧氏族,分封鲁、齐、燕、晋等诸侯,致周文化与各地文化逐渐融合,周民族与各地民族逐渐融合,至春秋战国时王畿与诸侯国差异消失,中原各国与秦楚吴越的差异消失,九州认同为"中国","中国"词称的地域、民族、文化和主权归属意义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徐可 《贵州社会科学》2006,4(2):112-116
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的作品各不相同,却呈示出共同的水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水文化"意蕴的柔情展现,"水性"意象的审美建构,"水性"特质的自然抒写,等等.探讨这一文学现象的渊源与意义有助于为文学的地域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胡义成 《人文杂志》2002,(6):118-124
过份凸现阶级斗争的侧度 ,完全否定地缘因素在人类社会和地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并非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明确承认地缘因素在地域社会及文化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远因 ,陕西岐周与古希腊爱琴海岸地缘条件十分不同 ,堪为一例。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的“东西”、“南北”模式 ,也根源于中国特有的地缘条件 ,它是中国任何地域文化研究都不能不注目的两大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末,以阪神淡路地震为契机,日本学界围绕着地域力与社会重建之关系展开了深度反思,形成了地域力研究的高潮.认为相对于来自地域社会外部的救助力量而言,地域力是一种蕴藏于社会内部的力量.主要包括地域资源蓄积力、地域自治力和民众对地域的关心力等要素,而其具体的构建过程则主要是通过地域社会"协动力"和"组织力"两方面加以展开的.对于深陷危机和灾难之中的社会来说、恢复、激活其地域力乃是其重建和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因对"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概念的适用性、涵盖力有不同理解而在"乡土文学"概念的使用上产生游移态度,这一概念的有效内核必须经过层层过滤方可剥露.在乡土小说的界定视域中,地域(与"城市"相对应的题材取向)范围--乡土小说共同的叙述对象是它的稳定核心,而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则是乡土小说中变动不居的活跃分子.乡土小说在历史嬗变中不断拓展,其弹性和涵盖力始终保持强势话语的竞争能力,完全可以沿用来概括当代小说的同类文本.  相似文献   

20.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