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莱维纳斯的"爱欲现象学"在《总体与无限》一书中究竟占据怎样一种地位,似乎不甚明朗,甚至有学者认为是信手之作.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莱维纳斯思想不可或缺.而且"爱欲现象学"具有多重意涵,不可偏颇.即对"爱欲现象学"的解读不能仅仅局限于爱欲问题上,而应该沿着他原本的思路逐步展开,从而揭示出"繁殖"、"父性"、"子女"、"兄弟之爱"等一系列环节,展示出"爱欲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多重意味,及其与莱维纳斯政治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理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理解与认识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伽达默尔解释学对"理解"的现象学分析与存在论解释,拓宽了对"理解"的研究视域,为超越"对立论"与"归结论"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解是以物化的精神形式客体为对象的认识形式,在对象、目的、真理以及方法上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认识论的分析构架.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从"发生"概念出发去解构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德里达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存在着一个心理学主义与逻辑主义的平行性观念,由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立场,使其无法解决这一根本性矛盾.德里达为发生与结构找到了一个共源,这种源初的统一性是作为一种奠基性事实存在的.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握意识的历史产物的这一先验本源,即重新激活发生.  相似文献   

4.
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的思想论述是奠基在现象学的基础上的,她反对西方哲学传统的"表象"和"实在"的区分.主张将公共领域建立在"现象"之上,从而避免为了"真理"的要求而毁坏公共领域,但是,为了弥补现象所造成的任意性,阿伦特又将其公共领域建立在美学之"判断力"上,以"反省判断"以及"想象力"构建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5.
当胡塞尔提出"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口号时,已经闪烁了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火花.但是,由于固守着还原论的传统理路,这位德国现象学前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悖论.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先验哲学的轨道.为了彻底清除现象学的先验残余,梅洛一庞蒂致力于现象学与辩证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实证主义哲学相关,而且其代表人物左拉等人的诗学观念与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哲学观念在精神气韵上息息相通。自然主义作家所强调的"回到自然"、"客观中立"、"真实感",与胡塞尔现象学所强调的"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悬置"、"意向性"分别存在着精神上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何为"物"--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物"之探索作一考察,指出其思考显现为存在问题探索的过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中揭示海德格尔思想的现象学风格,凸现海德格尔"物"之探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的本体论建构以其身体现象学为依托,上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描述,下接关于时间性与存在的现象学描述,呈现出了一个既贯之以理性精神、又辅之以生存论关怀的独特画面.然而,尽管梅洛-庞蒂努力为现象学争取关于生活世界的中心地位的观念,但是在梅洛-庞蒂对历史的理解中,他所关心的只是关于历史的具体概念,即在生存概念的基础上理解了的历史,这种历史是暖昧的.  相似文献   

9.
“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知觉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知觉现象本质上都要通过"身体"才能显现。没有身体的知觉是不可想象的。知觉现象首先是由"身体"体现的、"具身化"的知觉。最直接的"身体"体现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相互"接触"的"触觉"经验,在所有知觉现象中,"触觉"现象应该是原初的知觉。身体的直接接触是知觉的最初原因,身体的触觉和触觉的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知觉现象学首先应该表现为"身体"体现的"触觉"现象学。在以往的知觉现象学研究中,由于认识论的视觉模型和意识哲学模式占主导地位,身体的"触觉"和"触觉化"的身体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新小说界首先选择政治小说、尤其是政治小说中的乌托邦小说作为传播其"改良群治"和"新民"理想的文学载体,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乌托邦"小说与晚清时期个人观念之间的必然性联系,而晚清政治叙事小说的所得与所失也都与此密切相关.从"个人"及个人观念的角度分析晚清新小说中一种居于主流地位的文学现象,不仅凸显了它的基本特征,也对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重要根源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实现了从对象到现象、从主客对立到主客同一的思维方式转变,并以此为基本线索,提出了思维与存在同一、存在论与认识论同一、现象与本质同一等一系列著名论断.黑格尔的逻辑学不是主客对立的唯心论,而是主客同一的观念论.在他看来,概念与现象同一,逻辑学实即现象学.  相似文献   

12.
陈锋 《中州学刊》2001,(4):70-72
"世界”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特别在他的晚期.要真正深入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必须对"世界”概念的丰富内涵以及同其它概念的关联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形式;蕴含新的人文精神的原初意义;赋予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的意向;为现象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入冥"题材的小说发展成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题材的作品包括"泰山巡游"、"地狱巡游"以及其它形式的"冥界游历",反映了唐代丰富的冥界观念.关注此类作品既有助于深入研习唐代小说,亦有益于探究唐代的宗教与文化现象.唐代"入冥"小说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异的特征,基本上与当时的宗教理念和小说发展趋势相合,折射了文化观念与宗教理念的演变与递变.  相似文献   

15.
李亚军 《阴山学刊》2006,19(4):5-11
中国有悠久的折柳送别传统,对于这一民俗形成缘由解释较为纷繁,一般认为以"柳"谐"留",是谐音现象.从民俗学、文化学角度,依据大量的文献材料,追溯"折柳"民俗的起源,分析折柳送别现象的生成机理与演变脉络,梳理民俗事项与诗歌吟唱的内在联系,足资证明柳民俗蕴涵着树神崇拜、生殖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6.
从美德论、生存论和宗教现象学等维度来看,基督教伦理中"信"、"望"、"爱"三主德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信仰、希望与爱都是人的精神意向和生存规定,三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盲目的信仰和虚幻的希望与爱是相悖的.概言之,正是由于"信"、"望"、"爱"之间的道德悖论,使基督教伦理呈现出超越性与虚幻性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7,(2)
马里翁对"事件"的思考是其被给予性现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经典现象学的突破,马里翁试图恢复现象自身的主动性,从而提出事件性的概念;进而马里翁将"事件"作为被给予性的重要规定之一,从而使其现象学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最后通过对于作为充溢现象的"事件"的思考,马里翁区别了"事件"与"对象",并重新思考了"主体"的继承者l’adonné概念,进一步丰富了被给予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20.
唯识学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the Yogachara Buddhism)都以心识的结构为观察对象,因此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哲学.佛教唯识学比西方哲学更早在心识结构中把握到了"自证分"(svasamvittibhaga)的存在与活动,尽管前者并未像后者那样赋予自证分在心识中之意义与作用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背景下,尤其是在现象学的背景下,可以从横向的(静态的)和纵向的(发生的)两个方面探讨佛教唯识学四分说中"自证分"的基本意蕴:横向考察是指对心识的"三分"结构中的自证分的分析.纵向考察是指对贯穿在"八识"(the eight kinds of consciousness)中的自证分的分析.这些考察最后导向对自证分在佛教中的主要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