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十三世纪前傣族社会的发展傣族社会历史有确切史料可据者,只能上溯至唐代。当时,在开南(今云南景东及其以南地区)、永昌(今云南保山及其西南地带)及红河流域,分布着一些被称为“黑齿”、“金齿”、“银齿”、“绣脚”、“雕题”、“茫蛮”、“生僚”等的部落。这些主要就是傣族的先民。据《蛮书》及其他有关的记载,当时他们都从事农业生产,已知役使畜力,能纺织及制作金属装饰品,并有纹身饰齿等共同的民族习俗。不过这时阶级分化尚不明显,还没有形成较大的部落政权。十一世纪前后,这些部落已经冲破了血缘  相似文献   

2.
<正> 宋代承袭唐代对“蛮夷”之地的羁縻政策,“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由部落酋长担任都督、刺史,世代相继,号称羁縻州,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宋朝在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体而言,采取任用土官、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羁縻政策,强化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恢拓梅山、南江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蛮”族的封建化进程和  相似文献   

3.
一、麽些族及其传说资料纳西族,过去也叫麽些、麽(?)、麽蛮,古时最早见之于唐樊绰所著《蛮书·名类》第四条:“麽蛮亦乌蛮种也。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此等本姚州部落百姓也。”又《新唐书》中有“麽蛮、些蛮与施顺两部皆乌蛮”。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纳西族是居住于现今自四川省的越西地方以迄云南省丽江广大地区,曾经建立了唐代南诏六诏之一的麽些诏王国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阿柔部落系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是由11个百户部落构成的千户部落(青海称为“族”),其原驻牧地在果洛环阿尼玛卿雪山周围,后由于种种原因,谈部落一部分迁居青海河南蒙旗,而其主体部分则先迁徙环湖地区,尔后又移牧大道河北岸祁连山脚下八宝地区,其迁徙里程绵绵三千里。那么该部落因何而离开其原驻牧地?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 东汉时期,湖南分属于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皆为荆州所治。现今湖南一些少数民族如土家、苗、瑶、侗等族的先民就居住、活动在这广袤的地域之内,古籍中称之为“武陵蛮”、“武陵五溪蛮”、“五溪夷”、“长沙蛮”、“桂阳、零陵蛮”“澧中蛮”、“溇中蛮”等等。在东汉时期,他们曾先后举行过数十次规模不等的反抗斗争,  相似文献   

7.
太和城遗址     
唐朝初年,地处云南西部的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他们的酋长叫“诏”(彝语王的意思),历史上称为“六诏”,即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剑川)、浪穹诏(今洱源)、遥赕诏(今邓川)、蒙嶲诏(今巍山)、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位置在六诏的最南又称做南诏)。  相似文献   

8.
阿巴部落所在的桑雄位于那曲卡以南,是羌塘南部一个谷阔坡缓、水丰草茂的有名牧场;因为南接当雄、热振(今林周县),也是由甘青、三十九族等地经藏北进入拉萨、日喀则等藏南农区的主要通道。桑雄部落是原羌日(byang rigs)六如之一,内部有9个小部落,阿巴部落(a pa ruba)是其中最大也最重要的一个。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条件,这里既保留着与甘青川藏连片藏族牧区相同的传统特点,又反映了西藏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三年八月四日至十一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历史讨论会在湖南吉首市举行,一百四十多位代表出席,收到论文、调查报告等共五十多篇,就苗族的族源、图腾崇拜、楚苗关系及苗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族源方面提出的主要论点有“南蛮欢兜说”、“贵州苗族土著说”和“九黎三苗说”等。持“南蛮欢兜说”的学者认为,古代苗族出自南蛮欢兜部落。欢兜乃三苗部落联盟的盟主之一。古籍记载三苗被舜放逐于三危,欢兜被放逐到崇山,后来欢兜部落成为苗蛮的祖先。据《太平寰宇记》、《慈利县志》、《永定县志》、《直隶澧州志》等史籍,崇山在今湖南  相似文献   

10.
<正> “越”之作为族名,始于商代,甲骨文写作“”。其活动范围自东南沿海至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秦汉间也称作“百越”。不过自先秦至秦汉,越人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别名——-一瓯,或写作“沤”,有时也合称“瓯越”。《逸周书·王会解》载,伊尹为四方令,命各部落为商汤进贡特产,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1.
五代辽宋时期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项部落经过隋唐时期的大迁徙后,至五代,辽、宋时期其分布格局已大体稳定下来。《新五代史·党项传》称党项部落“散处邡宁、鄜延、灵武、河西,东至麟、府之间。”《宋史·党项传》称:“今灵、夏、绥、麟、府、环、庆、丰州、镇戎、天德、振武军并其族帐。”《宋史·宋琪传》称:“党项界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盐,南距鄜延、北连丰、会(会疑误,会州在南,与丰州平行线上的北面州军当为胜州或云州。)。厥土多荒隙,是前汉呼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这都是比较笼统的党项部落分布情况的概说。其分布区域述说并不全面,特别是对契丹境内的党项部落的分布基本缺略,更无从了  相似文献   

12.
今湖南中部湘、资流域,汉代为长沙国,后汉置长沙郡。从西晋末年起,在湘中、湘南及桂北、粤北边缘地区置湘州,辖长沙、衡阳、零陵、桂阳等郡。对于汉、晋以来居住在这一带的古代民族,旧史称为“长沙蛮”或“湘州蛮”。一《汉书·两粤传》载:南越“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师古曰:“言长沙之国半杂蛮夷之人。”故汉末王莽改长沙国为“填蛮”。东汉后期,“长沙蛮”的记载多见于《后汉书·桓帝记》:  相似文献   

13.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 )、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 ),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 )(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14.
賨人,是古代活动于巴国和楚国边境(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地区)的一个土著部族。这个名称,是因该部族以“賨”为“赋”而得名。在战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251年),賨人因射杀白虎立功之后又被称为“白虎复夷”,又曰板楯蛮。上述诸名都是对该部族的他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北满”地区朝鲜族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日伪政府为了达到掌控“北满”地区的目的,在这一地区设立了“安全农村”、朝鲜开拓民集团部落、集结集团部落等特殊农村.由于日伪政府以政治上“保护”、经济上“救济”、教育上“支持”、卫生上“改善”为幌子,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的美化宣传,许多人对“北满”地区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存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形成以及特征的分析,展示真实的朝鲜族特殊农村的历史全貌,揭露日伪时期朝鲜族特殊农村的本质,鞭挞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丑恶行径.这对日伪时期朝鲜族社会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国家形成问题,摩尔根和恩格斯曾提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形成模式,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又提出了“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我国学者又将上述两种理论重新进行归纳整合,提出了“队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或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杨茂盛先生不同意上述观点,他在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民族政权形成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氏族部落—宗族部族—国家”的新的国家形成理论,对于推动民族与国家形成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南和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历代统治者对他们统称为蛮或夷。可因时代或住地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族称。秦时称黔中郡的少数民族为“黔中蛮”,西汉时改黔申郡为武陵郡,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到东汉时又因境内有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唐宋时,溆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溆州蛮”,对居住于飞山一带的居民则谓之“飞山蛮”。笔者曾对“飞山蛮”进行粗略的调查,现简略报告如下,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独立”的非洲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危机,而部落制就是这一危机的根源。“部落制”这个词及其所包含的思想,往往被用来说明各个派别为争夺最高权位而争斗的根源。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应根据历史事实来重新确定部落的概念。部落概念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它描绘的是印欧语系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政治组织形态。“印欧语系的部落是指城邦出现以前的一种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态。它把一些更小的基本政治单位,即希腊人的氏族(génos)和胞族(phmta)、拉丁人的氏族(gens)和罗马人的  相似文献   

19.
龙京沙 《民族论坛》2011,(11):31-31
酉水贯穿于武陵山区腹地的鄂西、渝东南和湘西,历史上这一带被称之为“巫蛮”“蛮獠”“土蛮”地,或盖称“五溪蛮”。在考古资料匮乏之前,人们研究“酉水文化”仅局限于史料,最先踏足这块土地的人们也仅依托于传说的“三苗”时期,及后世的“濮”“巴”“监瓠”族等。  相似文献   

20.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自明代万历年间建立后,随着明朝“多封众建”政策和卫所制度的推行,“西宁十三族”成为明朝纳马番族;万历之后,随着西宁番僧纲司的建立,西宁十三族逐渐分化重组,最终成为塔尔寺的寺属部落,史称“塔尔寺六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