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视野下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它超越了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传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文化受众,而且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体现出时尚性、大众性、多元性的文化特征,因此,网络传播既拓展了受众的文化视野,又把世界文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相似文献   

2.
摄影和绘画是研究森林文化的两种艺术形式,本文介绍了摄影和绘画作品在《中国城市林业》中的基本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典型实例,重点论述了这两种艺术作品在传播和研究森林文化中的作用及意义,并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今文化传播领域中的重要资源。文学的地域性书写是中外文学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文艺现象,自古以来,呈现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为地域文化代言和传播的作用。在这个媒介高度发达的传播时代,文学文本仍是地域文化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当代作家要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承担起凝炼和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当代诗人谋求以新的方式建构自身形象。一些诗人积极利用绘画、摄影,甚至电视、电影等视觉媒介展示和传播自身形象,以"袪魅"或"返魅"的修辞,试图提供一种视觉模式的"诗人的阐释学"。诗界正尝试一种倚重诗人视觉形象的"泛化"传播策略,通过重塑诗人形象来改变中国新诗的边缘化处境。但在诗人的"明星化"塑造过程中,诗歌文本可能面临被视觉形象"僭越"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大众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作用之下,摄影已成为了寻常百姓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最直接手段.摄影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其最根本的定义在于“以光线绘图”,在现代社会中,摄影更多的倾向于以摄影艺术创作主体为基础,以日常生活行为实际为对象,将普通且短暂的事件刻画为永恒的视觉图像.正是由于摄影具有让欣赏受众及创作主体深化情感的功效,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文章以摄影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历史在摄影下的真实还原分析、民间文化在摄影下的传播分析、大众审美角度在摄影下的开放分析以及群众生活在摄影下的艺术化发展分析这四个方面入手,围绕摄影对群众文化的影响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娱乐化是一种信息传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和经济运作方式。从文化角度来考察,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和谐发展中的一个尝试,是大众文化的外衣下裹藏精英文化的内核,体现了电视媒介以受众为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民俗摄影以丰富的民俗事象为创作土壤 ,反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以自身的视觉形象体现着民族的、历史的学术价值 ,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保存和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民俗摄影是一个文化体验和发现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广告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传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广告的传播特性和社会影响力使之在文化传播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因素决定了广告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传播意义。广告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世界中以独特的现象与意义出现,与其他文化形态同构社会文化的大系统,形成一个焕发着勃勃生气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而无论哪种广告都应该传播先进、健康的文化,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流行文化是在人类的信息传播互动中形成的广泛被某些阶层或某些群体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的形成是某个讯息通过传播,被不同群体的成员根据各自的内在需要逐步接受、实践、再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个文化现象被各族群按照各自的生存形态符号化。能够满足各成员的不同需要以及被高效的传播开来是这一文化现象能够成为一段时间内流行文化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满足时流行文化最终形成的内在传播机理。流行文化形成的传播模式:即一种大众传播影响下的群体内传播,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影响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1.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湖南小说家用得最多的叙事视角还是传统的全知视角,也有不少作品是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但这个叙述者"我"和作者几乎没有距离,是一个自我叙事者。叙事视角的选择是由以政治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以经世致用作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的湖湘文化精神规约着的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的强力表达。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中的叙事关系大多可用"叙述者(作者)———人物"模式来表示,叙事语式和语态大多是作者经历、身分、思想情感的一种直接的投射。20世纪湖南小说文本的叙事视角还存在一个"隐含作者"现象。忧患的叙述情调是与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视角相关的一个特点。20世纪湖南小说叙事语式和语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基于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吉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制约因素之后,从五方面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加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和建设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80"后写作声名鹊起,震惊文坛,引起了社会各阶层很大的反响,成为当代中国转型期语境下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之纳入审美文化视野中,探讨"80"后写作的内在审美取向及生成因子甚有必要,本文认为:对苍凉青春的诗性书写表现的悲情之美,反映了这一群体普遍的焦虑、迷惘、忧愁的心态;"陌生化"语言组织的文字盛宴呈现的奇幻之美,体现了他们内心拒斥历史--文化传统、渴望自由、个性表达的诉求;对社会现实、教育体制等的反讽叙事彰显的否定之美,凸现了他们对社会秩序、成人规则的反叛.  相似文献   

15.
揭西龙门寨木偶戏是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在木偶造型、服装与道具、舞台与乐器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剧目形式、演出技巧、唱腔音乐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还保留了不少演出习俗。揭西龙门寨木偶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本质力量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其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民族的还是区域的文化,由于相通的内容和共同的运行规律而具有同一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内部的民族、地域文化发展形式和程度不同,使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它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18.
从类型角度而言,当前很多展现平民生活理念的影视剧落入了"类型剧"的俗套;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来看,一些涉及"婚外恋"的影视剧与其说是"劝世寓言",不如说是"欲望叙事";从"视觉产品"的角度看,很多文化题材影视剧基本被当成了"文化怀旧"产品,在强化了它们的"情感抚慰"功能的同时也失落了对传统文化应有的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19.
关于"装饰"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饰的语义阐释是一个持续的思维认知过程。装饰既是一种文采,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一种开放的文化形态,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像力的设计。我们对装饰的理解,不能囿于大众的认知模式,也不能限于形而上的虚幻陈说。必须从生命的本源出发,对装饰作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