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社会(主要是在北京)遭到的拒绝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在摆脱自卑的重负和与城市搏斗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乡下人”的审美立场,构建了城乡异趣的文学世界,从而使自己获得了自尊,达到了生命中的“高峰体验”,进而达到超越自卑的境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在心理的迁移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呈现了三部曲:感伤/回忆—嘲讽/抒情—白描/写实。在此基础上,《边城》意蕴、《长河》残卷也有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散文中存在着思想的矛盾性。他在经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过程中,现实与心梦的矛盾冲击着他,迫使他寻求精神上和文学信仰上的突围。他感悟到与违背自然的"生活"相比,鲜活的"生命"更多地带有形而上的理想主义色彩。自然与人为的悖谬,使他看到了社会的丑陋,更强烈地追求抽象抒情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1940年代的“抽象”类写作呈现出一种晦涩的风格。作品的晦涩源于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现代生存境遇的独特性以及作品独特的表现内容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段。沈从文作品晦涩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也与传统湘西世界中的“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试图通过对沈从文的儿童文学创作作较为全面的梳理、概括和分析,以肯定其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来文学界对沈从文作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以前对他的文学批评和政治批判发展到后来对他的作品的肯定和重视,期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考察在中国现代文学以现代性为追求的大背景下,沈从文创作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性,以及这种独特性背后所显示的作者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具有的理性眼光和意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对音乐有着极大的颖悟力,他对乐音进行捕捉与表现,将音乐曲线引入自己小说的组织与结构,关注音乐对于人性的完整与民族"重造"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这些都表明沈从文的创作中有着丰富的音乐性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创作初期,沈从文在湘西题材的创作中,用审美的方式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为我们保存了一个异质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空间,他这种异质的文化空间成为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堕落的反观之镜,这使得沈从文湘西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具有了极高的人类学价值,也使得他的湘西题材创作具有了鲜明的人类学诗学特征。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创作本身具有比较鲜明的原始主义倾向,沈从文梦回湘西,营造了一个审美乌托邦世界,把湘西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资源之一,这是沈从文的艺术审美思想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但此时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面临着困境,缘于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思考缺失历史理性。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为湘西文化到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甚至是为人类整体文化而代言,创作思想着眼于关爱人类整体的命运,这种悲天悯人、大仁大爱的思想立足点,是沈从文的人类学诗学创作困境突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具有貌似冲淡实则深情的风格 ,但他们的风格又是同中有异。这与内因和外因都有关系。他们的风格显示了继承与突破的创新 ,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水云》是沈从文著作中一个最为特殊的文本, 它从哲理性、美学性高度,借助心灵独白或自我对白的方式, 对自己的审美追求作了重要表达。在生命中“偶然”向如虹如星的接触中, 激起“情感”的燃烧, 用“抽象抒情、绪体操”将这种燃烧化成作品--《水云》的这种“偶然+ 情感”模式正是沈从文的“人学”模式和“创作模式”, 认识这一模式,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沈从文创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凄馨而迷人,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湘西世界"的原型本身也很神奇.沈从文是湘西各族人民共同的伟大儿子,"湘西世界"是他的赤诚奉献,是"湘西文化"形象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的“凤凰情结”,一是地理上以凤凰故里为核心的湘西情结,一是精神上的楚文化情结。 这种情结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积淀成他的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严肃文学观观照下的京派和海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可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一向抱定严肃文学观不放的沈从文看来,以周作人、废名为首的前期主要成员,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已逐渐由积极走向消极,即由积极的社会性文化追求向消极的“趣味个人主义”转化,并于1933年后与“海派”相融合。沈从文的《论冯文炳》、《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等文章,实际上是对文学上的“趣味个人主义”和商人习气的共同批判。其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捍卫中国新文学的庄严性。  相似文献   

18.
乡村弱生态--沈从文对湘西人生负面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文化转换与政治气候的历史际会,现实湘西的人与自然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化与人性之间,结构脆弱,经不起触摇,表现出整体的下滑趋势;“乡村弱生态”与“湘西生态风情”构成辉映与参照,体现沈从文对以湘西为原型的乡村生态的复杂观照,与“城市反生态”构成对照与相连,显示出沈从文对现实境遇的双重失望。从生态视角透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文章认为这只是人性完善的逻辑起点与基本方式,要完成人之为人,尚有许多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的沈从文,由建国前的驰骋文坛转为避世逃名,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默默地遁入文物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探究沈从文建国后的心路历程,揭示出沈从文如水般似柔实韧的性格与其建国后的选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深悟沈从文留给我们的生命真谛。  相似文献   

20.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和作品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研究表明,沈从文此时在审美探索上表现出的是抽象玄思与抒情风格互相融合的特征,即所谓“抽象的抒情”,指出。抽象的抒情”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