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唐人街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涉及较多的一个背景意象,是历史上华裔群体重要的栖居地之一。史实资料也印证了文学作品中唐人街意象的独特价值,部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解析出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5.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唐人街曾经是早期华人因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原因而聚居在一起的飞地,它是华裔族群移民生活和历史的鲜活见证。加拿大建有北美较早的唐人街,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曾生活于此。作为少数族裔,封闭的族裔社区和遭受歧视的移民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通过唐人街叙事,加拿大第一代土生华裔作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文化寻根和精神回归,更让他们有效地重构了华人族裔历史。  相似文献   

7.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的叙事艺术体现出其文化属性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向度。华裔文学作家通过在英语叙事中置入汉语拼音,增强中国神话与民间艺术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受文本文化属性的制约而自觉采用追忆的方式,标志出文本的文化身份并反映了中西文化视角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美国小说叙事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晦涩、难懂为显著特点, 原因在于后现代文学为了表明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态度,作品在主题、语言和叙事方法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文学,甚至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学.本文就后现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以期有助于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尹晓煌博士所著的《美国华裔文学史》对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用英文和中文创作的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必将拓展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空间,为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当前,海外的汉语写作以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的状态,凸显了汉语语种文学的特性.世界汉语写作的演变轨迹与同处全球化、多元化语境中并已经得到世界影坛普遍认可的张艺谋的艺术创作路径吻合,都呈现一条从民族到国别再到语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身份意识”对于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存”思索有其重要而有效的价值意义。全球化语境带来“中心与边缘”边界的模糊固然在一定的层面上给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海外华文文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突围”,但陷入新一轮的“被误读”的可能也同时存在。文化身份的价值理性及其历史建构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警觉。北美华文作家张翎的创作无疑对此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整体上评述了海外华人文学概况 ,作者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独特而复杂的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国文学在异域的延伸 ,而是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移民历史以及华人在海外的经历等诸多因素。本文将这一文学现象分为“南洋风格”和“欧美色彩”而加以分述 ,从文化层面看后者更具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 ,当国人把文学作为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时 ,文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便成为中国现代化动力群体们所关注的焦点。而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无疑是中国近现代留学生群体 ,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后负笈出洋的留学生们。由此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讨了留学生是如何对传统文学进行现代性置换的  相似文献   

15.
16.
域外汉籍研究答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域外汉籍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研究范围有哪些?所谓“汉籍”,就是以汉文(主要是古汉文)撰成的文献,而“域外”则指禹域(也就是中国)之外,所以“域外汉籍”指的是存在于中国之外的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具体说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典籍,这些人  相似文献   

17.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翻译与研究状况进行要介,并认为西方汉学界的评介基本反映了“十七年+文革”时期中国的文学现实,但也有脱离中国社会现实的过激之辞。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