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日常思维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日常思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普适性的非定型化的综合思维.日常思维充满着感觉,直觉、本能、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构成日常思维正常运行的潜在驱动力,也为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感色调.  相似文献   

2.
欧阳彬 《唐都学刊》2007,23(3):121-124
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追求根源于马克思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重要思想。当代社会认识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三个层面:日常的社会心理;阐释的社会理论;决策的社会规划。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美的眼光来感受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审美设计、管理美学、社会发展美学等新兴学科对日常生活审美加以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和谐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规划的审美理念。研究当代社会认识中的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日常生活是个体生活实践,是人的本真存在的自在自发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根”。日常生活有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非日常生活指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自为自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对象化形式,是人类存在之“叶”。非日常生活也分四个基本层次:非日常生存世界、非日常交往世界、非日常组织世界和非日常观念世界。日常的非日常化即日常生活的自觉化;而非日常的日常化指非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对立统一,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是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目标。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在现实文化层面表现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4.
国家与农民对于村干部选举和村庄的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虑,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村庄政治”的区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关注的直接结果是使农民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从而使村庄政治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交融,出现“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现象。而且,恰恰是因为村庄政治的存在,农村妇女才可以像男村民一样,通过日常交往去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并得到村落社区的承认和肯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这样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从而发现村庄政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特点,以深化认识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5.
论日常思维     
王国有 《求是学刊》2005,32(6):16-19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把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中国文化转型的现实切入点,旨在改变中国人传统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日常思维理论是日常生活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人的自在自为的生存方式为基础,在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关联中阐释和论证日常思维的内涵、结构、特性、运行机制及其价值定位,力图通过对日常思维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深化和推进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人类思维的日常层面与非日常层面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与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以人的对象化活动…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转型与公共伦理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转型是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必须经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文章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出发,对日常生活转型引发的伦理类型建构尤其是它开启的公共伦理意识之构成性问题试作一初步的探讨。文章认为,剖析日常生活转型的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主义三维界面可以为我们透视“公共伦理的问题意识”提供向导。从中可以分析出由日常到非日常或由日常到类的日常生活转型境域中人的新型伦理生长:它以公域和私域的明确区分为前提。由于传统日常生活公私不分,因此社会生活缺乏一个真正独立的公共领域,日常生活转型既独立了私人生活也独立了公共生活,因而在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性(质态)和现代主义(思想意识)三个层面引发了以公正秩序、公平质态和公义理念为核心的公共伦理意识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德峰 《社会》2003,(7):45-46
所谓亲子互动,是指父母和子女间的相 互交往活动,它具有血缘性、亲情性、长期性 等特点。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导致一系列青少年问题的产生,其中青少年离家出走就是突出的事例。  相似文献   

8.
论日常世界与非日常世界——透视人类社会结构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建构和人类历史的运演,同大自然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一样,一直是人类理性关注的中心。在当代,人类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与发达,人类历史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因而,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也在深化。这一深化过程的重要标志是理性的目光开始探究一些原来不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的社会层面或历史内涵,日常生活世界的重新发现便是其中一例。在当代哲学发展中,日常生活批判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国,对日常生活进行哲学探讨和理论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方面,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探讨开拓新视野,加深对社会历史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建,即日常生活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将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涵,是人自身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因而日常生活批判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理论参数。  相似文献   

9.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衣俊卿教授主编的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包括6本书,其中,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提供了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理论框架;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是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范式解析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和图式的一种尝试;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和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是日常生活批判分支理论的构建;杨威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是从日常生活批判的角度对中国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历史所作的文化哲学批判;李小娟的《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则记录了世…  相似文献   

11.
The question of how we live among strangers in daily life is an established concern in contemporary social analysis. A key topic has bee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individual in rendering daily life among unknown others possible. Yet, questions of residual failure await full development. The study aims to describe the results of an Australian study that examined the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of interactional breakdown with strangers in everyday life for the contemporary individual. Focus group methodology is used to describe common threads of understanding that ordinary people have developed around such events in terms of prevalence, reasons and remedies. Noteworthy findings are (i) the use of period and generational kinds of historical thinking in lay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everyday incivility (ii) the materialization of excessive individualism, runaway capitalist values and diminished community as key ideas within lay talk about the generators of everyday incivility, and (iii) the articulation of communitarianism as a preferred panacea to everyday incivility for lay actors.  相似文献   

12.
刘怀玉 《求是学刊》2007,34(3):12-17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经验、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晓叶 《社会》2018,38(1):1-29
该文从社会学角度展现个性化的学术研究心得,以作者数年从事“田野”研究工作的实例,讨论“田野”经验与日常生活逻辑以及与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经验与理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日常生活逻辑,需要深入探讨和揭示。日常生活逻辑是一种“积淀根基”,深藏于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需要扎根田野、深入生活去发现和揭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完成从观察到理解、从疑问到提问、从易感性到分析性、从技术过程到社会过程、从讲故事到讲道理等几个重要环节的跨越。单个案研究和多案例比较方法对于上述研究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个递增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只不过在各个不同环节和阶段上,各自强调的重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善华 《社会》2009,29(1):162-172
本文认为,现象学社会学对定性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现象学的内涵所规定而强调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态度。而这种积极的认知态度一旦被贯彻,就会给我们的研究乃至学生培养和训练带来一种革命性的改变。这样一种认知在研究实践中经由感知与洞察得以完成,从而获得对现象的意义的相对深刻与准确的理解和解释,由此也给出了现象学社会学将“日常生活”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原因:日常生活即是“生活世界”的中心,而由社会行动者(包括他们形成的主体间际)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环境所组成的生活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个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the topic of everyday life as a specific subject of inquiry has been afforded little attention. Indeed, everyday life has recently been analyzed mainly in psychological studies that examine people's ways of behaving and thinking when they act in situations termed as mundane and ordinary. These studies are mainly carried out in two fields of social psychology which we refer to in general terms as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how both these fields treat some of the features commonly attributed to everyday life. In particular, the features of familiarization,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ver time and automaticity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try to figure out meeting points between the two fields mention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质及其现代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威 《求是学刊》2000,(3):29-34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情世界,且该人情世界有着多重意蕴与基本特征。文中在对人情世界进行价值评判的基础上认为,人情与人情世界虽有其存在的内在价值,但更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此,亟须对人情世界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Two aspects of research on racism in Flanders (Belgium)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results from large-scale surveys between 1991 and 2003. The first relates to the (negative) attitudes of the majority toward foreigners (everyday racism) . The second relates to the vote for an extreme right-wing political party that emphasizes anti-immigrant viewpoints in its political program and propaganda (political racism) . Our main research question is how both forms of racism are related. First, theories to explain political racism are reviewed. Some theories suggest an extreme right-wing vote to be motivated by a content-related agreement with (part of) the program of these parties (e.g., racism, nationalism, or authoritarianism). Other theories suggest that this vote represents an antipolitical protest vote. From these theories, hypotheses are derived regarding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attitud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an extreme right-wing vote (e.g., the Vlaams Blok). These hypotheses are tested using data from election research in 1991, 1999, and 2003.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vote for the party Vlaams Blok is a rational vote. Of all theories, the theory suggesting that everyday racism plays a prominent role received most support. Everyday racism thus motivates political racism in the Flemish part of Belgium.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日常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时象进入了研究的视野,在对人类生活现状的忧虑与反思中,处于不同生存背景和文化差异下的许多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到了这一领域.其中,卢卡奇与赫勒都试图通过实现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来克服人类存在的危机,然而他们理论的视角却存在着差异,并且呈现出一种逻辑递进关系.卢卡奇试图运用科学和艺术打破日常生活自在的合类性,从而克服人性分裂的危机;而赫勒把日常生活批判从审美视野推向了生存视阈,她更关注日常生活结构的改变,旨在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二人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和批判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微观维度.  相似文献   

19.
胡雪龙 《社会》2023,43(2):184-209
“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命题是涂尔干研究人类总体知识的落脚点,也是伯恩斯坦理解教育知识的社会性质的起点。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涂尔干这一重要却不断被误解的命题,从“圣俗二分假想”入手,还原涂尔干知识社会学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伯恩斯坦对圣俗二分的思考。研究发现,伯恩斯坦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知识及其社会基础的思考,从双重社会性假设出发阐释了教育知识的分类原则,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圣俗二分所蕴含的教育解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