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认同的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村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导致农村社区共同性降低,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农村社区异质性增强,"合村并居"带来农村社区融合困难。农村社区认同及其边界逐渐模糊甚至瓦解,降低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不利于农民之间的合作,也给农村社区带来治理上的困难,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正朝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标迈进,培育社区组织、完善社区服务、重构社区文化成为农村社区认同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时浩 《社区》2011,(17):1
如今,社区这个词和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事找社区"已经成了城市生活的选项之一,在一些报道中,也常有"社区认为……""解决××问题,重点在社区"的表述,更多情况下,社区居民委员会都被叫做社区,那么,居民委员会就是社区吗?要正确理解社区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二者各自的含义及其属性。  相似文献   

3.
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场域,孕育着丰富的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的本质要素,是社区生命力源泉。但是,在现代化浪潮推动的社会变迁中,社区社会资本整体上处于衰落状态,社区生命力源泉日益枯竭。曾经的社区已成为"一个失去了的天堂"。为留住"远逝的天堂",复兴昔日的温馨共同体,亟需加强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实质在于培育社区社会资本,营造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实现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可被理解为社区基于社会特质来实现工具意义与价值意义双向契合的过程,而"制度和人"的治理悖论引出了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理念、治理方略和治理技术的拷问,凸显着社区价值内涵对于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围绕社区日常生活,价值原则、生活叙事和伦理意蕴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层面的内容框架。具体来说,社区治理结构演进中的价值形态和隐含的四项基本原则构成了社区治理的价值原则;以注意力分配为策略,立足生活意义和自我认同的生活叙事成为社区治理的价值叙事;而基于社区伦理的核心问题、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的伦理意蕴则是社区治理的价值基础。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社区治理价值层面的内容,价值原则是生活叙事和伦理意蕴的前提,伦理意蕴是价值原则和生活叙事的基础,生活叙事则联结着价值原则和伦理意蕴,是其从抽象性迈向现实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骆飞 《社区》2007,(22)
节约型社会离不开节约型社区,节约型社区是节约型社会的基础。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老城区榜首。而68万鼓楼人,没有因为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而忘记节俭持"家"。全区60多个社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节约之路,在节约型社区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社区"产值",更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社区爱心园"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人是企业退休职工,两年前参加社区"关心下一代"活动,结识了贵刊。翻看以后,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很有"味",于是就借来一读,从此与贵刊结缘,特别对"生活"刊更为喜欢。《社区》"生活"刊自2011年9月改版"服务"刊,虽只有两字之别,但充分反映了贵刊为社区广大群众"服务"的一种理念。改版后的"服务"刊,更让人爱读。这几期的"时评"  相似文献   

7.
吴佳妮 《社区》2012,(2):14-15
生活中,我们与社区息息相关,也常常和社工打交道,失业就业、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甚至灯泡不亮、马桶堵塞这样的小事,都可以找到社区,请他们帮忙。现在,这支贴心的服务队伍进驻到写字楼,在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为企业和企业员工提供种种便利。为发展楼宇经济,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全国率先提出"楼宇社区"概念,并启动了楼宇社区建设试点。如今,"楼宇社区"蓬勃发展,由原来单一的经济服务,转为生活、文化等多元化服务。"楼宇社区"有哪些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8.
张登峰 《社区》2013,(3):52
持续的低温天气,给社区的"空巢"、高龄以及患病的老人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期,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水巷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开始了"暖冬行动"——用爱心温暖寒冬,让感动贴近心灵,为社区老人送上愉悦丰盛的"心灵大餐"。社区里的老人们说,社区把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从物质层面延伸  相似文献   

9.
由于受经济、地理、文化等多种区域推拉因素的影响,社区人口流动性增强、居住工作空间变动频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党员居民常态化的社区政治参与。其"消极参与""选择性参与"以及"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使得流动党员的社区参与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该类群体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有效性难以全面发挥,不利于推动社区政治决策的科学民主化。为找到其社区参与缺位的根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其参与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衡量参与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以此得知,"社区主人翁意识""社区党组织号召响应度""社区归属感"这三种内生要素的不足,是造成这类群体社区参与行为稳定性缺乏的重要原因。而"社区参与制度约束"这一外生要素的缺乏,并不会直接导致流动党员回避社区参与行为的出现。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从流动党员内生行为角度入手,通过强化其在社区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身份意识,以多元梯度化的流动党员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其与社区集体生活的黏合度,推动区域政治生活的共建共治及共享。  相似文献   

10.
世博期间上海社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为中国社区建设的改革带了个好头。本文将从世博社区建设的经验出发,重点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出社区建设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唐雪元 《老友》2010,(12):37-37
城市,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素有"来了就不想走"之称的四川成都锦江区以建设"和谐锦江"为导向,在其辖下的锦江社区、绿野社区、莲新街道社区、海椒市社区、莲桂社区大力开展"一站式"为老服务,同时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创新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大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社区形态的演进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图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带来了"过渡型社区"的生成,失地农民与大量外来人口在社区中的共生引发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与交融,也给"过渡型社区"的治理与未来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过渡型社区"的未来,影响着中国特色城镇化历史进程的未来,必须给予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毛衣‘童心’是70岁老人亲手织的,还有利用废旧扑克加工的和平鸽,都很有心意……"日前,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社区举办了"社区赛作品,百姓都来乐"的家庭生活作品展活动。社区生活作品展出当天,尽管天公不作美,下着毛毛细雨,还是有300多名住户带着心爱的作品来了,他们用对快乐生活、幸福生活、安全生活的理解,向8000多名矿工家属表达了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区建设在各种理论或实务层面的语境中逐渐被构建为一种"全能社区"。越来越多的声音都认为,尽可能全面的社区服务和福利职能、带有行政管理意味的社区自治机构或政府派出机构、高度参与性和代表性的社区民意组织甚至是"小而全"形式多样的社区经济实体构成了今天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发展方向。然而,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说,"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不可逆转。相对于试图无所不包的"全能社区"来说,只涵盖社区中部分居民的基本生活及情感需求,同时承担公共治理"核心职能"的"核心社区"可能是更为现实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温阳松 《社区》2013,(2):42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办事处鑫苑社区刚成立时,居民文化生活很单调,老年人除了看电视打麻将,没有更多的文化生活可言。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于2006年组建了社区"红叶合唱团",经过六年的时间,"红叶合唱团"已由当初的15人发展成为50多人的队伍。"红叶合唱团"这几年越办越红火,得益于几个好方法:有地方。刚开始,合唱团只能在外  相似文献   

16.
李向军  唐兵 《社区》2012,(12):14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积极开展城市社区"便民服务圈"建设工作,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11,(11):43
每隔一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都要拿着抹布,擦拭一遍附着灰尘的图书阅览角。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大部分社区,这些本是为丰富居民生活而建起的社区图书阅览室,却因为种种原因无奈成了一种"摆设"。为何这些社区图书阅览  相似文献   

18.
社区异质性、社区公共性与社区整合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本文关于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中心命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和社区公共性衰减现象,回答了以重建社区公共性来促进社区社会需求整合、构建社区有效治理的方向与可能。研究结论认为,市场化、城市化和"单位制"衰微是城市社区异质性增长与社区公共性衰减的三个重要机制。社区异质性在宏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在微观上呈现为社区社会需求的差别。同时,社区异质性弱化了社区公共性,使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威胁了社区整合。因此,重建社区公共性是整合差别化社区社会需求、防止社区"原子化"和"隔离化"状态的关键。重建社区公共性意指建设社区多元主体或社区居民的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识和认同感,社区公共性是一个社区中多元主体共生共处的公共价值,是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相互承认彼此间差异并能一致行动的合法性基础,是对社区居民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公共规则,也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动员不同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文章从公共价值、公共规则、公共空间、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的维度讨论了重建城市社区公共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吕斌 《社区》2013,(4):23
有两个小学生在小区的中心花园捡到了手机和一串钥匙,现在他们已经交到了社区办公室,请失主听到广播后赶紧来认领……"某某车主,你的小车停放在居民家门口影响了邻居的出行,麻烦移开……"每天上午10时30分和下午4时,在广西南宁市新竹社区都会响起这样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广播声。原来,这是该小区设立的社区广播站,专门播放与居民生活相关的"婆妈事"。无独有偶,南宁市望州南社区、五象社区也都设有社区广播站,他们常常播放"即时信息",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8,(21)
从2007年10月开始,一项名为"开心生活工程"的社区革新在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悄然启动。这个社区建设工程旨在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