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这些原型被后世海洋小说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大多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思想和艺术养料。从《山海经》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流变性与恢弘气魄;原创性与创新性;包容性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2.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辑起点和“母题原型”。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是一部蕴涵原始文化的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原始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作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山海经》植物神话中有大量记载,主要体现在载日神树、变形神话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可发现相较于今日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的是十分现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1 鲁迅先生在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山海经》是他儿时“最为心爱的宝书”之一。因为那里面“画着人面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因其所书所载一般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故而我国历来的古籍书刊都认为《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志怪”书。 的确,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了许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山海经》的版本和校注、篇目考证、作者和成书年代研究、性质研究、《山海经》图研究。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注释尚不完善,对其艺术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原本是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但早在四十年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就已开创性地运用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文化,出版了《语言与文化》专论,形成了我国第一部文化语言学专著。马振亚、张振兴两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文化概说》(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一书可说是继《语言与文化》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文化语言学著作。《中国古代文化概说》(以下简称《概说》)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中的若干内容对于上古时代的海洋文化考察,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海经》涉及地理、神话、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多方面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有关海神崇拜的信息,有关海洋渔业的信息,有关海洋生态和沿海部族及海岛部族生存条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获得新的学术发现。有关“■”“鲸”“杖翼”的理解,都有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所谓“海中”“大人之市”,可能与曾经实际存在的海上交易场所有关。《山经》中的部分内容,也透露出上古时代的海洋学知识。考察中国早期海洋史和海洋学史,应当重视对自古号称"奇书"的《山海经》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  相似文献   

8.
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诗经》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中国古代文明的经典。在《诗经》中,直接反映出玉文化信息的诗篇有37首,它向后人传递出了当时玉文化的一些信息——祭祀用器,比喻象征,美好装饰,赏赐馈赠。《诗经》时代崇玉尚玉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传承、古代礼制的需求以及玉的品质的积极影响。玉器,最...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典籍中注释和诠释最少而疑问和难题最多的一本书。它充满着"怪力乱神",又潜藏着珍贵的信息。通过对译本进行研究,以《山海经》中人名、地名、动物名、物品名等为例,分类剖析译文中的讹误之处,并追溯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就外译中华典籍时如何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风格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论衡》《汉书》是最早记载"倭"的古籍,这三部古籍对"倭"的记载虽然简略,却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对"倭"的原始理解与认识过程,因此这三部古籍也作为考察"倭"起源的基本文献。通过对这三部基本文献中的"倭"记载,能够得出东汉以前我国先民对"倭"认识上的变迁轨迹,即从刘向父子编校的《山海经》中考证"倭"是成熟于西汉中晚期的抽象地理概念,从王充的《论衡》中考证"倭"是指代"东夷"的抽象族别概念,从班固、班昭的《汉书》中考证"倭"是在历史的基础上略有文学形象的"九夷"之一。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宴饮诗反映出仁爱精神与道德理性在周代文明中成长了起来,它塑造了情感兴发的诗教传统以及即生活即宗教的儒家人本精神。在《诗经》的宴饮活动中,重在情感抒发的“乐”与重视人伦秩序的“礼”统一成为儒学的文化特质。《诗经》中情感兴发为开端的诗教精神与《易传》中忧患敬畏为开端的教化思路,共同构成了儒家的教化传统。《诗经》的礼乐精神,经过情感本体论的现代诠释,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美学之维。  相似文献   

12.
《山海经》反映的是中国文明社会远古的历史文化 ,因时代久远 ,许多珍贵价值体现在“奇谈怪论”之中。运用人类学的比较、还原、重构诸方法 ,可从神话传说、奇谈怪论中剥离出远古社会的真相、真实、真理  相似文献   

13.
曾纪鑫的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一书,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它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民俗文化的质朴美、历史文化的沧桑美、英雄文化的精神美、传统文化的经典美、名人文化的人格美等方面。作者通过一幅幅画面,让更多的人对闽越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作为道家经典的《老子》,词义高远,内容深邃,影响深远。在老子看来,与物欲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有所不同的是,处在精神境界的人,贵在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这里有一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蕴乎其中。正是这种主体性,拓展、丰富、提升了人的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使得"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本文运用文化学、阐释学、训诂学的方法对《老子》所蕴涵的独立自主精神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词汇学的角度对《山海经》中记载的211个植物名词进行构词研究,通过全面考察其结构类型与构词成分,揭示了《山海经》中植物名词的一些特点:植物名词以单纯词为主;合成词中偏正结构占绝大多数,其中名名式又是主要形式;植物名中动词性语素很少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6.
先秦文献中所载"山川群神"问题,与学者对于原始宗教学的理解相关,亦与古代神话学问题相关,同时也是在已知最早的文字出现之前触及上古史的一个可能的支点。近现代学者对"山川群神"问题的研究,为探讨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学、神话学以及政治社会性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民间经典文化书系”是民间文化研究和民间文献整理方面的新成果。收集撰著者把具有经典性质的宝贵的民间文化变成了可以手持阅读、以书籍形式流传与收藏的文献,在民间和文献之间完成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转换。一是集中展示古今民间经典文化的成果,二是有利于民间经典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三是促使民间经典文化具体内容的体制定型,四是提升了民间经典文化原来素材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分,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咏、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育人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学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法国形象学理论,探索《山海经》中决定异族形象的变形逻辑出发点与华夏人自我认知的关系。《山海经》中自我认知与异族想象包含了一定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但是也包含着对于异族和异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这对形成中国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具有正面意义。而华夏人对待异族的独特方式,可以部分地纠正法国形象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