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边城》到《长河》,沈从文完成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这可以从其审美“功利主义”文学观中得到解释。而老庄诗学的悖论,直接导致了沈从文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方式与理性归趋方面的矛盾。沈从文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资源正是老庄道家文化,而道家相对主义的评价立场却削弱了沈从文小说应具的国民性批判力度。沈从文构建的湘西边城世界,充溢了和谐自由的人性赞歌,体现了道家式的自然逍遥精神。  相似文献   

2.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道家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有着不少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
论道家美学对沈从文及梭罗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泉  彭金定 《中州学刊》2007,(5):220-222
沈从文和梭罗虽然与老子、庄子相距二千多年,但其作品和人格都闪现着中国古代道家的智慧和思想。沈从文与梭罗继承了"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精神,在对自然讴歌的同时,批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欲而破坏自然,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老庄减少贪欲、返璞归真的主张。他们坚守自然本真人性和独立不羁、不趋势媚俗的人格,追求虚静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道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虽是在西方文化和文学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产生并得到发展的,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着斩不断的血肉联系。本文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探讨了沈从文和道家文化在自然人性观、人格理想、文艺美学观等方面的联系,以此透视沈从文创作世界闪亮迷人的一角。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思想文化视阈中,道家思想文化不同于儒、墨、法等家以群体性文化为主导。老子思想文化之特征在于其凸显"人"的自然个体性方面,在此基础上,老子第一次高扬"人"在天地间之地位。杨朱在先秦道家文化中是承上启下之代表人物,杨朱对"人"的重视展现为生命个体性文化观。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之集大成者,全面显示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之向度特征。因此,个体性至上是先秦道家文化观之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傅白芦 《船山学刊》2004,(2):192-192
自1985年在湖南湘潭召开第一次全国老子学术思想讨论会以来,学术界对道家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儒热道冷"现象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中国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两千多年来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种独特的功夫。从太极拳的取名、拳理构思及其特有的训练方式等方面考察,它与道家哲学思想以及后来道家的一些养生修炼术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其深刻的影响。从太极拳训练的角度看,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对于修道体验的描述极为真切,可以肯定地说,老子又是一位造诣极为精深、境界无法企及的练功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  相似文献   

8.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10.
唐旭君 《云梦学刊》2013,34(1):92-96
沈从文思想与创作都与道家文化有着较为鲜明的关联。其人生境遇中山水自然的滋养,虚己待物的性情.形成了他与道家文化会通的基础;他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对湘西边地的表现,从正反两面深契了道家精神。但时代的影响,视阈的新变,让他最终疏离并超越了道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刘保昌 《人文杂志》2004,(3):108-113
鲁迅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他对老庄痛下针砭;另一方面,他在具体的创作中却对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借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道德叙事、进化论思潮和个人主义写作等领域,鲁迅对于道家文化资源多有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显示出一代文化大师的"中间人"色彩和"为我所用"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无论在《老子》、《庄子》等历史“文本”中.还是在与儒家伦理的相糅互补历程中.道家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以及对土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人格范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家伦理虽具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但也存在有值得“扬弃”的合理成分.而正是在其“合理成分”中含有“古今共理”的东西,可以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设、也应对道家伦理予以足够的重视.道家伦理以”无为”原则为核心,展开为三个方面:“道常无为”和人性“素朴”的道德观、人性论;“轻物重生”、崇尚“精神自由”的人生哲理;“与时俱化”又“不与物迁”的人格范式和“柔弱谦下”、“功成身退”的为人之德和处世艺术.  相似文献   

13.
道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前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后期以慎到为主要代表.早期道家有"法治"理念而无"法制"思想,到慎到这里就不同了.慎到的思想是联结道家与法家的一个关键环节.<慎子>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四个观念:一是崇尚天道,二是认为"法制"是对天道观念的社会转化,三是主张建立在公义基础上的法制应该坚守,四是主张在实践"无为"过程中特别关注"势"的作用和力量.道家从老子、庄子发展到慎到,人间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演变为积极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生”的文化,重在人们现世的社会生活、道德践履和政治活动,对“死亡”的性质、意义及特征颇为忌言与回避。实际上,老子和庄子对死亡有异常深刻的认识,并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死亡的本质、保全生命以及超越生死的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家的死亡智慧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古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对道家的死亡哲学展开分析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体系庞大 ,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先秦道家思想在元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历史观上 ,都有许多精深智慧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其历史地位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了儒家思想哲学层面递进。老子的“道”是不具有神秘化、人格化、意志化的品格 ,是对天命神权的否定 ;并且其辩证思维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西方精神界对主张和谐虚静、自然无为的道家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其文化背景源自西方文化危机的一种精神救赎.老庄哲学经典,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被西方大量译介,成为当时沟通东西方的精神桥梁.期间,西传的道家思想为不少思想家、文学家所接受,为西方提供了克服精神危机的文化甘泉.这种文化接受,可看作一种浪漫的误读.  相似文献   

18.
探讨道家文化与乡土文学的内在关联,发现其发生机制都有“原乡”的召唤,精神契合于充满“怀旧”情绪的“乡愁”.遍布乡村大地的民间道教信仰,以内在的生活观念或外在的巫风民俗构成乡土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农民既是乡土文学的舞台主角,同时也是道家文化的主要承载者,这使乡土文学书写不能不深具道家文化意蕴.乡土文学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必须放在整个中国文化与文学传统的语境中来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道家文化寻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安徽两淮地区。老子故里在涡阳 ,文子大概是亳州城父一带人 ,范蠡徐人 ,老莱子隐居芒山 ,环渊隐居砀山 ,《黄帝四经》的作者是西楚淮南人 ,庄子是蒙城人 ,冠子是淮南舒鸠人 ,淮南子刘安都寿春 ,嵇康是淮北市人 ,陈抟是亳州人。安徽两淮是道家文化群生带。开发这一文化带 ,将会形成富有价值的道家文化旅游文化圈  相似文献   

20.
石双华 《理论界》2014,(4):106-109
《老子》一书不仅思考世界的起源、万物的根基,更是在这种思考当中,体现出了雌性、母性的特点,具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早期中国哲学的女性气质,这从根源上受到了生殖崇拜观念的影响。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在其论"道"的过程中有所展现,并且以对偶性因素展现出了"阴阳"之意的和谐共生。老子哲学不仅具有较强的母性关怀的气质,并且从形而上的角度为现实女性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哲学依据。老子哲学的阴性特质明显区别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阳刚哲学的气质,两者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却又殊途同归,都是阴阳和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子哲学的女性气质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宽宏善韧的哲学根基,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