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交相取则散者以渐而复聚。聚散攻取。分合同异。一距之间。莫不依于天然之原则。而莫能轶出于常轨之外。诗所谓有物有则也。有则之谓大顺。大顺之谓信。顺时乘位。毫无容心于其间。何妄为。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原注、散而归于太虚。复其絪缊之本体。非消灭也。聚而为庶物之生。自絪缊之常  相似文献   

2.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3,(7):96-106
<正>《序卦》:“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物聚则有大小、高低之分,自然有礼。卦象为乾刚在上,兑柔在下;天之道也,礼之基也。故曰:“履,礼也。”■履虎尾,不咥人,亨。注释:履,下兑(■)上乾(■)。卦象为,天边沼泽,浅水烂泥;人畜临之,常陷其中,不能自拔。水蛭繁生其中,吸食人畜之血。人一旦陷而不拔,水蛭迅速布满所陷部位,食尽方休。天连水泽,指荒远地带水天相接的大泽。卦象是走在沼泽泥潭上,  相似文献   

3.
<正> 物聚则大,大则久。丰林积于柯叶,巨浸汇于溪川,彼有以致之也。顾聚不一途,相托以大,萝之荣,不如竹之汇也:簪之盎,不如弁之頍也。岂仅分合之数殊?抑亦久暂之理歧已。古者氏族极辨,晋唐以启,英俊爰立,必以是为之准。非但择美英于乔枝,选清流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食用油。使用时必须注意: 一、不可多次加热使用。 实验表明,食用油经高温后会产生丙烯醛和甘油酯二聚物等十多种有害物质,食用这种油后,易导致恶心呕吐、生还缓慢、损害肝功能等不良后果,并易诱发癌症。  相似文献   

5.
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认识论传统揭示了本质及其属性是物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经验;物的现象学生存论传统揭示出使用是物(用具)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有用性的经验;随后又揭示出游戏因素,这构成了艺术经验.上述传统中无用性被看作是阻碍理解物的因素.无用意味着物之有用性的消失,使得物的现成性得以体现.但是无用与有用共同构成了物之意义的基础.对物的无用性的重视表现了不同于物的现象学理论的地方:无用使得物之用得以持存;彰显了用者的情感世界,更提供了为人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主物、从物的认定标准应是客观的,不应将"与主物同属一人"作为认定从物的标准,但"从物随主"原则必需在属于同一主体的主从物之间适用;要对<物权法>115条规定中的"转让"作扩大解释,将其解释为"处分";在适用"从物随主"时,应遵循交易习惯和公平、等价有偿原则;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从物随主"原则应谨慎适用; "从物随主"的效力不仅体现在债权合同上,也体现在动产主物的交付行为上,但主物的登记行为效力不应及于从物.文章最后对<物权法>第115条提出了相关的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7.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是新疆反恐维稳火线上的群众工作,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新征程中的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进一步把“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物境"是王昌龄"三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境理论源自佛家"境"的思想,其内涵包括创作心态之物境、诗中具象之物境和艺术鉴赏再造之物境。作为现代意境理论的一部分,"物境"说具有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凝炼语言与朦胧形象的融合;以心游物,心入于境,重视心的作用;自然灵动的生气。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思想世界中,对物首要的态度不是追问“物之为物”,而是关注如何“成物”;强调以自身参与到物的生成中去,成己以成物,遂使物成为“事”,使万物一体;强调以“味”、“感”方式进入物之中,发展出不同于“看”的通达事物之方法论。进入事物之中而使事物退隐的可能性降低,为克服今日世界的数字化、表象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4,(1):99-108+91
<正>《卦序》:“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上下合聚,需有秩序、礼仪,即必有文,文者饰也。卦象是山下有火,火耀山光,草木土石饰以光彩,故曰《贲》也。■贲:亨,小利有攸往。注释:贲卦之错卦为困卦(■),综卦为噬嗑卦(■)。贲(bì)卦,下离(?)上艮(?),卦象为火在山下,火光上冲,为山增添了光彩。适当添些光彩(文饰)是有利的。诸如治国治民所制订的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1.
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的理性意识;不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6,(4)
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话题。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心物论,形成了心物论的一个经典表达。本文通过对方以智早年心物思想,探讨"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思想来源;通过"物"对"心"的规定性与"心"对"物"的确定性,分析"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指向;通过与荀子、王阳明等人心物思想的比较,谈论"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论诗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之说.在诗歌中,"有我”易于抒情,所谓"以我观物”,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色彩;"无我”则纯为写景,所谓"以物观物”,作者不介入,却有利于读者身临其境,实现物我交融.小说亦与此相类.近代小说中"有我”之作品大多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说教色彩浓厚,但艺术感染力稍逊."无我”之作品纯以客观之笔表达作者的创作意识,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4.
黄为古方国名,甲骨资料表明,商代黄国历史可以追溯至商代前期的大甲时期。在自武丁至帝辛时期的殷商后期,黄国已聚族而居,首领称王并得到殷商王的承诺,在接受商王赐兵、加爵命和享有相对独立的国内统治权的同时,担负着进贡方物、奴隶子女以及贡职、派人供职于商王朝,必要时提供军队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物的意义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器物形式的演进,论述鲍德里亚所提出的物的意义得以生成的原因;指出消费者与物的关系的嬗变是物的意义生成的土壤,而工业设计则为物的意义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日耳曼法上的某些合同被冠以要物合同的名号。除了法律结构上的一致性,此种要物合同与罗马法上的要物合同有很大不同。此种合同类型所传递出的讯息有二:从本体论的视角看,在探讨要物合同的存废问题时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要物合同;从非本体论的视角看,在探讨要物合同的存废问题时须考察要物合同是否还有其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观物方式对宋代田园诗的写物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物观物”说的浸染下,宋代田园诗人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注重征实体察,细腻刻画;“物吾与也”的思维方式促使宋代田园诗人更富博爱之情,作品的拟人手法也日渐兴盛;“格物穷理”说导致宋诗的“尚理”倾向,而理学家对天理生机的推崇,启迪田园诗人创造出更加活泼灵动的诗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了鲍德里亚<物体系>中,从符号意指层面揭示物体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思想.鲍德里亚认为,物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不再像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力量使人臣服,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符号运作方式,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认同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这是物体系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创作论新探(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的“物”主观的“情”,和抒情状物的“辞”,是文学创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创作论所要研究的,主要就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物怎样制约情,情怎样来自物,情与物怎样结合而构成艺术形象,如何用语言文辞来抒情状物,以及如何处理文与质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在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些有关文艺理论中就接触到了。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歌永言”;《论语》中的“文质彬彬”;《乐记》中的“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相似文献   

20.
杨时认为,学道首先须明善,明善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在杨时看来,体上而言,即己即物,理完备于物我,“格物致知”可从内外两路着手,反求己身具可能性;向外格物尽理,而物多之不可胜穷,反求己身成为必要.转而杨时向内反求己身,一则反身格物,明目耳口鼻之则;终则反身而诚,举天下之物在我.他试图折衷小程向外格物穷理、大程向内反身而诚二说,然着手处仍流入大程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