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一直是国家民生关注的重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子女发展状况,本文从常熟市学校入手,对常熟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发展作简要分析。研究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随着其学习环境、社会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10,(13):32-33
成都“心家园·社工”团队成立于2008年9月,由四川灾区志愿者但小莉、张小红、罗钊、尹立、李荣明等人组建。我们的服务宗旨是“以心为本、关爱生命、服务社会”;工作模式是“学校一家庭一社区”和“心理援助+社工服务”。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进行协同运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和谐、社区文明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灾区人民共建美好“心家家园”。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虎门镇新湾社区有1700多户家庭从事海上作业,由于家长们长时间出海捕鱼,与子女缺乏沟通,。导致对子女的关怀和家庭功能缺失,引发了青少年孤独、敏感、逃学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为填补教育的不足,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了“渔区留守儿童、青少年军营成长之旅”,通过“勋章激励机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升安全感。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矫正社工近日联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缕阳光”义工队和2011级日语班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爱满新航”项目之“播种希望苗,环保进社区”主题活动,7名大场镇社区矫正人员或刑释人员子女在活动中得到关爱。本次活动缘起于社工与社区矫正人员张某关于环保的一次畅谈。张某在得知社工有意以“植入希望”的环保活动来关爱特殊家庭子女时,  相似文献   

5.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流动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在两种学校接受教育,一种是公办学校,一种是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对流动儿童来说,公办学校与简易学校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社会环境。因为这两种教育安置方式可能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支持。近年来,随着流动儿童到公办学校就读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选择到公办学校就读。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就愈发重要。本研究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等工具对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并不比城市儿童更消极,流动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城市儿童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女流动儿童比同性别的城市儿童的孤独感更强。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性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家庭性教育严重不足并且缺乏主动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女轻男"的倾向;害羞心理是家庭性教育的主要障碍等.建议家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重女轻男"观念,勇于挑起家庭性教育的重担,同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克服害羞心理,密切配合学校,搞好子女的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石景山区联勤部军营社区是石景山区五里坨街道和北京军区联勤部于2002年以军民共建形式组建的社区.在敬老爱老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底该社区创建了“1+n社区养老”模式,提出把子女的赡养义务和社区的监督管理、保健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和其他应时服务紧密结合,让老年人在一种被尊重、被关怀、舒畅无忧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妇联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通过在流动人口聚居的散居社区、外来女工集中的蓝领公寓、企业建立流动妇女儿童平安之家,着力创新流动妇女的服务管理,创造了“妇工+社工+志工”的一站式流动妇女服务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生活,向青少年普及消防知识,7月2日,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工协会在洪都消防中队开展了“军旅小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走进军营”活动,来自青联学校的5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体验了此次别开生面的军营生活。活动结束后,青云谱区社工协会还为参加活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赠送了新书包,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10.
王立 《职业》2015,(9):63-64
本文旨在对职校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辅导问题进行相关研究,以心理学篮球架效应为指导策略,运用校园情景剧表演、担任心理小助手等具体方法,在成功体验中提升学生自信,帮助外来子弟学生接纳自我、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11.
“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媛动力”项目)是上海海星之家社工师事务所和上海市杨浦区妇联合作,将社会工作模式引入到传统妇联工作中的一次探索。运用“家庭增能”理念和“正面成长”发展模式等专业社工方法,以弱势妇女及其家庭为服务群体,以妇女增能带动家庭增能,是“媛动力”家庭增能计划命名之意所在。项目为外来媳妇、外来务工妇女、单亲妈妈、外地来沪随军军嫂等弱势妇女及其家庭提供“家庭增能”家庭社会工作服务;缓解家庭互动模式不当导致的家庭暴力、家庭教育缺失、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协调家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探索、推进妇女维权平台,增进与试点社区(街道)、镇妇联组织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三种方式: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和行为而开展的工作: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的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社区一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则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主要是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学的理论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克服学习障碍,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在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白发浪潮”的迅速到来,“四二一”式家庭结构日渐增多,今后子女将要瞻养、照料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负担不断加重。为了扶持家庭养老,解除子女后顾之忧,为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笔者结合实地调查材料,参考国外的做法和我国的有关政策法规,针对上海的情况,就家庭养老政策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有这么几个家喻户晓的名词:“客厅工坊”——这是康庄社区与青羊区党员援助中心联合开展的促进失地农村妇女就业的项目;“流动居民之家”——这是通锦桥社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场所;  相似文献   

16.
近期赴日本参加研讨会期间,走访了数家非营利组织,有从事外来移民的服务、新妈妈支持小组、残疾人社区照顾服务、家庭支援中心、自由学校等,还有一家由刚毕业的社工学生创办的为残疾人服务的公司(营利性的),从中感受到日本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多元化和精细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界定的社会心理支撑,使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跨文化适应)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与社区适应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自2007年开始在云南昆明的城中村提供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家庭的社区综合服务.2009年,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开展外展服务工作,并逐步建立活动中心,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尝试推动更多志愿者参与,通过社会服务实践结合理论研究,探索出了运用服务成本低、手法灵活、易操作的志愿者外展方式拓展服务范围,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更多流动人口受益.  相似文献   

19.
袁家传 《现代交际》2010,(6):34-34,33
新仓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很多务工人员也将子女带到了新仓。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受成长环境、教育水平等影响,在入学时在智力水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文明习惯、学习基础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出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尤其是他们子女的英语学习的滞后问题引起了我们英语老师的广泛关注。为了提高学校的英语整体质量,更为了能帮助这些孩子改善他们英语学习的滞后局面,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成长与发展: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世纪的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着三个问题:1.高等教育的机会。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程度的期望既高于同年龄的非独生子女父母,也高于他们自己的父母。这种高教育程度的期望与我国目前一时还难以改变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残酷的现实将对这一代独生于女青少年和他们父母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无情的检验。2.老年保障问题。当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时,仅有一个子女的现实将对他们老年时期的家庭交往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的严重程度,又依据子女与老人是否同住一地而有所不同。3.养老形式问题。广大父母在未来居住形式方面,具有强烈的与子女不分离的愿望。这无疑会造成一种两难的境地:~方面,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建设少不了正常的人员流动.离不开合理的人才布局,成年独生子女因学习、工作而流动将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未来社会中大量老年人口的出现,尤其是当大批成年的独生子女远离他们的父母,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仅剩老年夫妇的“空巢”家庭的时候,又会要求我们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去考虑家庭养老的需要,尽量减少这种流动。如何统筹兼顾,如何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这一批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