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逐渐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心理矫正需要从心理评估开始。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评估,与其说它是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一个部分,不如说它关系到心理矫正工作的走向与效果。心理评估既可以发生在心理矫正工作的起点,也可以发生在其过程中。本文就笔者在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探讨发生在起点处的心理评估,即首次心理评估,其结果关系到心理矫正计划的最初走向。  相似文献   

2.
周志雄 《现代妇女》2014,(12):I0027-I0027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困扰着各国的立法者和相关研究者。未成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问题。我国人2003年7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始实践社区矫正制度,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方面,制度本身和制度的实践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对未成年犯实现社区矫正的必性及效益价值、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三个部分来阐述自己的一点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0年12月的统计数培显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工作人员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46名。到期解除矫正人员136名;现在册的社区矫正人员110名,在册的刑释解教人员570名,以上两类人员共有816名。从近年情况来看,这两类群体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管控和帮扶工作压力也日趋沉重。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对象共有五种类型,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服刑人员。  相似文献   

5.
1840年代,美国“缓刑之父”约翰·奥古斯塔斯向法院申请并实行的对酗酒者保释后的感化教育,开启了社区矫正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矫正得到蓬勃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刑罚执行的主导方式。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注重接纳和促进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矫正理念,日益得到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专业社工组织是社区矫正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家区级矫正社会组织诞生背景2011年5月,《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依据社会管理规律,为更有效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政府部门在强化政府职能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发挥“润滑剂”作用,促进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新 《现代妇女》2014,(8):21-22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的特点在社区矫正中存在特殊性,他们的犯罪行为特点不同于成年犯,因此,对他们实行社区矫正的标准也应该区别于成年犯。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犯在矫正结束后再次犯罪,设计出合理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原则至关重要,它能充分体现和贯彻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从而维护未成年犯在社区矫正中的权益,从而使他们得到有效的矫治,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探索“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的刑法改革过程中,社区矫正是一项受到政府和学界大力推崇和普遍赞誉的重要的非监禁执行活动。近几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全国迅速扩展。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基本上形成了在基本价值理念、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区别的两种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2003年起,在参与上海社区矫正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实务研究,形成了有关社区矫正服务的框架、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一定认识。本文以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为例,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实务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中,要强化思想教育、心理矫正、公益劳动等,加强其思想转变,真正做到行为矫正。对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则提供技能培训,帮助其做好职业定位。近年来,江苏省准安市清浦区社区矫正中心探索出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五步法。  相似文献   

11.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其行刑场所为社区。社区矫正过注重社会有利因素的参与.摒弃了长期狱所监禁生活对罪犯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罪犯在服刑期间不脱离社会.与社会保持密切接触.有利于重构其人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觉悟.促进其最终有效的回归社会。我国应加快社区矫正程序立法。  相似文献   

12.
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如何对患有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教,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身患疾病的人从监狱回到社区接受矫正。而如何在不影响社区矫正效果的前提下,开展好对他们的帮教工作,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考验。  相似文献   

13.
自我表露,就是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如今,这一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自我表露常常是相互的,互有往来,以取得谈话的平衡。这种一对一的互惠效应在社区矫正会谈中相当实用。因为矫正对象总是本能地在矫正社工面前心存戒备,如果社工只是被动地听,案主很难向社工吐露心声。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矫正社工近日联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缕阳光”义工队和2011级日语班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了“爱满新航”项目之“播种希望苗,环保进社区”主题活动,7名大场镇社区矫正人员或刑释人员子女在活动中得到关爱。本次活动缘起于社工与社区矫正人员张某关于环保的一次畅谈。张某在得知社工有意以“植入希望”的环保活动来关爱特殊家庭子女时,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参与性是社区矫正本质特征之一,而社区作为社区矫正的行刑环境,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社区矫正社会力量的参与对犯罪人员再社会化的改造和对推动该地区的社区矫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湛江市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中的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参与现状,分析社区居民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矫正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设计,旨在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效果改善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直接的意义上,我国试点和试行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在根本上,社区矫正的出现是我国社会转型深化、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刑罚理念和制度的重大进步,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探索。而社会工作元素进入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对青少年适用监禁刑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司法机构纷纷开展青少牟社区矫正的尝试,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建立一整套以“青少年为本”的社会支持网络.挖掘和整合各种建设性的社会资源,有效地帮助个体解决危机、促进个人正常发展,从而实现被矫正个体的再社会化过程。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重要作用.认为应该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和有关机构的重要资源,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掌握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生存技能.使个体实现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时常会影响矫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处理得好,会使他们超越自卑寻求优越,而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并引发自暴自弃行为,甚至有可能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那么,哪些矫正对象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社工可以采用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呢?  相似文献   

19.
许青(化名),9年前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2005年获假释接受社区矫正。他擅长美工制作,接受社区矫正期间,曾在上海市癌症俱乐部担任美工顾问。因表现出色,上海市癌症俱乐部破例接受他为俱乐部的首名非癌症患者志愿者会员。假释期满时,许青提出愿意和社工一起帮助那些和他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开始新的生活。他递交了志愿者申请表,成了一名社会帮教志愿者。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曾经从事释囚辅导(内地称之为“司法矫正”或“社区矫正”)工作多年的社工,我曾目睹并接触无数深堕毒渊的犯罪人士及吸毒者,他们的遭遇及吸毒行为除了使其个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况,更会祸及下一代,使他们的子女无法享有一般孩童所能享有的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消灭毒祸,可以说是举世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