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承红 《人文杂志》2003,(3):151-154
渭南方言是陕西关中方言的重要组成 ,但对其虚词系统细致的研究还很不足。本文从方言比较研究的角度 ,对渭南方言中有个性特征的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进行探讨 ,并揭示其与普通话及陕西其他方言相比显示的特点 ,以期引起对方言语法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张国艳 《殷都学刊》2009,30(1):113-117
虚词"并"在古汉语中可以表示数量统计,"并"的这种用法长期以来被忽略掉了.而且目前对"并"其他虚词用法的认识也还不甚全面.虚词"并"用法多样,可以作副词、连词和介词,但这些用法一般被认为是"转借"了"並"的用法.关于虚词"并"的用法及词义演变情况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3.
《琼州学院学报》2016,(1):69-76
汉语方言调查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大抵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濉溪方言中写不出本字的词语或者是发生了特殊的音变,或者产生了特有的意义,或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方言本字考证需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并可用方言间的相互比较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4.
闽南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华东 《东南学术》2007,(5):158-168
句首使用语气词是闽南方言的一大特色,也是闽南方言继承古汉语句法形式的特征之一。本文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作了系统梳理;从语气词与句子的组合情况解析句首语气词的句法结构特点;从句首语气词的出现与否及发音变音事实论述语气词对句子语义细微差异的指示作用;概述了句首语气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衔接、表态和增强等语用功能;从汉语史角度对闽南方言句首语气词的来源也作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包头方言中若干虚词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头方言中有一些虚词为普通话所没有,也与临近省区方言中的同类词语有差别,值得探讨。这里仅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若干虚词作一汇释,供学习普通话和治方言的同志们参考。释词的体例是:先标词目,后注音,后释义,后标注词性;同义词条最后列举,然后举出用例并加说明。词目用字尽量选用本字,本字不明的则以同音字代替。注音用国际音标,标调用五度标调法。包头  相似文献   

6.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任意性的。标准语与方言,方言与口语,口语与书面语,书面语中文体的选择,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也跟作家的个人方言、社会情境特征、作品内容等紧密相连。语言、方言、文学作品自然也就相互关联、彼此结合而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闽南方言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刻了解闽南方言的历史和现状,以便对闽南方言今后的走向、保护策略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入闽南方言核心区——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以及潮汕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显示,年青一代闽南方言能力明显趋弱,许多传统基本词汇逐渐消失;城镇化地区普通话和闽南话已经是双语并行。调查结果认为,作为强势方言,闽南方言不会那么容易消失,但会随着闽南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方言作为族群的标记,是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政府主持的电台、电视台开播闽南语频道,给了民众传承闽南方言必要性的信号,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最具体的举措。应该继续把闽南方言纳入学校的乡土教材中,组织开展以闽南方言为载体的文化竞赛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以确保方言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陈明富  张鹏丽 《殷都学刊》2011,32(2):111-114
虚词"着"在普通话里只作助词,而罗山方言里的"着"除作助词外,还可作介词、语气词,并伴随丰富的形态变化,其形态的变化主要在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着"作助词时,可置于动词或少数形容词后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着"读[t]轻声、[ts]轻声、[t]轻声或[t 35];作介词时,用来表凭借的方式,意为"拿"、"用",读[ts 15];作语气词时,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命令、警告等祈使语气,也可置于句末,表假设性的威胁语气或是非、特指等疑问语气,"着"读[t]轻声、[t 35]、[ts 41]或[ts]轻声。  相似文献   

9.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  相似文献   

10.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節.  相似文献   

11.
古白话是与文言相对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形式。江蓝生等学者认为,古白话的起源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涌现为契机。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古白话的起源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古白话书面语虽然出现于东汉,但古白话口语却早于此而存在。东汉译经的需要与纸张的普遍使用相结合,使古白话书面语于公元2世纪中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在泉州至今尚保留着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闽南古典戏曲——梨园戏。而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俗方言”是受人蔑视的。以至到本世纪,福建和台湾用的闽南话只限于口头用词而没有独立成文字。泉州文化遗产也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甚至认为中国不再有明代或清初版本的闽南方言作品。但英国牛津大学荣誉中文讲座教授龙彼得先生编辑的《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些孤本是300年前作为古文物被带到欧洲,且一直未被人正式鉴定过。它们刊印于17世纪初,其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用闽南方言的早期文学的罕见例证。现…  相似文献   

13.
济南话的虚词“可”岳立静济南话的语法特点从总体看,与普通话很近似,但个别地方也有明显差异。如:济南话里使用非常频繁的虚词“可”(k’l)便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它与普通话比较,有以下特点:一、“可”在句子中,可表示多种意义1、表示“……的时候”,例如:①...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中许多语词不得确解,因其已在当代书面语里消逝。但语音历久不变或变动较慢,古词语常留存于某方言区,在口头上仍然流行或残留。乔天同志在旅大郊区作了调查,对象是清随旗坐地户五十岁以上文化低的人。将元曲用语与旅大方言互相比较,求得征实。现选数例。  相似文献   

15.
一1.1 河南方言词,指的是河南省人经常使用的方言词。河南方言词,有的只在省内使用,我们称为狭义的河南方言词;有的还在省外使用,我们称为广义的河南方言词。 1.2 普通话词,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的词,既包括口语词,也包括书面语词。普通话词,有的跟标准音完全一样,我们称为狭义的普通话词;有的跟标准音不完全相同而有明显的对应规律,我们称为广义的普通话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方言隶属北京官话。本文描写黑龙江方言口语中的介词 ,并将其与普通话、北京话中的介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计算机统计了《史记》中“且”字全部用例,并作以分析,力求总结《史记》中“且”字虚词用法的全貌,以期对虚词“且”字的研究提供一份资料.《史记》依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1959年9月版).《史记》中作为虚词的“且”字共出现594次,其中连词310例;副词223例;虚词连用61例.1.连词《史记》中“且”作为连词,既可连接词、短语,也可连接句子,甚至可以连接段落.主要表示进层关系,也表示并列、让步、选择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兰州方言是北方方言内部的一种地方分支,兰州话与普通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其中语音差异比较明显,(见拙文《兰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语言差异》,载甘肃《社会科学》83年第四期),而语汇方面的差异没有语音那么突出。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对比分析了兰州话的口语语汇和普通话语汇的异同之处,初步认为兰州话语汇的构词语素,构词法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兰州话的语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词语的词形变化和意义范围方面,即:兰州话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形态变化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量词的使用不及普通话那么丰富、准确;亲属称谓繁多;少部分词语的意义与普通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具有方言义项)。笔者试就这些特点做一粗浅的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