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泓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40-143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杨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
以往论者大都没有注意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有层次之分,只是笼统地将庄子人生思想标注上某某主义了事。通过考察,可以知道,庄子的人生理想包含三重境界:游于方外、游于有间、游于心或艺。这三重人生理想境界基本上与绝对自由、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相对应,都因为合乎无为的精神而臻于道的境地,也即通过无为而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3.
梁徐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3
自由问题是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 ,庄子创造性地构思为“物化”自由论 :通过达观中的体悟理解生命的本质 ,从心态的建设入手处理生死情节 ,进而通过审美超越的方式塑造自然主义的自由境界。“物化”自由论对传统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艺术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对“物化”自由论进行解读 ,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论鲁迅前期小说中的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狂人日记》、《长明灯》与《社戏》、《故乡》都存在着社会和自然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自然是人的自由意志与自由境界的隐喻。鲁迅以自然表达对人性自由的渴望,是由鲁迅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和自然价值观念本身决定的。自由意志是西方文化的范畴,自由境界是中国文化的范畴,这两者的结合,体现出鲁迅“致人性于全”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王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所谓的"至乐", 庄子的"至乐"绝不同于世俗所以为的至乐,而是体道之时所呈现的一种生命体验.至乐是一种超越于世俗苦乐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被庄子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意味着停止了一切情感活动,而表现为一种宁静超然,无所扰动,澄明通达的心灵状态.至乐绝非"适人之适",而是一种"自适之适"或者"忘适之适",即一种把自我的舒适与满足推向极至的精神享受.庄子的至乐观,在文人墨客的艺术创作中传响不绝.庄子对至乐的思考,或许能够促使一味追求世俗享乐的现代人,对"何为最大的快乐"这一终极人生问题有更深的体悟. 相似文献
6.
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庄子自由观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勇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36-40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张瑞君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润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7
根据教学的意向性和有效性,教学至少可以划分为三重境界:无我教学、有我教学与个性教学。其逻辑进路是,在教学意向上,由无我到有我再到个性;在教学视点上,由聚焦知识到关注学生再到洞察情境;在教学方法上,由有法到新法再到无法。而教学境界的提升则需要明确教育信念,做个仁者;培育教学智慧,做个智者;彰显教学个性,做个我。 相似文献
10.
庄子生命哲学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整个道家的生命哲学的内在结构和理论形式,从“精”气”神”的有机合成提炼出“形”“神”二元一体的生命结构观,以道衍生万物,注重现实人生的生命观,以“心”诠释“道”,逐渐形成循“道”入心的过程,最终达到“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这为后人研究人的生命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研究庄子“推天道以明人道”的生命哲学,有助于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16-21
在现代社会,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2.
王路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1)
在现代社会 ,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由是探讨诗意地安居如何可能的问题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是有意义的。晚期海德格尔将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著名诗句“人充满劳绩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予以深刻的哲学诠释 ,为寻求终极觉悟的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粮。在海氏存在论解释学视域内 ,其缘在展现、本真存在、临界状态中的觉悟 ,以及诗意的理想与现实的安居相即不二的思想 ,其存在澄明的敞开状态和诗思合一的生命体验境界 ,都非常接近中国大乘禅宗佛学的识度 相似文献
13.
论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炼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41-48
文章从形而上学和社会政治两个侧面分析自由的概念。在前一个侧面上 ,本文力图证明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决定论 ,我们都无法说明自由的性质 ,指出了哲学尚未给自由这个概念提供令人满意的说明。在第二个侧面上 ,本文试图为政治自由的思想做一些声辩 ,故而讨论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对政治自由的两种不同解释 ,指出了它们各自面临的困难。本文最后讨论了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的含义和关系。 相似文献
14.
雷蒙·阿隆对自由概念的划分标志着人类对于自由问题认识的深化。其中形式自由中仍然涵盖了之前康德思辨自由概念注重形式合法性的因素,而实际自由则是在此基础上对自由问题的一种升华与现实化、具体化,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沿着托克维尔这种现实化、具体化的方向走到了极致。而雷蒙·阿隆相比于马克思则又表现出了向传统自由观回归的明确倾向。与托克维尔相比,他的自由观中有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考虑,而不再局限于像传统哲学那样将自由的所谓先天形式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丁尔苏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7(1)
在转喻和隐喻这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背后有一种诗性逻辑.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转喻和隐喻并非对语言的特殊使用,而是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引得性思维与类象性思维的产物.根据钱钟书先生的隐喻两柄多边说,喻体还具有多义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张雨婷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1)
依据《沧浪诗话·诗辨》相关的观点,从纵向和横向两种维度对其核心观点进行阐述,同时,也对该文所内在包孕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地论析,并对其在文学史上对后世诗坛所产生的美学接受与传承的影响进行了“古代与现代”时间差异造成的语境化的历史性处理.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论学术自由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剑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91-92
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就其所承接的社会功能而言,它早已进入了社会的“轴心”地带,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沿革,引导社会潮流的变迁。大学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它在循着自身规律运转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受着来自其它系统的撞击和影响。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只有当大学有着自身相对的完满和独立时,方能支撑其行使历史赋予的功能和使命;否则,大学难以注入和体现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精神。自由不能保持,活力就不能释放,也就不能保证大学自由地去追求真理和播散人文精神。由此,大学的学术自由的合理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论迁徙自由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杜承铭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4(4):406-410
迁徙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宪法自由权,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正是因为迁徙自由权具有宪法权利属性,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中都有关于迁徙自由权的保障与限制性规定.根据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在我国恢复宪法迁徙自由权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应当提出确立宪法迁徙自由权的修宪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