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己做     
周毅 《快乐青春》2009,(2):74-75
大卫刚懂事的时候,就被父亲告知凡事要“自己做”。大卫哭着喊:“爸爸,我鞋带系不上了,快过来帮帮我!”父亲大声说:“孩子,这事你得自己做!”  相似文献   

2.
很多年轻的妈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孩子长到三四岁,想让他独自睡觉,可是怎么也不成功。孩子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可一到睡觉时就犹豫,一会儿让妈妈先陪一会儿,一会儿又要喝水……好不容易睡着了,有的孩子到了半夜,或者过来找大人,要求在大人床上睡觉:或者自己醒来就哭,妈妈们没办法,只有再和孩子一块儿睡。甚至有些孩子一和大人同睡就特高兴,有的到了半夜还会爬起来,看看自己是否还在大人的床上,然后才会踏实睡去。孩子在独自睡觉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大人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呢?这成了许多年轻父母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金海哨 《中文信息》2022,(2):161-163
中国有句名言:"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可以加以借鉴.现在的一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让孩子学这学那,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就会比别的孩子优秀,以后的机会就会更多,其实这种观念并不正确,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对孩...  相似文献   

4.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5.
正都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妈妈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上初一的小航就很烦恼。因为,他觉得妈妈不像其他人的妈妈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还总对他咆哮。小航困惑不已:自己怎么就成妈妈的"出气筒"了呢?妈妈一咆哮,我就哆嗦最近,小航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自己可能不是妈妈亲生的。要不,为什么妈妈老是对他咆哮?一天晚饭时,妈妈就大呼小叫:"还不快点吃,你把妈妈当保姆啊?东西到处乱丢,害得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你和你爸爸一样,都是这副德行……"  相似文献   

6.
廖彦 《家庭科技》2016,(11):49-50
正很多人都听到这样的话:反季节的蔬菜水果有害健康,用了催熟剂的水果会让孩子提前成熟。还有很多人问:哪些蔬菜是应季的?哪些水果是反季节的?不吃它们,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健康?孩子是不是就不会提前发育?按照中国"不时不食"的传统说法,食物得天地物候之气,它的性质与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不是应季的食物,它就没有那个季节的特性,那么它的健康价值就会因此改变。因此,古人提倡吃应季食物。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人们热衷于吃"初  相似文献   

7.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8.
正孩子们就像是一株株蓬勃的幼苗,每天都在茁壮成长,看着这一切,谁不感到高兴呢?同时,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做好对孩子的教育。眼要"大"一点如今,家长几乎全部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再加上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只要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几乎事无巨细地关注,使孩子全天候都处在家长的"注视"之下:作业有一点差错,家长马  相似文献   

9.
正79岁的张淑兰丧偶多年,有3个女儿,但自己平时和保姆生活在一起。"说心里话,我有点孤独,给孩子打电话,都说挺忙的,没说两句就撂了。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生活,也不去打扰孩子们。可最近总是忘这忘那,银行卡都不记得放哪了。有人劝我,把银行卡放孩子那,我没同意,别说银行卡了,就连密码都不告诉她们,平时跟她们说句话都  相似文献   

10.
正在英国,人们常用"床的阴暗面"一词,来形容有"起床气"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平日里温和的人被吵醒时,偶尔也会成为一个"低气压魔王"。"起床气"是什么"起床气"实际上是一种睡醒后的负性情绪,常发生在睡觉时被人扰醒、叫醒的人身上。由于自身是极其不情愿醒来的,因此当"起床气"上身后,会表现为莫名的情绪低落、火气大、生闷气、想打架、想骂人的症状,有时还能把自己气哭。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跌倒的小孩,倘若没有大人看见,哭一会儿就会自己爬起来。如果看到有大人注意,就会一直哭,直到被哄舒服才罢休。每个成人的心里,都住着这样一个小孩。被满足,是人的本能。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最痛苦的是,够得着的,却得不到。最痒人的是,好像能够着,但就是够不着。至于无论如何够不着的,看一番,赏一番,然后一阵风,一场空,一帧迷蒙给黄昏。  相似文献   

12.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第四提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人活着”是第一个事实。“活着”比“为什么活着”更根本,因为它是一个既定事实。 (1)“人活着”首先是指人的动物性机体的生存运转(从出生到衰亡),其次是指人意识自己在活着。 (2)选择死(不活着)总是极少数人;作为族类,人类生存着,所以说“人活着”是第一个事实。 二、“人活着”是什么意思。 (1)是被扔入的,即不是自己选择被生下来的。活不是人的选择和决定,它只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不选择不活,正如人被生下来似乎是神秘的(就科学说,这是生物的种族延续)一样,生下来就有一种继续活的要求(就科学说,这是生物本能),存在于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  相似文献   

14.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5.
当您的孩子受到无端挑衅、被别的孩子打哭了,您会不会教他出手还击?如果会,您又是怎样教的?下面几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做法,相信您看了可以从中找到点儿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家庭科技》2012,(2):9
在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老年漂".他们白白发苍苍,却要不远千里,从乡间或小镇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生活.虽有很多不适应,但都默默忍受.他们说:"这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据一项网络调查 "老年漂"中56.9%的人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高达83.2%的人选择"漂",是为帮子女带小孩.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穷养"想要培养的是男孩吃苦耐劳的意志,则"放养"强调的是让男孩回归男儿本色:正直、勇敢、有担当!两个案例两种担忧老罗的儿子刚上小学。让老罗担忧的是,儿子没有一点男孩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哭:作业写不完哭,东西找不着也哭。在家中遇到任何事,都会习惯性地问"妈妈,怎么办?"晚上,妈妈如果不回家,他就不睡觉。平日里,儿子很少出去跟别的男孩子骑单车或者一起玩,说是怕脏;也不像别的男孩子喜欢看《超人》,却像外婆一样喜欢追看《外来媳妇本地郎》。老罗  相似文献   

18.
<正>我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地帮助我的孩子、配偶、家人、同事、朋友?"我的回答通常是这样的:"帮助他人的关键是先帮助自己。换句话说,能够为他人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自己的个人发展。如果我变得聪明10倍、强壮10倍,那么请想想看,这对于我作为一位父亲、一位祖父、一位同事,会给相关的人带来什么。"真的,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礼物是我不断地发展。要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睿智。如果父母一切都做得很好,你们的孩子就会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中国会多。其实,会多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它困扰着许多国家。于是,治会议病的各种招数应运而生。 不使会议开得太舒服 美国一家公司的总经理采取了一个十分奇特的做法,他派人把公司会议室里所有坐椅的前腿一律锯掉两寸。这样,与会者就不会坐在这种不舒服的椅子上慢声慢气,重言  相似文献   

20.
正经常有家长忧心忡忡地问我:"怎么办?孩子都快被手机(或电脑)拐走了。"家长们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普遍。你的家里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正在和孩子聊天,别管你们聊的话题多严肃,聊得多起劲,只要手机铃声一响,孩子就会"噌"地跳起来,跑去看手机,把你一个人晾在原地。再如,孩子每天都"黏"在手机上,走路看,吃饭看,睡觉的时候也看。家长要是看不惯,让他关掉手机,孩子立刻不高兴,甚至翻脸吵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