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上,一首温婉悠扬的《茉莉花》见证了中国以和平方式实现正义诉求的伟大历史时刻;两年后,在中葡澳门主权交接仪式上,《茉莉花》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以来,在中国国家事务、外交典礼上,《茉莉花》曾被演奏十余次,至于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中的演奏情况,则无法统计了.  相似文献   

2.
据悉:原江苏民间歌舞《好一朵茉莉花》巴被选定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基本节目选材,以体现江苏地域特色,力避通常大型综艺晚会模式。但为适合演出场馆要求,《好一朵茉莉花》还需进行新的艺术处理。艺术节筹委会大型活动部在全省范围内对《好一朵茉莉花》中15个预选节目和14个备选节目的音乐作曲、舞蹈编导进行招标,目前已有结果。经过专家评审小组的审核,有13个节目竞标,中标11个节目。中标者中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艺术家,又有艺术造诣较高的青年艺术家。此次未中标和竞标的节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广为人知,传唱大江南北;在19世纪初叶就远播欧洲,陆续被改编为歌剧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化符号。本文拟对《茉莉花》及其流传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并依据当下的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上述研究做出评价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民歌《茉莉花》是一首中国特色民歌,对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本文对现有的关于《茉莉花》起源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指出民歌《茉莉花》应产生于明代末年,兴盛于清代,最早应在江淮地区流行。并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阐释《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是特定时空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茉莉花》传遍世界的同时,作为《茉莉花》的发源地,六合向世界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一年一度的“茉莉花节”,正向世界发出了六合响亮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刀锋 《金陵瞭望》2008,(18):78-79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在7月29日晚央视播出的《百年梦圆——2008迎奥运文艺晚会》上,《茉莉花》的旋律一次次在现场响起。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一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其实并不能算是纯正的中国民歌呀!  相似文献   

7.
陆宣 《金陵瞭望》2008,(18):79-79
最近一段时间,沉寂多时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发源地之争突然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7月24日,南方周末率先“发难”,以《“茉莉花”到底开在哪》为题,对《茉莉花》的发源地问题进行了探讨:9月1日,南京晨报又以《茉莉花到底是不是六合民歌》为题,再次进行炒作。六合方面紧急发表声明以正视听,年逾8旬的何仿老先生也不得不拖着病体出面澄清。  相似文献   

8.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10月16日晚,在江苏民歌《茉莉花》动人的旋律声中,由《美城》杂志参与协办的第七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雨花石节”国际文化旅游节圆满落下帷幕,市领导张枫出席了闭幕式。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10,(10):9-11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革,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 ——民歌《茉莉花》  相似文献   

10.
影片《茉莉花开》近距离关注女人生活,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本文援引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茉莉花开》所呈现的男女两性关系及其中体现的二元对立思维。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