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不容回避,研究西方失业理论,特别是西方失业理论中治理失业的对策,对于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于研究和思考我国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我国失业人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表现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范围大小不同、作用不同、政府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劳动者的影响不同等。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突出,因此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鼓励创业创新。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我国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经济是劳动过剩经济,劳动力供给过剩与劳动力需求不足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国有企业改革要深化,政府机构要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将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要用历史唯物产义发展观科学认识我国的失业问题,推动失业理论的研究。制定基本国策,重视和对待失业问题,积极稳妥地安置失业、下岗人员,攸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失业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失业问题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当前失业问题呈现的新特点及解决当前失业问题的新思路。同时提出了当前应该高度重视并研究的一系列失业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发展型社会政策主张以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福利解决社会问题,为我们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文章首先介绍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源起背景及其核心思想,然后针对中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现状和对青年失业的宏观、微观原因分析,提出了五点针对青年失业问题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对农村失业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但普遍夸大了农村失业问题。按照失业的定义,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农村失业人员主要是完全脱离农业的农民和农村的“黑人”,因此,在失业问题上,我国必须有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失业标准。治理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和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7.
魏玛时期的失业问题伴随当时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是战后的初期阶段,魏玛德国的失业问题开始凸显,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失业规模在1923年底迅速扩大。第二个阶段是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失业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20年代中期的"合理化运动"又导致德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这两种长期性失业类型使德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第三阶段是大萧条时期,经济大危机重创了魏玛德国的社会经济,再加上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和劳动人口结构的改变,严重失业问题直到共和国的崩溃也未能解决。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职工失业是我国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依据现代失业理论,联系我国失业问题的实际,总结出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失业问题的三大特征,以及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与再就业的六对矛盾,进而探讨了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社会障碍和自身障碍,最后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失业问题的系统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理论阐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相关概念,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与失业问题的关系;接着以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采用统计及计量经济分析方法验证了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与我国失业问题的关系;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阐明了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解决失业的政策主张,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几种失业理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失业现象,但大多对造成失业的因素分析不足.作者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进行模型分析,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分别导出有效劳动力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从而说明失业是如何决定的.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劳动力总供给不能被生产完全吸收的结果,由有效劳动力供给和有效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劳动力总供给、政府津贴、工资、消费是有效劳动供给形成的因素.劳动力总供给、工资、政府津贴、消费、资本投入和技术是决定有效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失业率一路攀升,尖锐的劳动力供求矛盾使就业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宏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运用总供需模型,分析了我国失业加剧的原因,从近期和远期、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 ,认为解决通货紧缩 ,首先必须解决好经济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及失业等问题 ,指出激活内需、启动经济要有新思路 ,并对几种流行观点进行了剖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真是扩招导致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本文运用劳动经济学的失业和职业搜寻理论对该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和国际经验比较,认为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其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因素,大学生“过剩”也只是一种假饱和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的范式概括起来有三个,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范式、新古典分析范式和凯恩斯非瓦尔拉斯总量分析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制度本质的角度,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失业的产生、变化和消除的过程。新古典经济学则从市场机制运行过程的角度,探讨了市场机制中不同变量相互作用而产生失业的各种机理。凯恩斯分析范式从总量波动的角度,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的缺陷是导致失业产生和发展的总量因素,为政府管理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政策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出现的“知识失业”只是一种假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因歧视现象而引发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一假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右移;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者的歧视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以新制度经济学假设的制度个人主义、成本—收益和均衡—非均衡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着重考察了基于供需、利益、价值因素的教育公平制度变迁过程,指出,要实现我国教育公平,必须保证教育公平制度供需均衡,教育利益的个人取向和公共取向协调,教育价值的个人选择、利益集团选择和社会选择统一。当前,要将教育利益置于教育公平的中心,确保教育利益均衡,彰显公民教育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到处弥漫着失业恐慌的阴霾。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中西杂糅的方式治理失业,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成效,反映了国家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体认程度。由于失业对策自身存在局限性和局势的日益恶化,政府无法获得根治失业的两个支撑点即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最终失业问题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交易费用的节约--社会关系网络维度的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解释企业的产生及其边界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交易费用是怎样被节约的呢?本文提供了一个研究交易费用的节约的维度: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的成长和运行中,是获取短缺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减少在内部建立与实施制度的成本并降低道德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社会关系网络在协调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汉宋兼采”及具有经世致用特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力侵逼所造成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曾国藩萌生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意识。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倡导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等等,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开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曾国藩的“中体西用”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使得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只能是“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开先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