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辽朝道教的史实,由于诸书所记极少,考古发掘资料所示也几乎没有,其研究颇难于进行。本文是这一工作的一个尝试。从《陷北记》切入,爬梳有关史料,逐步作出论证,以见当时道士、道观、道院、道教的存在,既有一定的直接“指称”的记载,又有一定的非直接“指称”的记载,足以初步显示出和烘托出当时道教的多侧面的形象,显示出和烘托出唐朝结束后道教及其文化氛围在我国东北、北部、西北诸地区曾经怎样延续。  相似文献   

2.
道教考古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北京地区道教的考古资料已有了一定积累,从唐代直至元、明、清,有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建筑构件、随葬陶器等,还有一批墓志、碑刻等珍贵的文字材料.这些考古发现是了解、研究北京地区道教人物、事迹、宫观等基本情况以及相关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内容的重要实物.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当前对于这些考古资料,尚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地区考古中发现的道教材料加以梳理,并略作综述.  相似文献   

3.
辽朝是我国古代以契丹族为主体,由契丹族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辽朝统治我国北方前后长达三百多年。由于民族的纷争,政权的更易,加上辽朝本身“书禁甚严”,留传后世的文献甚少,其中有关辽朝科学技术的记载更是一鳞半爪。要对辽朝的科技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实甚困难。本文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和现有的文物考古材料,以及学者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辽代。(不含西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作一简略概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契丹人崇佛,笃信萨满教,敬拜天地日月等神,这在辽代史籍中记载颇多。大量的考古材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已为世人所熟知。唯道教在辽地的流布情况,辽史记载的较少,考古材料亦不多见,因而论者很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仅据所知的几件辽代道教文物,管窥辽代道教,谈一点祖浅的看法。一近几年来,辽代考古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些文物对研究辽代道教颇有启示,下面试举几例。 (一)、1970年夏,赤峰市翁牛特旗发现的广德公辽墓,木棺上绘有青龙、白虎、朱  相似文献   

5.
长江流域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但宫观造像方面却遗存难考、史料不足。从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看,目前只能收集到十三通南朝宫观碑记。这些碑记记载了宫观中的神祗与造像,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宫观造像的形制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当时道教造像的存在形态,即: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道教神仙的供奉仪式,但南朝宫观中普遍不设置神像。  相似文献   

6.
《辽史》中关于天祚皇后萧氏的五世祖为萧继先(远)之记载,明显有误。该文通过辽朝历史文献检索、参酌考古发掘资料及史实背景分析,认为其五世祖应为萧陶瑰(一名谐里,汉名和),即其先祖当为萧陶瑰———萧孝先一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辽朝疆域的北界,人们多依《辽史·地理志所记“北至胪朐河”,即今克鲁伦河。但是《地理志》的这一纪事,是《辽史》撰者的重大疏误,不足为据。本文依据《辽史》中有关史料,通过辽朝统一北方、开拓疆土,并在胪朐河以北建置州城,派官管辖和设立军事机构等措施,论证了辽朝的北界不是在胪朐河;并探讨了《地理志》之所以把胪朐河误记为辽朝北界的原因。依据《辽史》,本文指出辽朝疆域的北界,是在今贝加尔湖一带。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初期的重要经典,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历史和语言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记录汉代道教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汉语面貌,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以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为考察对象,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搜寻所有韵文,从体式、押韵两方面对《太平经》中的韵文及用韵进行分析,探讨《太平经》的韵文体例及用韵特征。  相似文献   

9.
[摘要]明清道教老学文献中,出现了不少托名吕洞宾注解的《老子》文本,这种依托神仙注解《老子》的现象,与明清社会吕祖信仰盛行及道教的民众化发展趋势有关。托名吕洞宾的《老子》注文本存在着直接托名与扶乩两种不同形式,与普通《老子》注文本不同,它还具有传播吕祖信仰与道教信仰的意义。托名解《老》作为一种新的以仙解《老》方式,客观上反映出道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转向。  相似文献   

10.
《史记·楚世家》记楚文王始都郢的地方,历史文献一般都认定在今湖北江陵城北纪南城。此说以目前考古资料看,甚难成立。从目前的考古材料看,江陵纪南城遗址从城内的文化堆积、城门和宫殿基址的发掘和城外遗物的文化内涵看,都证明现在规模的城垣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所形成的。①所谓楚文王(一说楚武王)始都郢是在纪南城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童书业先生在《春秋楚郢都》一文中,用了许多史料,否定春秋时楚郢都在江陵,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把春秋楚郢都定在“汉水中游一带”,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春秋早期楚国的郢都应  相似文献   

11.
江西道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互联网在传承和传播江西道教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遇到相应的困难.文章从江西道教文化的网络传播现状出发,分析传播现状与特征、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从建设精品网站、构筑传播体系、加强网络传播多媒体形式、加强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关于顾亭林《山东考古录》的成书,《四库全书》及《续山东考古录》孔宪庚等学者序皆认为其是《山东通志》的“遗稿本”,完成于《山东通志》之后。据笔者考证,《山东考古录》成书时间为顺治十八年,而《山东通志》实际上是初修于康熙十二年,明显晚于《山东考古录》。同时,通过《山东考古录》与《日知录》初刻本、三十二卷本及《日知录集释》、《日知录刊误》内容的详细勘比,对《山东考古录》的几处阙误进行了校正,可以进一步认识《山东考古录》和《日知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三丰出生地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明之际的道教大师张三丰是一位著名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出生地、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所说“辽东懿州人。”大量文献和考古文物证明,这是正确的。辽、金、元懿州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而不是在彰武西南。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日本考古学界自60年代出版《日本考古学》丛书(河出书房)之后,开始全面、有系统地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进行研究。不过,在1978年以前,这种研究多半是以《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公开发表的材料为基础,不仅资料受到限制,而且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实地参加过中国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经历,在结论上有时难免隔靴搔痒。1978年之后,大批年轻的日本学者被派往中国各地留学、参加实地考古调查和发掘,从而写出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从考古学上研究中日古代交流也就成了热门课题之一。反观中国,目前对上述研…  相似文献   

15.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是道教史上重要的神仙传记,该书收集了历来流传的神仙故事,成为其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例证,展示了以金丹为主以及心性修养、积功累德的成仙方法,具有鲜明的宣教辅教色彩,同时也是当时神仙思想较为盛行的产物。《神仙传》与其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所阐述的神仙道教思想相互印证,反映了道教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启了后来道教通过神仙形象来传播教义教理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论楚地古道教与《楚辞》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所揣度的古道教,确曾在古代楚地盛行过,这可从楚史、《楚辞》和有关记载道教人物的古代典籍中找到大量根据。而《楚辞》的浪漫主义则是渊源于这种古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道教和具体历史背景来研究西昆者并不多见。“西昆”一名,虽取自《山海经》、《穆天子传》,但在北宋初年的崇道背景下,有浓厚的道教意蕴。整部《西昆酬唱集》从缘起,到诗人背景、诗歌内容,都有或隐或现的道教底色。  相似文献   

18.
道教虽然在创立后不久就开始随着移民的步伐向东亚各国传播,但道教真正在琉球立足、传播与发展,是在明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琉球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诸侯国。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并册封中山王察度,使之成为明朝的藩属国。闽人从福建来到琉球后,居住地被称为唐荣——又称唐营、久米村。为了表达对家乡文化的怀念以及族人共同进行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在唐荣里修建了天尊堂、天妃庙和关帝庙等,为国祈福,为民驱害,使道教文化以实体性的方式展现出来。18世纪,琉球王国政治家蔡温主持、用汉字编纂的《中山世谱》记载了中国文化包括道教的传播及影响。道教在琉球群岛上始终未能建立独立的教团,也没有专职道士,但"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成为琉球道教的鲜明特色。对幸福平安的追求是中国道教能够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并对冲绳文化产生多重影响的精神动力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道教文化在古丝绸之路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从秦汉至明清时期,这条道路成为道教文化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亚传播的重要路线。西南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古老的道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道教文化传播影响比较大的国家有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缅甸、老挝、泰国等,在古代道教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