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对仁的研究,从传统上仁的概念入手,考察了孔孟儒家关于仁的定义内涵,突破宋儒对人诠释的悖论,提出在文化上立仁,实践上行仁,层次上取仁的新的解释思路,从而使人能够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安生立命,自反自觉,使人情感得以安顿,生活达到和谐,精神上拥有一个和平宁静的乐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儒学史上,孔子人性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徐复观,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人物,对孔子人性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独树一帜的阐发。他的研究从考察”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中的转进入手,对孔子人性论产生的动力、原初形态、逻辑起点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5.
6.
7.
徐复观承传熊十力的心性哲学,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足点,体察民族生命,把握文化形态,积健为雄,成为勇者型的现代新儒家。当代学界对徐复观的哲学思想涉猎较多,却对他的美学思想研究不足。作者从心的文化、礼乐之心、虚静之心等方面,阐彰了徐复观在美学方面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8.
晚清宋学家曾国藩、郭嵩焘既像乾嘉学派一样崇礼、考礼,又超越宋学与汉学的对峙,以礼学沟通汉学、宋学。他们以儒家仁义学说阐释礼学,也汲取了清代汉学家的礼学思想;他们开掘礼学的经世价值,注重因时制礼,郭嵩焘更广泛地涉及改良礼俗的议题。由此可见,曾国藩、郭嵩焘早年治学均具有因应时势、调和融合的学术特征,这也是他们务实、灵活地应对晚清时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有清之兴,至康乾盛世,最称繁盛.乾嘉继之,亦有可观.然盛世的背后,却已显露衰象.封建机体,经历千余年的沧桑,此时已无再生活力,衰竭待毙,已是势所必然.就在此一时刻,西方列强已开始蓄意东侵,蠢蠢欲动;农民在封建专制弊政的压榨下,几不能活,揭竿而起,亦处一燃即发之势.随着鸦片战火的骤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使清政权陷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窘境.此一历史巨变,重又引发有志之土挽救世运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随着乾嘉汉学的由盛而衰,学术界亦面临新的抉择.正是在此历史转折的紧急关头,曾国藩应时而起,以挽救世运,振兴学术为帜志,致力于富国强兵,收拾人心,兴起学术等事业,俨然一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而就其一生实际努力来看,却也卓有建树,堪称晚清儒臣中最有成就者. 相似文献
10.
徐复观的历史观有三个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应是不断进步的,包括物质的进步和价值的升进,即人类一种向前、向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其进步史观的基本观念;从文化视角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中西历史的发展都是源自各自的文化性格,从而展现出了其文化史观的基本特征;将人的心性视为历史的源出之所,中西历史于是成为一种各偏向仁性和知性的发展,又形成了其心性史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维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5-41
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是徐复观新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所作阐释的要点在于:中国艺术精神可以概括为以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而只有庄子的艺术精神才是彻底的纯艺术的性格。庄子的艺术精神导出了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在画论及绘画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促使中国古代绘画由人物画转向山水画。在庄子的艺术精神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在现时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义,是一支对“现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疗效的“镇痛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的重镇徐复观以治思想史见长,其强调民族性的历史意识带有鲜明的主体间性特征。徐复观撒向“历史之流”的“民族文化之网”是无时间性的,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场或不在场的精神主体都成了网中的“节点”。从思想史的视角出发,在创造历史的本源上打通了历史主客间的阻隔,使历史主客汇流,实现了历史主体间性与历史对象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荀子礼学的深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荀子对礼的深度结构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从人间层面看,当礼作为社会秩序的依据时,它的深度结构体现的是社会交往理性;从形上层面看,作为根源性的不易之理的礼,是一种“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客观原则在宇宙万物之中的显现。苟子对礼的超越性的论证,重新确立了礼在人间的权威。与礼的深度结构相对应,礼的表层结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出版的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美学做了深度的发明,于奠定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开山地位厥功甚巨.徐氏把庄子美学诠解为中国艺术精神,企图在技的层面上与道会和,导致如下连续的困境:(1)把技外见道误读为技中见道,合乎常识然而却违异庄子本意;(2)引入现象学的纯粹意识以解读"心斋",将之定义为审美观照,成为技中见道说的反证;(3)把"天地精神"读作艺术精神,颠倒了庄子思想中自然对艺术的优先关系;以艺术取代审美,就无法在审美与自然的共通关系之中来为庄子美学作出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盛邦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6(8):60-65
徐复观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政治人,是一个传统论者,也是一个民主论者。他以“高次元传统”代表的名义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传统”与“民主”在一种思想预设中得到高度的统一。他有意将儒家思想作现代性解构,探询其中与现代精神适配的元素,最终将“儒家民本论”,诠释为与现代民主论一致的“儒家民主论”,并认定儒家民主之“理”历来与封建之“势”发生持久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追体验”的思维理路是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特色,他的这一问学方式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实困境的面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有觉解。因此,徐复观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时透出生命的意蕴。徐复观的这一诠释方式不同于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18.
“逸”和“远”作为中国绘画的最高风格是如何可能的?徐复观通过对此问题的心性学考察,认为这是庄学精神逐步在绘画中落实的结果。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便把艺术问题与人格修养问题联系了起来,由此,便可进一步证明心性之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