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50-53
罗纶领衔制订的<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代表了绅商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人们失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谋划、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使保路运动在四川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下去,对全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川籍留日学生与四川保路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纯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103-107
1911年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川籍留日学生先是进行了持续的争路宣传,其后又领导和推动了运动从和平请愿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给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谢大欣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5):10-13
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其中学生运动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运动主体为留日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他们通过讨论时事、参加和发展革命政治团体、鼓动群众和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等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了政治主张,提供了革命骨干力量,推动保路运动向着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方向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4.
薛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5):6-9
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从社会运动的视角剖析四川保路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近代社会剧烈的社会变迁、清朝政府的结构及其行为方式、近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行动者的结构性行为、在四川保路运动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规范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等。其主要启示是:四川保路运动在现代化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在解决社会矛盾时不能采取强力,要注意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5.
陈文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8-71
同盟会、哥老会加入保路同志会,使保路同志会成为各阶层人士大联合的组织。四川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发展成席卷全川的罢市、罢课风潮和抗粮抗捐的行动,表明革命形势已酝酿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罗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夏永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2-33
清末以来,保路运动此起彼伏。作为晚清史官的恽毓鼎,亦自发地将此运动与晚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予以密切关注,并将其对四川保路运动的诸多看法详实的记录在其所著《澄斋日记》中。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认识,恽毓鼎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震惊、急切到失望,又希望,最终又转为失望的反复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封建士大夫对于家国天下的细微观察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7.
鲜于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8-26
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曾经呈现出和平争路的态势,其基本原因在于这场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群众性恃法抗争风暴。运动的领导者依据对借款合同的研究,提出了破约保路宗旨及相应的恃法抗争举措。他们交替使用合法与非法手段,既动员了四川各阶层民众,也在一段时间内争取了四川地方政府的同情。在与清朝中央政府反复进行说理斗争的同时,四川地方政府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对峙态势与近代中国首次群众性恃法抗争风暴随之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学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在中国萌生,甲午战后,更是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狂飙巨澜,由此造成了文学观念、文学传统、文学体制、文学语言、文学传播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开始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巨大转型.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之外,学界还对其他各省保路运动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按地域来划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省份:一是湖南保路运动,主要有铁路国有、立宪派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湖北保路运动,主要是全局概括和其他各省保路运动的比较研究;三是广东保路运动,主要夹杂于其他论著当中。总体来看,对于两湖、广东保路运动的研究,是朝着研究方法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理论及视角单调、研究资料挖掘不足、研究内容局限性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推动龙舟运动在新时代的发展,继承与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龙舟运动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总结了各个时期龙舟运动的历史演变。结论如下:龙舟运动的现代化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龙舟运动可向多元化旅游行业发展、改进龙舟制作工艺、推动龙舟入奥以及与康复手段结合上加速转型。 相似文献
11.
李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11
1880年代上海股票风潮导致晚清股市失信,而1898年开始发行的"昭信股票"则又标志着清政府国内公债政策失信。1904年颁行的《公司律》虽然有助于推进资本动员,但却遭到官权不当干涉,从而使法制信用大失。社会对于政府"违法"、"失信"的抨击从《公司律》推行之后就持续不断,时有爆发,并在"保路运动"中达到高潮。晚清政府终因"牺牲信用",从而在革命浪潮中倒台。 相似文献
12.
张瑞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81-85
四川现代乡土小说是在丰厚的巴蜀文化的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其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如客观、冷静的写实性讽刺艺术,形象生动、独具表现功能的“川味”方言,以故事性见长的叙事结构等,无不彰显着巴蜀地域文化基因的影响,这是从艺术形式方面对巴蜀独特的地域文化意蕴所作出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1911年清政府处理铁路国有事件的失误与失败——以四川为中心的保路运动历史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廷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0-109
对清政府将粤汉、川汉商办铁路收归国有而引发的保路风潮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过去的研究皆从绅商和人民保路与革命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从政府应对社会性危机的角度研究这一事件,着重阐释清廷在处理路事过程中在哪些关键问题上作出了错误选择,从而导致事件向最严重的方向发展,以至于造成王朝倒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阎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47-49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转型的标志性人物,是惟一具有思想家气度的文学家。鲁迅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开创性,以及思想影响的历史穿透性,确立了他的这种标志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萧洪恩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4-29
自15世纪以来,土家族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哲学转型:第一次是“脱蛮入儒”,在土家族文化传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即以儒学文化为根本精神的中原文化传统,这一转型在改土归流后得以实现;第二次是全球性现代化推动的土家族初步接触西方现代思潮,形成了解决以“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问题为主题的各种哲学思潮;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新的哲学自觉,逐步谋求自己的哲学建构,并有了一些新的成果。文章强调的是转型过程,这一过程表明的是土家族不断趋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创性、超前性和追求完美性的结合 ,这就是我们建设四川特色文化的方向 ,这就是我们通过对巴蜀文化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得出来的一些认识。因此 ,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 ,对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 ,促进西部大开发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丁豪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90-92
近代四川知识分子群体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开始觉醒。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开始了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分化与转型。四川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转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封建知识分子向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从近代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政治转型,从向往资产阶级民主的知识分子向信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说学的知识分子转型。 相似文献
18.
李怡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四川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在巴蜀地域中流传甚广的龙门阵习俗以及撰写方志的传统,是影响现代四川文学尤其是小说的主要因素。方志意识促使四川作家较多地关注本地域的特殊生存现象;龙门阵习俗则影响了四川小说的叙事方式,那种对“故事”的重视,对事件背景材料的展示以及比较自由的插话等等皆可见出“龙门阵”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关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不仅塑造出超越自然条件约束的虚拟社会空间,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社会互动与社会集群方式,并由此改变了社会构建的路径.由网络社会崛起引发的社会变革,深刻表现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动员、集体行动以及文化权力的再分配.在“郭美美事件”中,网民根据自身的意愿生产事件的意义;而“西亚、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则直接表现出互联网文化形态的特点.由此可见,网络社会的文化特征正在成为社会变革的文化参照系之一,互联网将从文化上影响未来的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0.
王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9-22
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生育观念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这些转变的发生与转型时期四川藏族的经济状况和文 化水平以及四川藏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有关;促进四川藏族生育观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根本转变,需要继续 加强宣传和管理、发展经济、加大投入、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