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英帝国发动可耻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袭开中国大门的时候,道光帝举棋不定,最初起用抵抗派林则徐、邓廷祯等人,继而任用投降派奕山、奕经等人,最后以《南京条约》开了不平等条约的先河,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邓廷祯等被遣戍新疆伊犁,奕山、奕经降职后被派往新疆,出任和田办事大臣、叶尔羌(莎车)参赞大臣。他们都从东南沿海到了新疆,身分却有天壤之别。后者仍然是朝廷命官,前者  相似文献   

2.
《畿辅方言》包含多种文化元素,其中关于燕赵历史文化习俗方面的资料尤其珍贵。考察《畿辅方言》,可以发现其方言词不仅再现了清末民初燕赵服饰文化习俗和饮食文化习俗,而且还保留了清末民初燕赵的居住文化习俗和交通文化习俗。挖掘和传承《畿辅方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习俗与民族传统,可以更好地弘扬历史悠久的燕赵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道光三年潘锡恩编成《畿辅水利四案》 ,汇集了雍正、乾隆两朝国家大规模兴举直隶水利的专题档案。该书不仅是我们了解雍正、乾隆年间畿辅水利的专题历史文献 ,而且编者潘锡恩也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 ,如关于消除积水的思想、反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侵占行水通道的思想 ,对于今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谪戍新疆是林则徐身处逆境的一段重要经历,晚清史籍记载略而不详。现代史家主要依据林则徐遗存的日记、诗文、书信、杂录等,力图重构这段历史图像,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资料的缺阈,尚留有不少空白,需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即使对现有资料也有待深人分析,做多角度的重新审视。任伊临先生的《滴戍新疆的林则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滴戍新疆时期的林则徐做了比较全面的探索,匡正了前人包括拙作的一些错误,涉及以往忽略的问题,这对林则徐研究的进一步开拓,是颇有意义的。林则徐在新疆之所以值得进一步研究,首先在于这…  相似文献   

5.
褚红 《云梦学刊》2012,33(1):135-138
清人王树柑《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方言的辞书,也是一部研究河北古代方言的专书,在方言学史和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畿辅方言》以词汇研究为视角,对《汉语方言大词典》修订的作用体现在增补词目、补充义项、提前书证、补充书证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1985年8月30日,是先高祖文忠公则徐诞辰二百周年。文忠公27岁成进士,进入官场,至65岁告病还乡,前后38年,历官14省,行程半个中国,历经宦海浮沉。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政治活动家,他没有留下多少专门著作,但作为一个观察力极为敏  相似文献   

7.
今年8月30日是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届时,全国将举行纪念性的活动。福州市准备在林则徐的家乡建一座纪念碑式的林则徐塑像。林则徐享年65岁。他五十五岁之前,官运亨通,处在顺境。他一生最后十年遭流放,不得志,处在逆境。福州的塑像应当区别于将在广州竖立的那座。福州的塑像应当表现林则徐一生最突出的时刻,表现他最高精神在升华时的一刹那,应当选择他处在逆境时,即在他五十五、五十六岁左右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三十首》新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周轩 《西域研究》2003,(2):86-94
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是他流放期间深入天山以南勘地期间所作反映清代维吾尔人民生活的风俗图画,在其《云左山房诗钞》中为二十四首,但在2002年出版的《林则徐全集》中却为三十首,不仅增加六首,而且还有十首的字句有改动,本文就此进行新的解说。  相似文献   

9.
《衙斋杂录》(以下简称《杂录》)是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摘抄官方邸报和地方档案文献,而体例较杂的原始笔记手稿。第一册十三条,基本上是大事记体,后数条侧重录有关处理姚、洪“台湾之狱”上谕和奏稿;第二册十六条,主要摘自新疆地方档案文献,有的屯田资料中,曾有林则徐亲自划的着重三角圈和着重点。此《杂录》是研究战后林则徐思想,特别是研究林则徐筹划新疆开垦及其后期筹边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当福州市筹办林则徐纪念馆时,林则徐的后裔林念晶先生捐赠了一部珍贵的林则徐研究资料,即《衙斋杂录》,原存林则徐的长婿刘冰如家,现存林则徐纪念馆。该资料系林则徐在新疆期间摘抄邸报和地方档案资料而成。《杂录》分上下二册,封面称“林文忠公衙斋杂录”,落款陈培锟敬观。全二册共75页,不标页码,看来是林则徐阅读时随手抄下来的。册后题“刘冰如珍藏”,并印“少穆”篆字印章。上册摘抄邸报的时间是壬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日开始到癸卯(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全是关于清政府对清朝官吏的任免升降邸报,内容多与鸦片战争或鸦片战争善后的人  相似文献   

11.
林则徐的《云左山房诗抄》卷八有一首《陈朴园大令乔枞属题其尊人恭甫前辈〈鳌峰载笔图〉》诗:海内经师叹逝波,乡邦文献苦搜罗.匡、刘未竟登朝业,何、郑俱休入室戈.神返隐屏生岂偶,编传左海好非阿.者番归访金鳌岫,倍感前型教泽多.篇中没有标出此诗(下简称《题图》)的写作年月,其他如《林则徐年谱》和《林则徐传》也不曾述及.这首诗内容比较丰富,从中可以窥见林则徐晚年思想之一斑.本文拟就此诗的写作时间和历史背景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林则徐,作为我国近代史开端的杰出的爱国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以他在禁烟抗英斗争中的历史贡献和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而载入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赢得了“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的光辉历史地位。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  相似文献   

13.
1 通志是指一省范围的地方志。它大致可推源于宋代王靖《广东会要》及张田《广西会要》之作(《宋史·艺文志》);但那是合数郡之要为一书,且篇卷甚少,尚无通志的名实。元代即有行省之设,又为纂修《大元大一统志》而命各行省撰送图志,遂为专修省志准备了条件。及至明代,各省多撰省志,其间有名“通志”者如浙江、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有名“总志”者如湖广、四川;有名“新志”者如贵州;有名“书”者如福建(《闽书》),纂修省志工作可称一时之盛,对请以来的普修通志工作颇著影响。但是,地处冲要的畿辅地区却未闻有志,稽其原因,则因“明代以畿内之地直隶六部,与诸省州县各统于布政司者,体例不侔,故诸者皆有通志,而直隶独缺”(《四库提要》卷六八)。 入清以后,随着杜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编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十一年(1672年),大学士卫周祚奉命陈事六条,其一即“请令天下郡邑各修志书,宣付史馆,汇成通志”,其意在为纂修一统志准备材料,所以要求凡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均当涉及。康熙接受了这一建议,使命各地组织人力,纂修通志,并颁发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纂辑的《河南通志》作为参考模式。二十二年(1683年),复由礼部命各省于三月内成书。这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草率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1-36
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5.
《云左山房诗钞》是研究林则徐政治思想和诗词艺术的主要著作,但人们平时研究和引用多系转抄,给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林则徐诗集卜书的编选出版,无疑对学术研究起推动作用。余地处偏僻小城,消息闭塞,末能购得此书,无缘得窥全貌,仅在朋友处看到其中林则徐与蒲城人有关的几首诗篇的复印册页。读后感到选本的最大优点,对原诗作了极为必要的简明注释,说明该诗写作的大致时间、地点、背景和原刊卷次,同时,对酬和诗的原作者和一些历史人物也作了必要的简介,向人们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资料,是近年难得的一部珍贵资料书。可能由于卷…  相似文献   

16.
一近年来,人们常用的分析句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句子成分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也就是传统语法的分析法;另一种是直接成分分析法,一般人又把它叫做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以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和附加成分、说明句子的格局为目的的。它的优点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概括的:“有提纲挈领的好处”,容易抓住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  相似文献   

17.
18.
<诗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傅道彬先生引用史念海的观点,认为顿丘是在浚县东北方的屯子、蒋村一带,实则有误.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应该在浚县西部20公里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即传本<诗议>的前半,和传本<诗议>的后半以及皎然<诗式>,对很多问题的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走向两个极端.这二者可能不是作于同一时期,<诗式>定稿于贞元五年(789),作于皎然晚期,<文镜秘府论>所收<诗议>则当作于大历八年(773),甚至广德二年(764)之前,作于皎然早期.这说明,从<诗议>到<诗式>,皎然的文学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这个变化过程,可能与大历贞元年间诗歌现念的变化.与当时一些士人性格作风和马祖道一洪州禅的影响有关.怎样更为准确地把握皎然及大历贞元年间文学思想面貌,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游侠列传》是《史记》的一篇奇文,太史公对游侠采取褒扬的态度,后世对游侠与《游侠列传》的评价则褒贬不一。大致情况可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的论者多待贬意,解放后对游侠及《游侠列传》则以肯定赞赏为主调。班固指责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其证据之一就是“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①,从思想上与圣人的来否定《游侠列传》。解放前,历代评论者多附和班氏之论。董份云:“史迁道李陵之难,交游莫救,身受法困,故感游侠之义,其辞多激,故班固讥其进奸雄,此太史公之过也。”②进一步分析了司马迁写作此传的动机和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