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华裔作家为抵御身处海外所遭受的欺辱、寻找身份的认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根据需要,对关公形象进行了选择性接受与改造。这是关公形象在美国变异的开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并对华人及华人文化存在偏见,再加上华裔作家对关公形象有意无意的误读,造成了美国人对关公形象的歪曲,最终在影片《我是布鲁斯》中臆造出一个妖魔化的关公形象。这是关公形象在美国的再度变异。  相似文献   

2.
女娲文化是三晋文化的源头,女娲文化、三晋文化、关公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应当继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关公信仰与商人精神——一种基于宗教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都市民间信仰。在现代都市社会,关公神像不断出现在豪华的商业大厦中。商厦中的关公信仰对商界人士具有多重意义,它既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树立自我形象,也可以为商海弄潮者提供精神安慰,还能够帮助商家塑造诚信形象,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同时,关公信仰所蕴涵的经济伦理价值对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剖析关公信仰在当代的发展演进,有助于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4.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不等于关公文化,关公的出生地不等于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的源头也不可能是关公奔波征战于一时的冀豫、徐兖、江淮等地,而只能是其威震华夏、显灵成神的荆州。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诸多传统文化被重新"发明",关公信仰作为关帝故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也在以"关公牵线、旅游搭台、经贸结亲"为主格局的关公文化经济模式中被重新"发明",其社会文化功能在历史承继的基础上,也发生着当代的传统发明。透过这些社会文化功能演变,可以发现只有发生"在地化"的关公信仰,才能使关公信仰得以保持"原真性"而普遍流行。这一观点也可以推广到对于凡能体现统一国家历史的诸多神圣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6.
后奥运时代既继承了奥运精神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又承接了对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反思,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社会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金元浦 《河北学刊》2008,28(3):179-184
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成为北京整体发展的"引擎"。北京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恰逢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经济形态上看,现代奥运是一种文化创意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战略实践,是全球最大的文化展会,是世界会展经济和广告业的顶级实践。2008奥运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与阶段发展的中心;奥运产业已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运经济的推动下,北京将在与奥运紧密相关的十个方面全面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永华 《兰州学刊》2011,(5):219-221
体育运动是奥林匹克的本质特征,奥运文化在体育运动、宗教信仰、战争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奥运文化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推动民族文化世界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5日至6月7日在荆州古城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胡小伟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曦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扬华和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德铉以及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委党校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中外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题为公关文化,收到学术论文25篇。研讨会采用分组讨论、大会交流的形式,对关公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关公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研究关公文化应以江泽民同志用先进文化教育人…  相似文献   

10.
论科技奥运的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理论界》2008,(8):6-7
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伴随着申办的成功和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的不断深化,科技奥运理念不仅在我国各个领域不同人群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IOC)各成员国的普遍认同。本文阐述了科技奥运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奥运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科技创新系统工程,以先进技术作支撑,是奥运与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是弘扬奥运精神与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中的关羽是后代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载体。《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则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最终,在关羽崇拜中,关羽形象演绎成至圣至神的宗教神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刘明  孙荣秀 《河北学刊》2007,27(3):111-113
《左传》以其张扬的理性精神,昭示着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卜筮现象的大量存在,使《左传》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并存的产物。本文从《左传》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卜筮现象入手,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彼此的消长情况。《左传》中记载的卜筮现象,正说明史官文化最终覆盖了巫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整理《周礼》《考工记》《尚书》《管子》《诗经》《汉书》等中国先秦时期文献中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居民点区位布局理论的内容,明确中国远古时期有代表性的区位布局理论,可以为认识中国农村居民点区位布局优化、农业用地区划的历史文化根源及其演变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红阳 《理论界》2013,(10):181-184
大学精神对国家、社会、大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学精神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当前的大学精神虽然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方面,而这些方面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当前的文化系统出现了问题.因此,要解决当今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路径之一就是进行文化自觉,要匡正大学精神也要必须进行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有宏观上的文化自觉,有微观上的文化自觉.对于大学而言,微观的文化自觉也就是校园内的文化自觉,只有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改善局部的文化小气候,才能为大学精神的匡正提供坚实的文化基底,才能从根本上还大学精神本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福"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也是中国文化神奇而富于魅力的文化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国"福"文化的理解和探究,来揭示出它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的一些契合点,旨在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一世界体育盛世舞台,来展示中国优秀文化,丰富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理念,使得"人文奥运"的理念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奥运经济的八大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现已成为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奥运经济至少具有稀缺性、公共性、资产专用性、区域性、阶段性、间接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特征。只有准确把握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才能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但中华民族精神蕴含在中华儒家文化之中是其理论共识。儒家的"和谐"与"理性"、"内圣外王"之道、人文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及"心性之学"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固有的内涵。现代新儒家致力于从儒家文化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精神,是有失公正性的,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儒家文化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现代新儒家力图从深层的精神内核来认识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我认识过程的深化和发展,也是继续研究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任万明 《河北学刊》2004,24(4):70-73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19.
儒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丽丽 《河北学刊》2004,24(4):68-70
《孟子·告子上》云 :“耳目之官 ,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 ,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人是一种能够自做主宰的动物 ,因而人需要有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生活 ,没有了精神的支撑 ,就沦为行尸走肉。没有了灵性的行尸走肉 ,只能算是一种“物” ;这种“物”由于丧失了主体性 ,必将被声色利禄等外物所牵引 ,沉溺而不能自拔。现实社会中 ,许许多多的人只知追逐利益和享受 ,不断地在把自己变为一种丧失精神的“物”。寻找精神的家园 ,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是当代人特别是富裕起来的人的当务之急。一个人需要有精神的支撑 ,一个民族更需要有精神的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 ,没有伟大民族精神支撑的民族 ,是不可能长久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 ,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兼并日益明显。在西方文明处于强势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 ,中华文明如何振兴和发展 ,中国人在什么样的精神家园里安顿自己的心灵 ,这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