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政治生活是人们调节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机制和活动,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政治体系的同向性、肯定性、一致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并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体验,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及价值实现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活动的核心,是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政治实践的交集.政治的认同与认同的政治对立统一,基于利益关系,围绕着权利和权力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构成了政治生活的基本问题与核心内容,实践特质使得政治认同成为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的政治纽带.政治认同在价值取向上总是由利益关系主导,并以政治文明为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和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体系、目标体系和考评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旭光 《兰州学刊》2006,(9):98-100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一定的政治体系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和相应的支持行为。政治认同不仅仅是人的心理感觉或意识,而是认同主体围绕着一定利益诉求而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4.
略析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倜 《社会科学家》2006,31(Z1):51-52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体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有显著的改进,但当前我国政治参与面临着公民参与水平不高、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提高公民文化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内涵着政治领域的和谐,也必然要求完善的政治体系的保障和支持.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诉求突出表现在,以科学的执政理念为指导,以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依托,以和谐的政治关系为内容,以健全的政治制度为保障,以先进的政治文化为支撑.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治精英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其中政治精英掌握着重大决策权,其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决策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决定着政治活动的性质.在民族社会中,以民族领袖和政治家为代表的政治精英深谙民族文化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民族政治体系的运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通过探讨民族精英的内涵以及民族政治精英的形成、特征、类型及其功能,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民族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在百年中实现了自身体系的系统建构,形成了内在的逻辑规定。从主体架构看,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和政治目标主导着其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从历史演进看,由“价值存在-系统建构-价值关联”所组成的完整逻辑链条确证着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演进;从实践进路看,实践原则、实践方法和实践指引推动着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发展,昭示着其在新时代的良性运转。三者相互支撑、共同作用,遵循着价值、历史和实践的逻辑演化路径,内生出党的政治建设的严密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建设提供积极借鉴。  相似文献   

8.
经济因素是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外部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民主发达的程度。其中,经济体制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民主政治体系的各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将大大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一、市场经济培育了民主政治意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极长封建历史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于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内涵着政治领域的和谐,也必然要求完善的政治体系的保障和支持。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对政治体系的诉求突出表现在,以科学的执政理念为指导,以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依托,以和谐的政治关系为内容,以健全的政治制度为保障.以先进的政治文化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体系、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三者关系中 ,如果说社会生态体系是政治生态体系的直接基础 ,那么 ,自然生态体系则是社会生态体系与政治生态体系赖以立命的根基。自然生态价值准则潜在着社会人文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作为唯一具有理性和智识的动物 ,人类没有理由拒绝大自然在生态法则上给予社会的无私奉献。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论准则 ,用于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的内在矛盾 ,是人类社会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的范畴内,艺术具有政治维度和隐喻功能.在艺术的政治表达中,作品的主题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政治表达之间却存在着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关联.艺术风格各要素在所承载的作品中形成某种"话语"体系,并以此来表达某些政治观念和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中存在着一个自足性的政治学体系,即"道"或"道术",包括天道、人道、治道,其中"治道"概念与现代政治学相类似。就体系而言,中国传统政治学包含着两个层次的体系结构:以天道、人道、治道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而形成的形而上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和以礼、乐、政、刑为核心范畴的政治实践中具体操作层面设计。  相似文献   

14.
家族政治:亚洲政治的魔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族政治是家族组织长期控制或者影响政治体系的一种政治形态。它表现为家族力量在一个政治体系里居有支配性地位和特殊影响。在亚洲地区,家族政治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左右或主宰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亚洲家族政治渊源于久远的家族社会,而近代以来又没有发生内生的民主革命,从而使家族政治延续下来。家族政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价值,对于保持政权稳定性、政治连续性、推动政治转型都有一定作用。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接班人的正统性、家族政治的认同性、权力经济、政党分裂、家族政治的延续性等。所以,对现代政治体系下出现的家族政治这一政治返祖现象,需要作认真分析、全方位考察。  相似文献   

15.
中外学者关于互联网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涉及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治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等方面,并存在着悲观论与乐观论的分歧.实际上,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而构建的全新王国,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掌握技术和用于什么目的.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暴露出诸如加速着全社会的货币化、推动着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造成GDP与国民福利的背离等严重问题,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生态理论以及社会理论基础之上,以确保其科学性和人本性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理工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理工类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从而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强、流于形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困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探索和构建符合课程需要和学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理顺管理体系,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就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概括、提炼、总结、演绎出一套逻辑自洽的政治知识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所包含的特殊性及特殊性中所蕴含的现代政治的普遍共性,以知识体系的方式自觉呈现出来。尽管政治知识高度重视作为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其发展历史却显示这种普遍必然性带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不同国家的政治知识体系反映着不同的国家主体性内容,并因国家主体性内容的不同而在政治知识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主体性提供了政治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客观基础,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则必须自觉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特殊国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政治理论是力求真实反映客观的国际政治现实的、经过反复加工提炼的范畴按一定的逻辑构成的体系。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模型表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 ,国际政治理论发挥着描述、解释、规范、预测和政策的功能。不断寻找新的范式是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核心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引领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整合和认同作用.立足新时代,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全面、准确、客观、立体地阐释、表达和传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含的思想价值,是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话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政治话语体系创新;需要不断深入学理研究和理论阐释,积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动大众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努力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积极推动国际话语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