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一川 《东岳论丛》2008,29(3):133-138
近代日本留学与其他国家留学最大的不同,是存在一条不受政府控制的自费留学渠道。日本自费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就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现状看,国民政府重视理科留学教育的政策在日本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日本留学中存在着反国民政府的"政治留学"现象。海外留学的整体走向在民国初年由日本转向美国之后,在30年代又一次返回日本。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留学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的留学热潮中 ,赴日本留学者就多达 4万余人。日本在清末成为中国维新人士、革命先锋、民族精英留学和活动的最主要地区之一。本文就清末 (190 0~ 1911年间 )留日学生几次重大的爱国活动研究 ,进一步探索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发展轨迹。清末留日学生爱国活动有 :一、拒绝沙俄驻兵东三省。二、抗议日本大阪博览会歧视华人。三、开展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集会、结社活动。四、创办报刊杂志 ,广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思想。五、抗议日本政府限制中国学生留日 ,呼吁“办学爱国”。六、关心国事、心系故乡家园。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政与留日大潮的关系极为密切,留学日本是当时清政府解决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并大力提倡的结果,而日本政府为了其在华的长远利益,也试图利用中国人普遍的留日愿望实现自己的阴谋,少数日本有识之士则希望通过接纳中国留学生以维护中日的传统友谊。清末留日学生人数众多,达20000以上,为当时人类有史以来留学人数之最,且所学专业多样,以师范、法律及军事为主,回国后的主流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我国留学日本的官、私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曾创办多种刊物,进行革命宣传。虽然陕西的留日学生人数较少,最多时不过百人左右,但在从事革命宣传方面却不落人后,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07年起,在短短的三年中就创办了四种刊物。 1907年夏,高又尼、党松年、郗朝俊、马凌甫等人在东京筹办《秦陇报》杂志,拟每月出一期,每期四万字,但因缺乏经验,编辑举人不当,内部也不够团结,使刊物几乎流产,后在赴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史上,永远铭刻着日本教育家松本龟次郎先生的名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一批批中国留日学生在他的辛勤培育下,成为中国的国家栋梁.这些留日学生无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教育等发展上均有突出贡献.本文仅就松本龟次郎先生如何献身于中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及其所从事的留学生教育的特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尊严  徐志民 《东岳论丛》2004,25(2):116-120
在清末中国留日运动的大潮中 ,山东也曾出现竞相赴日留学的热潮。从现存的各方面的记载看 ,清末山东留日学生总数约在 60 0人左右。山东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 ,除时代背景使然外 ,也与山东与日本海上交通便利 ;清末推行“新政” ,山东需材孔亟 ;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鼓动等有关。清末山东的留日学生 ,除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外 ,由于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开化程度等条件的制约 ,而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反过来 ,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着日后山东各地的社会变迁、文化进步及政治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一词源于日本,唐代日本派学生留居中国学习中华文化,故名(清朝用“游学”,意亦同)。中国人到外国留学则始于1872年,至十九世纪末,清朝派到欧美日本的留学生约300人,人数不多,影响甚微。而留学作为一个爱国运动,则出现二十世纪头十年,达到1万多人。广西在全国的影响下,也掀起了留学热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留学生的宏观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在清末“留日热”、五四留法勤工俭学运动、20年代的“留俄热”和80年代后的留学大潮的推动下,持续发展,规模宏大。留学人数大体有四五十万,可分为“政治留学”和“学问留学”两种,对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变影响深远。从发展趋势看,一是留学教育的起伏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兴衰相一致;二是由单纯的留学教育问题发展成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三是留学生的价值追求逐步由“求知识”向“求生存”演变。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纪念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新回顾其一生走过的革命道路,笔者认为,对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应当给予足够的评价。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成功,而中国却拖延了很长一个历史的期。这使得本世纪初叶,中国出现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待李大钊踏上日本国土之际,中国的留日学生已经数以万计。按说,当时他去日本留学已不算什么奇事,但他这一段经历对其一生却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容闳首倡幼童赴美留学为始端,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早期同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每个波峰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一、清末留日概况中国学生正式赴日留学,是从1896年开始的。在这以前,虽有学生赴日,但只是由驻日使馆延请教师学习日语,以培养日文翻译能力为主。1896年,清朝驻日公使祖庚招募13名学生到日本学习。这13名学生并非清政府计划派遣的,只是因为他们正式进入日本…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为培养忠实于日本的高级“人才”,日伪政权十分重视公费留日学生的选派,伪华北临时政府(包括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维新政府、汪伪国民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派了不少公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为主,可以对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沦陷区内扶植的伪政权及其所属地方政权和御用团体选拔、派遣留日公费生的情况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梳理,进而深化抗战时期的日伪政权留日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及日本近代教育成功的经验,推动了中国留日学生速成教育的兴起。速成教育主要有师范科、法政科、工艺科等专业;因学习一年左右即可毕业的较短年限,致使留日学生趋之若鹜,形成20世纪初年的"速成科时代";留日学生速成教育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对晚清社会变革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临近21世纪,国际互联网络开始蓬勃发展。它自90年代初期以来,连年呈几何级数增长,于1997年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全球联网主机数近2,000万台,上网人数突破一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体,互联网络的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但它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对中国新闻媒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如何面对挑战,摆脱困境,是中国新闻媒体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一、中国新闻媒体发展现状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改革虽然步履蹒跚,几经起伏,但新闻媒体依然朝着民主化、法制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特别是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6.
活着进入21世纪──90年代文艺眺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进入21世纪──90年代文艺眺望毛峰如果说80年代是中国文化的当代性开始觉醒的时期.那么90年代则是这种当代性充分展现其令人瞠目的活力、令人扼腕的危机与令人鼓舞的前景的时期。90年代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是长久隔绝于国际环境之外的中国文化人渴望与国际...  相似文献   

17.
再造企业工程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梁琦再造企业工程兴起的背景80年代,日本企业的先进管理和日本的经济腾飞曾使美国人瞠目结舌,很多美国公司纷纷向日本取经,以日本公司模式进行管理变革,可惜效果不尽人意,以致于日本人洋洋自得地嘲笑美国人缺乏竞争力。然而90年代...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中止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山西在日军的统治下建立了日伪山西省公署,在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安排下,曾先后向日本派出了四批共44人的留学生。在此期间还有部分在省外就学的山西籍学生通过其它的途径留学日本。抗战期间的山西赴日留学,是非常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既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步活动和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近代回族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清末甲午之役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求自强的途径,纷纷负笈东渡,留学日本。据日本学者实滕惠秀氏研究,至一九○六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达八千名左右。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不少青年学生积极组织团体,创办刊物,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一支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关于鲁迅生平赴日本的事,我国迄今为止的所有鲁迅年谱、年表和传记,都写着鲁迅一生共三次去过日本。这就是:一九○二年春赴日本留学;一九○三年夏暑假返家后再赴日本继续留学;一九○六年六月回家结婚后又再次赴日本留学。一九○九年夏天,鲁迅离开日本回国,经许寿裳的介绍,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次年八月,回到故乡绍兴任教,直至一九一二年二月下旬离绍兴去南京教育部任职。那末,鲁迅在一九○九年回到祖国以后,是否再也没有去过日本呢?其实不然。最近,我们查阅了鲁迅在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间的书信,特别是一九一一年致许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