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新环境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不足是中国小企业难以应对高科技产业发展和经济国际化带来的挑战的症结所在。除了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外,制度和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变革也是有效降低中国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创新需求和创新供给的必要前提,应该成为政府小企业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闫茂旭 《南都学坛》2010,30(2):103-106
历史制度主义的旨趣是关注历史。研究农村合作化运动能为考察当代中国乡村政治发展提供历史支撑。农村合作化运动本身是一个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博弈的过程,其间渗透的是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国家与作为制度需求主体的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其结果为乡村社会进一步的制度变迁打开了闸门。  相似文献   

3.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而目前,中国农业反哺政策中所存在的制度供给缺陷,给中国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困难。文章在深入分析了反哺农业制度供给缺陷的原因基础上,从制度供给视角探讨了反哺农业的制度供给目标与路径,并提出要创新中国反哺农业的社会公共政策,加强中国反哺农业的制度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大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定程序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中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发现,由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使得地方财政支出的呈现城市偏向,导致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分配环节影响不同收入来源,城乡收入差距则不断扩大。实证检验同样发现,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城乡不同收入来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存在区域差异性,结论与理论分析以及中国现实相符。我们认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体制变革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创新两个层面来考量,一是通过制度变革来重构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促使地方政府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二是通过供给制度的创新,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摘 要] 当代中国农村体制变革进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底层创新到上层建制的过程,农民的底层创新实践包括生存压力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修改”、经济理性主导下对集体经济制度的突破,以及权利诉求下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政策修改和“合法化”农民创新实践两种方式实现了底层创新向上层建制的转变。上层建制受到维护政治统治、当时的国家发展战略、当代中国基本国情、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目前没有明确界定的产权,缺乏完备的决策信息,而交易成本又很大,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恰恰相反。要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难度很大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着力进行制度创新。但中国企业的制度安排主要由政府决定,企业自身的制度创新是被动的、非自发性的。即中国国有企业制度主要是外生的,制度本身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领域的一个变量,它们是对社会发展的反应。因此,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特点;而创新模式是以国家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辅之以企业自身的诱致性制度创新。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的不均衡问题,振兴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7.
宪法变迁是立宪主义国家面临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时的制度供给手段,是社会事实与规范系统相互调适后的制度表达。近代以来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宪法变迁与中央政府变革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四对函变关系,并呈现出"合法"变迁的总特征。这些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实现宪法规范和社会事实之间的适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有许多农业经济制度供给不足 ,涉及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生产体制、相关系统以及作为外部环境的国民经济宏观运行体制 ,已经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整体创新。新一轮农业改革必须加大强制性制度供给的力度 ,从产权、组织、市场发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制度创新 ,由单项改革转到整个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社会事业的三个供给者(政府、私人和非营利组织)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我国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是由政府供给模式向三者"共担"模式的转型。改革以压力系统下的政策过程为起点,正式制度变迁的进程也受其影响,然而政策过程只是制度演化的一个环节,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是社会事业供给领域内的秩序扩展。政府既不能扮演"社会工程师"的角色,也不能回避重大变革。加强自身执政能力的同时推动政治体制创新,是社会事业供给有序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初期中国选择体制外改革的路径取得了成功。改革新时期 ,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战略发生了重要变化 ,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 ,新的制度需求要求提供新的制度供给。体制内创新的改革路径是对新世纪经济知识化信息化所创造的经济机会的制度回应 ,是对资源要素相对价格长期变化的制度回应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律制度降低了体制内创新的制度风险与交易成本的结果 ,是为了克服无效率体制所产生的消极制度连锁效应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 ,选择体制内创新的制度安排 ,不仅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形势和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也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逻辑证明。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产业化中的市场创新是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整合的过程.我国市场创新中存在着市场创新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失衡,表现为市场创新与资本化和投资子系统、生产和组织子系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衡.构建新的协调均衡,首先是建立市场创新风险资本,健全市场创新的投资系统,其次是促进市场创新的制度供给,健全市场创新的生产、组织系统以及推动市场文化和企业文化发展,健全市场创新的文化价值系统.总之,市场创新对科技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赖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整合,有赖于市场创新与社会的整合和均衡.  相似文献   

12.
制度是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变量。西部地区存在制度供给“稀缺性”现象,其原因在于西部内敛的、超稳定结构的文化有环境特征,以及政府的制度供给力度不足。解决制度“稀缺性、问题有赖于政府力量的加强和西部地区学习能力的提高。制度变迁离不开社会发展质量的作用。当前西部地区制度创新的方式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捕,但最终必须逐步转变为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来确立西部制度供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发展经济学演进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革问题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其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复兴和制度创新时期.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除需要有资本积累、科技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外,还要变革和完善政治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制度变迁方式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交易行为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由政治代理人(如政府)从外部强制推行的方式;二是由分散的经济组织经过创新、仿效、选择、接受或抵制过程,即由一个从需求到供给的诱致型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模型来分析比较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不同时期和环境条件下的优劣,并探讨中国市场经济在现阶段应该选择的制度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论创新,属于一社会的自源发展范畴。中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性质,总体上尚处于依附发展阶段,这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尽快完成和实现科技本土化,从而促成社会文化进入到自源发展阶段。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认清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逻辑出发点,抓住科技本土化的主战场,对传统认知思维形态之缺陷保持高度警醒并给以自觉主动的革新,进行一场理论、实践、制度皆包含在内的完整的文化创新,这几方面构成了科技发展观变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住房公积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制度。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借鉴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经验,中国住房保障相关制度安排包括:扩大筹资渠道、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审核监督,提高保障住房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已经显示出灿烂前景的发展阶段,引起举世瞩目。邓小平是中国经济制度创新事业的奠基人。他领导中国实行经济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无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制度文明建设史上,都十分富有特色,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是以一场成功的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作为先导的。计划和市场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配置经济资源和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还是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去建设社会主义,是动世纪全世界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18.
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制度创新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变革。本文在分析制度安排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运用均衡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法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制度创新进行了规范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社会处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凸现期。凸现的基本原因是:社会转型与利益的分化、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资源占有的结构性不平等;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的多元性;社会活力的不断迸发与制度供给的不足;风险社会来临与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等。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制度机制是多元的,其中包括产权治理、收入分配治理、就业和社会保障治理、权力控制和政治参与治理、“劳”“资”“政”合作治理。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长期的,治理社会矛盾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  相似文献   

20.
第三部门和制度供给不是单项的被制约和制约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双向互动的制约和促进关系。一方面,第三部门必然在制度的制约和规范下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第三部门可以参与社会制度供给过程,既可以为自身争取生存与发展的制度空间,又可以改变某些领域制度供给滞后的现状,为整个社会增加制度资本存量,增进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